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2 14:47:56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14.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即下即用,视频自播,省心高效!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3.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感受了国人无数的情感!新知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新知导入 在绘画中,意境指的是情与景、意与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与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融合。李可染山水画作品意境新知导入李可染山水画作品新知导入新知导入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作者简介(1)字音
惆怅(chóu chànɡ) 暮霭(ǎi)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夔门(kuí) 真挚(zhì)
渲染(xuàn)浮光掠影预习检查(2)词语释义
意境: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预习检查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预习检查听朗读,看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新知讲解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内容探究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通过例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2.在3、4自然段,作者例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例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例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新知讲解 3.赏析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新知讲解 这三首小令都专门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分别代表着各自的题目。
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
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毛泽东在此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等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新知讲解 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新知讲解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新知讲解5.第6自然段举了齐白石画虾的例子,目的是说明什么? 作者举齐白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依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则依赖于长期的观察,在长期观察中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齐白石画的虾6.请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苏州四栢树新知讲解7.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新知讲解8.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的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知讲解9.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作出解答;新知讲解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 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10.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启发? 山水画家只靠长期观察还不够,还要深入了解,了解所画之物的内涵和特征,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这让我明白,要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除了长期观察,还需要注重表现观察结果。新知讲解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从什么是意境入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了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中列举了打量诗词的例子,以及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写作特色 本文围绕着“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等。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产生依赖于思想感情,意境和意匠相互依存的关系。课堂小结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山水成了诗人和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山水中无穷的魅力。课堂小结山水画
的意境毛泽东诗句意境依赖于思想感情山水画的意境意境是内涵
意匠是手段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部编版九下14.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设计
课题
14.山水画的意境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3.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重点
1.2.
难点
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感受了国人无数的情感!
新知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意境】
在绘画中,意境指的是情与景、意与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与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融合。
准备课堂笔记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预习检查
(1)字音
惆怅(chóu chànɡ) 暮霭(ǎi)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夔门(kuí) 真挚(zhì)
渲染(xuàn)
(2)词语释义
意境: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预习检查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
三、课文探究
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内容探究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通过例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2.在3、4自然段,作者例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例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例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3.赏析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5.第6自然段举了齐白石画虾的例子,目的是说明什么?
作者举齐白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依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则依赖于长期的观察,在长期观察中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6.请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
苏州四栢树
7.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8.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的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9.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作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 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10.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启发?
山水画家只靠长期观察还不够,还要深入了解,了解所画之物的内涵和特征,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这让我明白,要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除了长期观察,还需要注重表现观察结果。
【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从什么是意境入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了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中列举了打量诗词的例子,以及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
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板书归纳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着“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等。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产生依赖于思想感情,意境和意匠相互依存的关系。
课堂小结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山水成了诗人和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山水中无穷的魅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