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案一
一、动情引入,感受战争
引入:请大家看一组镜头:
(多媒体放映)
解说: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新世纪,“9·11”引起的连锁反应彻底击碎了世界的宁静,伊拉克的土地上硝烟四起,昔日的学校成了废墟,就在昨天,或是今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们正在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1、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2.、读通课文
同学们,带着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仔细入神地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的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畅游网络,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进入“网海采集”了解有关维和行动,蓝盔部队的资料。
2.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
3.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两年以前,让我们跟随着雷利的思绪回到两年以前,爸爸临上飞机的那一刻,在爸爸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父亲要送我蓝盔?
“蓝盔‘:荣誉的象征
齐读最后一句(感情上很肯定坚信爸爸会回来带着蓝盔)
对蓝盔的期待中转向失落
4.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的“……鲜血“(音乐)此时此刻,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怎么做?
(扑到爸爸的身体上大哭)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对话)
再也看不到父亲深情的目光
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很伤心。仅仅就是伤心?
是什么让雷利失去了父亲?战争!
爸爸的嘴张着,似乎还有未了的心愿要传达给大家,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听见了,你们听见了吗?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重点朗读)
5.了解战争的罪恶
雷利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强烈的呼唤和平,他看到了什么?
(看战争的视频)
教师解说:战争的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性大战,波及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二十多亿人口被迫卷入战争。
那些死去的战士们,他们也是有父母、有爱人,有朋友,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是一个个的生命。只是战争让他们走进了罪恶!
许多年前迈克杰克逊唱了一首叫《heal the world》的歌。歌前有这样一段童声的旁白:拯救这个世界,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忏悔!然后要做的正如迈克杰克逊所唱“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拯救这个世界/把她变得更美好/为了你也是为了外我/为了全世界!”
三、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1.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为了孩子们,为了地球的未来让我们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
雷利。
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是所有孩子的呼声。
仅仅是孩子的呼声吗?
是全世界的呼声。
过渡:是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而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呼声啊!
(生自由读)
2.创设情景呼吁
(1)现在你就站在曼哈顿联合国会议大厦内,面对各会员国代表呼吁。(听了你的呼吁,各国代表一定会向人民传达你的呼声)
(2)现在你正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直播现场,摄像机正面对着你,要你向全球亿万观众呼吁。
(3)现在请你们面对的是那些蓄意挑起战争的人,请大声疾呼!
过渡:你们的呼声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四、课外拓展
1.看有关与战争的诗歌,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在留言班板上写下你的呼声。
4、指名读呼声。
5、师小结: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一定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将来你们就是和平的使者!
爸爸在维护和平行动中牺牲
“我”和妈妈很悲痛,但为爸爸感到骄傲
呼吁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点: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象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案二
谈话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过渡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是震撼人心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在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
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解决不了,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执行 卓越 蓝盔 凯旋 灵柩 手腕 硕士
永驻 弥漫 硝烟 威胁 呼吁 妻子
四、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决上面同学提出的部分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日子过得幸福、快乐……有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师长的教诲……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家请看: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 激起学生的情感。)
听着这哀婉的音乐,看着这悲惨的景象,同学们心情一定非常难过,同学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造成的吗?是的,是战争,是万恶的战争让他们没有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聆听这位中国孩子呼声!
(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像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小组一起体会。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让其读相应的句子,指导朗读并体会:爸爸是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是一位热爱家庭的人。(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导朗读并体会:爸爸除了热爱家庭,还对这次行动充满的信心。)
③爸爸是一名经济学硕士。(体会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指导读出赞扬与自豪的语气。)
④爸爸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指导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到哪里,相机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中国孩子,有这样一位爸爸,你会感到自豪吗?谁能一把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连成一句话,自豪地说一说?(借助教材中有关爸爸的描写,通过指导朗诵,让学生领会爸爸身上的优秀品种和素质。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要巧妙引导,让学生读得沉醉,并能用自己的话去评价爸爸,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这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怎么不让这位中国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呢?他又是多么热切的盼望爸爸能够早日回来,把那顶蓝盔带在自己的头上!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爸爸胜利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幸福团聚的场面。
(老师提示:机场 美丽的鲜花 拥抱 热烈的掌声 醉人的微笑 照相机咔嚓咔嚓的拍照声……)
教师的旁白:现在日夜思念的爸爸回来了,我和妈妈捧着鲜花来到机场,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啊,您不是答应亲手给我带上蓝盔的吗?如果您有信的话,您为什么离我和妈妈而去,你听到我和妈妈的哭声了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中国孩子,你会对着爸爸的遗体说些什么?(老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营造氛围。)
过渡:老师刚刚看到了同学眼中的泪花,这眼泪是对爸爸的深切怀念,是对战争的憎恨!同学们,爸爸就这样牺牲了,可他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同学们,爸爸在呼唤什么?
(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要有潜心思考的“悟”。)
面对临走之前还在挂念着和平的爸爸,你如果是那位中国孩子,你又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读第五段中的句子。(指导朗读,可以让学生把“他”改为“你”,来评价,这样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读出对爸爸的崇敬之情。)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亲爱的爸爸的生命,那么世界是不是因此就太平了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遂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2)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②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③ 这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无数的无辜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万恶的战争化成了一组组数据:(出示:1991年,海湾战争,12.5万人死亡;1994年,卢旺达事件,50多万图西族人被杀;1995年,阿富汗战争,5万人死亡;1999年,科索沃战争,6.5万人死亡,几万人致残;2001年,“9?11”事件,3600人死亡;2003年,伊拉克战争,几万人死亡。1948年至今,有1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壮烈牺牲……)
同学们,这就是战争送给我们的礼物,你们此时想说些什么呢?(看完后学生一定震惊,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借机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看法。)
这无情的战争,夺去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甚至生命,为此,我们禁不住和中国孩子一起发出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①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小作者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l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为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是小作者的美好心愿,是所有中国孩子的美好心愿,也是全世界孩子的共同心愿。
④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此时,本课进入高潮阶段,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出内心的呼唤!采取想象读,比赛读,引读,齐读等各种方法来朗读。)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为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出示人们放飞和平鸽的图片,歌声响起……)你看,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他们高呼“要和平不要战争!”他们放飞和平鸽期盼和平,来,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行列,放飞我们的和平鸽,将我们心中的渴望化为共同的心声!(学生齐读画面上的“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2、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雷利,安南,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3、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世界一片和平,那会是一幅什么的景象呢?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和平的景象。
爸爸的死——家人(悲痛却为之自豪)——呼吁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四年级下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对和平的渴望。因此,我将教学设计成“细数幸福,导入新课——品读课文,感悟父亲形象——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痛恨战争,发出呼吁——课堂练笔,升华情感”五大环节,将重点放在“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痛恨战争,发出呼吁”上。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音乐渲染气氛,用图片创设情境,用神情描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通过课前谈话——细数幸福,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感受与雷利与父亲团聚的幸福场景相联系,将想象中的机场团聚与现实的机场接遗体相对比,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学生收集文字资料,教师补充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主,悟出真情。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悟结合。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所以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前,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然后通过一组机场接到遗体,送殡,遗体火化时人们痛哭的图片,配上哀伤凄婉的音乐,教师深情地介绍,带动学生入情入境。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基本和我达成了共鸣,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最后的齐读饱含深情,收到了预想的效果。有几个同学的朗读比较精彩,将课堂带入**,让我感受到: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在介绍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及雷利的呼吁时有几个句子较难理解,我选让学生先画出这些句子,再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合作理解。我感觉学生在这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还是充分的,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句子最后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理解的。
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到很多,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终于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让人满意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自己一开始有些紧张,或许这种情绪也影响了学生,或许有人听课的原因,这节课上学生发言不像平时踊跃,读得也不像平时放得开。
2、预想的“品读课文,感悟父亲形象。”的环节实际用时较长,致使后面的“课堂练笔”只开了个头,只好布置成作业,留到课后完成。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只在自主学习时做了提示,时间关系,没有在课终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