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1、认识四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
一课时
教案一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春天,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喜欢做些什么呢?
2、谈话:是啊!春天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幸福,代表着希望,大家每天都在享受着春天。可是,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却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双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甚至失去了如花一般灿烂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对那些战火硝烟中的孩子们说一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3、板书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标上节号,纠正错音。
2、字词质疑:巡弋、不速之客、频频、祈盼
3、诗歌的哪几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
(1-4)
最后一节说了什么?(发出祈盼)
三、品读第一部分,了解战争。
1、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请快速默读课文1-4节,用圆圈圈出来。
2、指名朗读1-4节
3、自由读文,同桌讨论完成表格。
地点 原先的美好与宁静 现在的景象
大海??
沙漠??
夜空??
草地??
4、简单描述,这些景物给大家什么感觉?
5、是啊,原先的景象是多么美好呀!谁愿意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诗句
6、可是,现在这些景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生回答(大海是怎样的?……)
7、原先的景物是那样美好与宁静,而现在却是这样凄惨与荒凉,把这前后决然不同的两种景物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
8、从这些强烈的对比中,你意识到了什么?
9、在每一节的末尾作者都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现在明白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因为战争,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内心除了可惜之外,更多的是什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吗?个别读。谁能读得更愤怒些?齐读
10、(残酷的战争不仅破坏蔚蓝色的大海,还破坏了金黄色的沙漠、深蓝的夜空和绿茵茵的草地,你们愤怒吗?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请几个同学读这几句)
11、让我们带着对战争的愤慨和抗议来朗读前4节。
四、激情朗读第5节,体会感情。
1、目睹战争带来的凄惨与荒凉后,我们特别渴望、特别祈盼什么?让我们有感情朗读第5节
2、读了这节,你有哪些感受呢?
3、有感情朗读:(引读)是啊!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齐读)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4、同学们,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希望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有什么?请模仿以上句式写一两句。
例如:有一个家庭,温馨的家庭,
不被轰鸣的大炮拆散!
5、(多么美好的愿望呀!我们还希望战火中的孩子……)
(齐读)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还和我们一样干什么?你说:和我们一样(
6、同学们,这里有个省略号,你觉得省略了什么呢?
7、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是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再次发出对和平的呼唤。高声朗读第5节。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了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板书: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2、你想对战火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3、小结: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因为战争的灾难,人们不再幸福,让我们一起祈盼,我们一起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吧!
六、拓展延伸
1、自由读《儿童和平条约》
2、读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教案二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诗人高洪波写的一首小诗——齐读课题
2.春天,每年都会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春天,你最想做什么?
3.这是多么快乐啊,在美丽的春天,我们随心所欲地欣赏绚丽的春色,无忧无虑地游戏玩耍,我们都在享受春天。可是,同学们,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快乐和温暖,让我们走进小诗去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
1.哪一组同学愿意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小诗中谁不能享受春天,为什么不能享受春天?——读得很好,看来我们的预习很充分
2.你们现在知道谁不能享受春天,为什么不能享受春天了吗?
3.交流:
因为战争,大自然的一切安宁都被打破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觉得战争离我们非常遥远,可事实上,现在在很多国家,很多地方,还是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我们的同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坦克、大炮、地雷和炸弹,他们的生命时时遭受着战争死亡的威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的情景。同一片蓝天下,战争就这样肆无忌惮地侵害着我们的家园,那诗哪几小节具体描写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安宁呢?
三、研读“苦涩”
1.自由读1-4小节,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小节反复读读,边读边想:读了这一小节,你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先交流第四小节)
(1)第一小节,——读,交流,两个学生——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
海鸥因为战舰和水雷的闯入而变得惊慌失措,可是,他们原本就是这样的吗?
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
大海成了战场,你的感受是——读出你的感受
(2)第二小节
蜥蜴和甲虫的乐园就这样被占领了
谁也看到了,请你读出来——指名读2人
蜥蜴和甲虫再也不能享受沙漠带给他们的快乐了。
(3)第三小节
夜空的宁静就这样被冰冷的导弹打破了。
读出你看到的景象
(4)第四小节
学生交流——你能具体描述这样的画面吗?
——你看到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了吗?害怕、恐慌紧紧地抓住了他们。如果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景,你会觉得——读出你的感受,学生读
——为什么看到了两个气氛截然相反的画面?你是从什么词得到启发的?“本来、可是”这样两个简简单单的词将语句连接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草地的变化是如此强烈。
这儿,前后这样强烈的变化让你觉得——指名读
这样的让我们体会到变化强烈的词在其他三个小节也出现了,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画面的变化。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无情的地雷碎片前消失了
——草地上伤痕累累,不再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堂。
3.从茫茫的大海,到辽阔的沙漠,从天上的夜空到地上的草坪,无处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无处不诉说着战争的苦难。在战争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又一幅沉痛的画面
出示幻灯片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出示:这究竟是为什么?
4.同学们,发现了吗?老师屏幕上的内容和书上有些不一样。我们都知道文章要语言简练,避免重复,尤其是诗,篇幅短小,更要惜字如金,而我这样用一句,意思并没有改变。那为什么要重复四次出现这样的追问呢?想一想,想好了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
——原来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传达的是对战争的困惑、厌恶甚至是抗议。来,让我们再分别看一看这残酷的场景,集体问一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每一小组分别读一小节的前四句,最后的问句全班一起读。
是啊,我们看到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在战争中遭到摧残,我们怎会不感到愤怒?
四、研读第五小节
1.同样的问句重复四次是更强烈地表达了情感,这样的重复在第五小节也出现了,请你默读第五小节,找找其中重复的语言,划一划,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1)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读整小节,这儿的重复让我们期望更加强烈
(2)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这儿的重复强调了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正常、安宁的学习环境。指名读
——老师读这一小节的时候,平稳、洁白这两个词深深地刺痛了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平稳的课桌,洁白的教室,这是我们读书最起码要有的条件啊,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可是,对于战火中的孩子们来说,何等珍贵啊!
出示图片、音乐:
在战争中,炸弹随地开花,数不清的孩子无家可归、数不清的孩子要承受身体的伤痛,男孩子们被抓后,多数沦为童兵,被迫拿起与他年龄毫不相称的武器,即使有些孩子可以读书,可他们的教室却这样破烂不堪。孩子们的眼睛里没有快乐,没有希望,只有迷惘的泪水、痛苦的泪水……
看着这一双双充满泪水的眼睛,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指名读
看着这一双双诉说着伤害的眼睛,我们希望,我们祈盼——指名读
看着这一双双诉说着苦难的眼睛,我们希望,我们祈盼——齐读
善良的孩子们,你们还希望他们拥有什么呢?请你模仿第五小节写一写,注意用上重复的语言。
出示: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 )!
有(???),(???),(???)!
和我们一样(??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自由写——指名读
评价:温暖的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快乐的童年是我们所有孩子的向往。
3.我想这是你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意,更是世界上所有渴望幸福快乐的人的愿意。我相信这些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4.学到这里,你觉得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板书:享受和平),享受永久的和平。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表达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本课诗歌生动易懂,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明白,所以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上,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我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展开想象,加深感悟
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当教学第一小节中,当讲到海鸥因为战争而失去家园时,我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海上的一只海鸥,你看到自己的家园被破坏了,你心里想什么呢?”大部分同学进入沉思状态,完全走入文本,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战争仅仅是破坏了大海、沙漠、夜空和草地吗?”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里遭到灾难?仿照本诗写法,续写一节小诗,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最遗憾的是,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没有时间很好地运用课后安排的《儿童和平公约》进行激情拓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