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文化模块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合儒家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 主要学派:儒家、道家(__)、法家(韩非)墨家(墨子)
2 儒家思想的演变: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圣人” 《伦语》*《诗经》《书》《礼》《易》《乐》《春秋》 a“仁”者爱人(核心) b为政以德(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有教无类d编撰文化典籍(六经)e 人性:“性相近”
孟子 战国亚圣 《孟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A 仁政,省刑罚、薄税B“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四端说”(仁义礼智)D 性善论
荀子 战国儒家学说集大成 《荀子》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 A施政主张“仁义”“王道”B 君民关系:“舟水关系”C 性恶论:但通过礼义、法治改造成君子、圣人D 主张“人定胜天”
(三)历史评价:
1 性质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
2作用:
a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动了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形成
b 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形成
(一)前提条件(西汉时期)
经济上:西汉时“文景之治”,经济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上: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文化上: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不利于思想统一
主观上: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的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以“天人三策”被汉武帝采纳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概况:
1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 把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糅合到儒家之中,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神仙体系)
2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 主张:
a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b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c 经济上主张:“限民名田”,抑制土地兼并
d 提出“三纲五常”出世道德标准,并主张“孝道”为“天经”“地义”。
3 汉武帝的举措: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起用儒生参与国政
b 兴办太学、立“博士”,传授“五经”、“学而又则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设立郡县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三)历史影响:
1 西汉儒学特点:儒学神化体系形成。糅合道家、阴阳家思想,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把君权、神权、父权、夫权贯穿一起的神学体系。
2 作用:
a 标志儒学成为传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 保证中央集权,儒生参政,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僚素质
c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形成,巩固儒家文化的地位
三 宋明理学---“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儒学哲学体系
(一)儒学的发展: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并立,开始融合……
2 隋朝时期,“三教归儒”即“三教合一”
3 唐朝时期,三教融合趋势中趋向“理学”,并重注《五经正义》推动儒学新发展。
(二)宋明理学概况: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主 张 特点
程颐程颢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世界先理后有物B “天理者,人伦也”,天理就是纲常道德C “仁”与万物俱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A“理气论”:世界由理气构成,先理后气B“道统论”:仁义礼智也是“天理”的反映C“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 “心学” A“宇宙便是吾心”:心就是理,“心外无物”B“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存心灭欲” 明朝主观唯心主义
(三)评价:
1性质特点: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进程,形成了儒学理论的哲学体系。
2作用:为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严格礼教严重束缚人民思想日益走向历史的反面。
四、明清时期传统主流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新的社会力量产生……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反对传统思想出现:
(二)概况:明清时期的四大思想家
著 作 主 张
李贽 《藏书》《焚书》自称异端 A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子标准B 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C 赞扬历史上“异端” 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A 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 批判“君臣纲”的愚忠D 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A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王夫之 《读通鉴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A 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B 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C 认识论上,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天命论”、“生知论”,主张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
(三)历史意义
1 ~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市民的进步思想。
2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明发现的国度
(一)前提条件:
经济条件:发达的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
政策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便于集中调动分散的人力、物力资源
劳动条件:各族人民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动力
外部因素:活跃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中外文化借鉴
文化因素:历代文化的积累和积淀
(二)古代科技成就概况:
项目 成就 地位意义
四大发明 司南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对内:文明标志对外:预示资本主义社会到来
数学 1十进制:2圆周率:《周髀算经》“周三经一”魏晋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л=3.1415926~27 早于西方1000年
天文 1赤道坐标(最早)2 战国石申的《天文》和《石氏星表》(现存早古老星表)3天文观测仪:西汉武帝时期:浑天仪元朝郭守敬:简仪
农学 1混合选择法:最早记录于《_______》《齐民要术》_________2 人工杂交法:有性杂交:《吕氏春秋》骡无性杂交:《________》嫁接 插条、身接、根接
医学 1名医辈出:扁鹊、华佗……2《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 a 经络学说b 中医诊法:四诊法_____c 中医疗法:针灸法3 其它……
建筑 1特点:砖木、瓦结构2代表:长城、故宫、赵州桥3应县木塔(辽代建筑依存)
航海 指南针牵星术《武备志》
二、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
时代 成 就 意义
春秋战国 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现实主义)2《楚辞》:屈原创“骚体”《离骚》确立了中式“浪漫主义” 风格 《诗》标志诗歌成熟
汉代 1 汉赋:特点:手法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体现西汉豪迈时代精神代表:司马相如、贾谊、张衡 赵壹2 乐府民歌: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
唐代 1诗歌:鼎盛时期,二千多人,五万首诗歌代表作家:a初唐四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盛唐高峰: 边塞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李杜:“诗仙 _____“诗圣”____c中唐:白居易d晚唐:小李杜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散文:“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3 传奇:《李娃传》《柳毅传》
宋代 1词的兴起:新体诗,长短句,适合歌唱(两万多首)代表作家:婉约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豪放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宋诗:陆游3 散文:“唐宋八大家”:__________________4 散曲:(诗歌形式)雅俗共赏
元朝 1元曲=元杂剧+散曲散曲四大家:郑_____、关_____、白____、马____2 戏剧成熟—--元杂剧
明清 1小说演变:a兴起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b唐代出现“传奇小说”c 宋代出现话本d 明清成熟蓬勃发展时期:2 代表作品:明清名著:明朝四大奇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朝三大奇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繁花似锦的戏曲
1 中国戏曲演变:――元杂剧的繁荣
a春秋出现优伶
b宋代产生杂剧(滑稽戏)、金代讲唱戏(诸宫调)
c 元杂剧―标志中国戏剧成熟:
表演形式:音乐、说唱、舞蹈、表演熔为一炉
剧本结构:“末唱本”“净唱本”(独唱本)
角色:末、旦、净、丑、杂五种角色
代表作品:关汉卿《_______》王实甫《 》
马致远《 》 白朴《 》
2 明代传奇(戏曲)的兴盛
a 宋元时期温州一带“南戏”――明代发展为“传奇”
b 昆曲形成:明朝中期南戏发展各种腔调,昆山腔最大
魏良辅 改造为新腔――“昆曲”
梁鱼辰 利用昆腔创作《浣纱记》 推动昆曲发展,并出现昆曲一统天下局面
c 明朝后期,传奇进入黄金时期
代表作品:汤显祖《牡丹亭》
3 国粹艺术――清代京剧的崛起
(1)昆曲的衰落:
外因:地方戏兴起,乾隆时期地方戏与昆曲争雄局面形成
内因:昆曲为上层社会欣赏,脱离实际…
(2)京剧的形成――
a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b 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兼收昆曲、秦腔以及民间小调形成新剧种――“京剧”
c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3)京剧特点:
a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b乐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c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d 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4)地方戏名目繁多:
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四 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一)书法艺术发展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 书法艺术发展(魏晋为界限)
第一阶段 魏晋前为“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隶楷草行书法艺术化)
a 楷书艺术:钟繇《 》王羲之《 》颜真卿《 》
柳公权《 》宋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草书艺术: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盛唐张旭、怀素
c 行书艺术: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苏轼
(二)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时代 特点 代表作品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彩陶《鹳鱼石斧图》(岩画、壁画…)
2战国时期:关键 帛画
3秦汉时期 门类丰富 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隋唐 山水画人物画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雕塑……
两宋 宫廷画最活跃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 王冕《墨梅》徐渭《黄甲图》郑板桥《墨竹图》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
(一)历史背景
客观原因: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政策,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同时进入
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装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促使了新思潮的萌发。
(二)西学东渐概况:
1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器物”(抵抗派、洋务派)
(1)抵抗派:
a代表: 林则徐《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史地、科技、政治制度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
c 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2)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a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技、教育、赋税、武备)
c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d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焦点内容:如何维护统治的方式(忠信礼义vs舰船炮利)
e实践:
兴办军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用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近代海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委派留学生
f 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失败而告结束。
2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制度
代表:(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
a 早期维新派:王韜、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革新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主张工商业、商战;
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b成熟维新派:康、梁、严复:
共同主张: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西学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三世说”,主张“升平世”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严复:译著《天演论》《法意》倡导“主权在民否定君权”
c 顽固派与维新派论战:“体用”之争
焦点:“中体西用”vs“西体西用”即要否:
“变法”;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中国近代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 维新变法实践:1898.6.11-9.21
1898.6.1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9.21 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戊戌政变”失败
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代表:章炳麟、邹容、孙中山
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论战:保皇派vs革命派
焦点:三民主义(改良-革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反封土地制度)
特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辛亥革命(1911.10.10――)
意义: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帝国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资级激进民主派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历史背景:
经济: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政治:袁世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尊孔复古,开历史倒车
文化:业已启蒙资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2、新文化运动概况:
第一阶段(1915――1919)新文化运动前期
a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b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c阵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
d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e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反封内容
鲁迅 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狂人日记》……
3影响:
进步性:中国近代史上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它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陷入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第二阶段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23)
1原因:
客观原因:十月革命影响,传来马克思主义
主观原因:前期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新文化运动阵营分野,左派阵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 概况
旗帜:社会主义思潮
代表:李大钊、杨匏安
内容:
a介绍十月革命《________》《 》《 》
b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 》杨匏安《 》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恩格斯著作《 》列宁《 》
c 主要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
d 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较量
e 影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 》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上海、北京、长沙…
二马克思主义者形成: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7.23
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历史背景:
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寻求救国之路
主观:孙中山其人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思想,实现转变:(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1924年,由就民主革命转向新民主革命)
(二)三民主义形成过程:
1 萌芽:1894年 兴中会成立,“驱、恢、创立合众政府”
2 形成:1905.8“中国同盟会”成立:正式形成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内涵: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3 论战:“立宪与共和”之争
力量:保皇派vs革命派
焦点:三民主义:
(改良-革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反封土地制度)
特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进一步传播三民主义思想,推动民主革命高潮到来
4 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武昌起义胜利,两千年封建帝制结束:1911.10.10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1912--1919: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失败
5 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
a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接受共产国际、中共的建议
b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党一大宣言》
c 确立三大政策:联俄、联共、辅助农工
d重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1)“新”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
性质: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畴
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到来。
局限性:由于阶级的局限,本纲领仍然没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比较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基础:毛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概况;
A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理论
B思想精髓:事实求实、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 形成过程:如下----
1 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
2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____》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 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a 人民战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形成完整的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5 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a“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特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a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了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b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d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社会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基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导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两个凡是“左”的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概况:
1重要讲话及思想:
a《解放思想______________》—国特色理论宣言书
b“九二南巡讲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形成过程和重要内容:
(1) 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
a 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b 南巡讲话:解释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四次会议)
a 中共十二大:1982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中共十三大:198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 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3)其它理论:
a 外交思想: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
b“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
a 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c 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前提条件:
1 国际形势:冷战时代的结束,多极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
3 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概况
1 重要讲话:2001年“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
2 主要内容及辩证关系
a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条件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精神动力、智力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归宿
3 2002年,中共16大,写进党章,指导建设小康社会
(三)历史意义
1 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 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 地位:立党治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 作用:
a 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b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 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 前提条件
1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 科技机构成立,党的各项政策、科技战略的推动
a 中国科学院成立:1949.10 郭沫若
b 国防第五研究院 1956. 钱学森
3 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工作和贡献:___、_____、____
(二)科技成就概况
1 科技战略的发展:
(1) 建国初期,1949年 中科院制定的十二年远景规划
(2)1978.3 科学大会,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1985.3 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
“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
(4)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2 重大的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a 核能领域:1964原子弹、67氢弹、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b 导弹:1960仿制近程导弹-64自制-66 战略核导弹―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
c 人造卫星:1960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1975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到2001“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射70多颗卫星
d 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 “神舟”飞船战略――1999年
2003.10.13 “神五”宇航员杨利伟 ___________
2005.10.13-15 “神六” 宇航员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工程
a袁隆平的科研试验:1964―1973年“南优2号”成功
b意义重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技术:
a 1965.9.17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b 转基因工程的突出成就
c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三)历史意义
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2 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 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
1经济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 政治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3 文化方针制定:1956.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内涵: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三大自由:独立思考和辩论、创作和批评、发表和保留意见
(二)文艺硕果
1 学术成果: 生物学领域的争论:
摩尔根学派vs 李森科学派
2 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
代表:老舍______________郭沫若_________________
杨沫《 》赵树理《 》
3 文革时期的“左”的影响和错误批判
a 学术问题政治化
b 打击文化科学工作者
4 文化事业拨乱反正:1978年以后,处理三大关系:
a 文化学术与政治关系
b 文化学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c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5 硕果累累:(略)
三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前提条件
1 新中国成立,教育主权的收回和重建
2 国家建设的需要提高广大人民文化水平
3 教育方针的制定,推动新中国教育事业
a 1949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b 毛泽东:“三好劳动者”教育方针
c “两结合”方针(教育与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概况
1 建国初期的教育成就――开基创业
a 建立两种教育体制:全日制+半工半读制
b 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干部、小学教育、成人业余教育
c 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
合理学制体系:全日制、业余教育、半工半读教育
2教育“左倾”错误
a 教育大跃进
b 文化大革命:打倒知识分子、取缔高考制度、宣称“知识无用论”……
3 教育事业拨乱反正:(1977年以后――今天)
a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b 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
c 1985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d 1995年 “科教兴国”战略
4 迎接挑战――新时期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a 基础教育:加大投入、推行“普九工程”、实施素质教育
b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1993年 推行“211工程”计划
c 西部教育和民族教育:西部20所高校、职业教育中心、增加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实施“希望工程”
(三)历史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 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2 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6.1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一)前提条件:
1 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2 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3 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概况:
1 自然哲学的兴起:BC 6-5th研究自然界的本质
(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
2 智者运动:研究人类社会和关注“人”本身(BC5th以后)
(1)运动初期――“智者学派”(哲人学派)
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安提丰
思想主张: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强调人的自然权利高于习俗和法律
c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至高无上
d 安提丰强调,所有人“生而平等”且权利平等
(2)三大思想家:“古典哲学”系统化时期
A 苏格拉底:强调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主张: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就是美德 c支持寡头政治
B伯拉图:a“理念论”
b《理想国》三等级:智者统治、勇者保卫、节者生产
C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成就:逻辑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
(三)历史意义:
1 智者运动是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 2 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滥觞; 3 反对奴隶制具有突出进步性。
6.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金融家、工场主、商人)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3 文化因素:古罗马的光荣与新的人才结构
(二)文艺复兴概况
时间:14-16世纪
旗帜:(思想武器)――“人文主义” 即主张用人性、个性解放反对神性和宗教桎梏的意识形态反封斗争。
地点: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领域:文学、艺术领域
代表:“文学三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三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 性质特点: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
2 历史作用:
A 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二、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2 直接原因:资级、市民反对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3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
1 德意志宗教改革:1517年 马丁·路德 (路德教)
a “九十五条政纲”――序幕
b 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价教会,简化宗教仪式+
《圣经》高于教皇教会+君主权力来自上帝而非教皇
2 其它新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2 作用:
一是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二是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3 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时间:17、18世纪
地点:欧洲(17th开始于英国,18th法国成为中心、高潮)
思想武器:“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用“理性”光芒驱散现实黑暗,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
伏尔泰:《哲学通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历史局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17th-20th)
前提条件:――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保障…
文化条件:思维范式改变:由亚里士多德――伽、牛顿实验科学范式
17世纪以来的科技成就――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1 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人)
成就如下:
A 创立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数学
B 中带发现
a落体定律
b 确定均速运动、匀加速运动
c 发明天文望远镜、
著《关于两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
2 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
A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
a 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万有引力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牛顿力学体系
C 影响:科学预见性的威力——(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D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局限:无法解决物质热辐射现象+物质传播媒介问题
(二) 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A 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E=mc2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 1916年 完成“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C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建立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推动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 前提: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 19th末20th初,为人是微观世界奠定基础(1898年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
2 量子理论提出:
A 1900年 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B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
3 影响:
A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
1925年诞生“量子力学”
以后量子物理、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
B 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奠定理论基础,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二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基督世界的“神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科学进化论的创立
1 历史背景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 14-18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洗礼,冲击基督权威
科学进步: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生理学的成就
a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b 细胞学说创立:19th 施莱登、施旺
2 进化论创立:
(1) 早期进化论思想:拉马克(法)-“获得性遗传理论”:
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生物与环境关系
(2) 达尔文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主要观点:
a 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b 生物渐变,而且变异
c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d“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普遍规律(优胜劣汰)
(3) 1871年《人类的起源》
3 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1) 特点:进化论是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之一,时代进步产物
(2)作用:
a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b 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c 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d 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赫胥黎《天演论》)
三 蒸汽和电的革命(科技革命)
(一)前提条件:
客观: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渴望解放生产力
科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进步,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尤其是物理学的不断进步(牛顿力学、电磁学)
(二)表现:
1 “蒸汽时代”的到来:18、19世纪
a 18世纪上半 蒸汽机运用于矿井抽水
b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c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
2 “电气时代”(19世纪末――)
a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
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1879年__________发明电灯;
c 电力的普遍运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
d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1 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2 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规模化炼钢,促进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3 推动社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4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电影、电视)
四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一)前提条件
(1)二战后,和平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科技提供保障
(2)激烈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3)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逻辑数学运用等
(二)概况
1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a 1945年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ENIAC)冯·诺伊曼(美)
b 60年代,互联网(Internet)诞生于军事通讯系统(美)
c 1991年,WWW网诞生 蒂姆·伯纳斯-李(英)
d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和“新经济”的形成
2 知识经济的发展
(1)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变及其特点:
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时代
———————————————————————
(2)知识经济的产生发展
a产生:20世纪90年代 美国
b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影响:推动各国发展新经济战略:
美国:199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新兴产业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产业形成(软件业、网络公司)
(三)历史影响(科技“双刃剑”的理解)
1进步性:三大改变
(1)改变生产方式:打破传统时空观,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改变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变了学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局限性:
(1)网络垃圾与网络犯罪…
(2)网络黑客与世界安全问题
(3)精神鸦片…(网络海洛因!)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项目时间 背景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艺术
17世纪--18世纪初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王权强大,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c 启蒙思想正在形成 古典主义文学:特点:理性、规范形式:戏剧、诗歌代表:弥尔顿《 》歌德《 》莫里埃《 》 巴洛克艺术特点:规范、威严代表:凡尔赛宫伦勃朗《 》 古典主义音乐:特点:结构严整,富有表现力,旋律流畅,具有永恒意义海顿“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音乐神童”《 》《 》
18th末19th30年代工业革命时代 A工业革命b工业资产阶级形成C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反理性、重感情、想象力、清洁跌宕代表:a法国小说:雨果:《 》《 》大仲马《 》b英国诗人:拜伦《 》雪莱《 》c德国诗人:海涅《 》 新古典主义特点:题材重大、理性、严整和谐代表:大卫《 》《 》(英雄主义)安格尔:《 》《 》(唯美主义) 浪漫主义特点:抒情性、自传性、心理、突出个人感受代表:贝多芬:九部交响曲《 》《 》《 》舒伯特“歌曲之王”《 》“圆舞曲之王”_________《 》柏辽兹《幻想……》
19世纪30年代以后--20世纪上半 a资本制度确立,社会矛盾突现b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反映现实,揭示矛盾,批判社会秩序代表:a法国司汤达《 》莫伯桑《 》《 》巴尔扎克《 》b 英国:狄更斯《 》c俄国普希金《 》列夫·托尔斯泰《 》《 》《 》d 其它:安徒生《 》易卜生《 》马克·吐温《 》e 20世纪代表:英国萧伯纳《 》美国德莱塞《 》法国罗·曼罗兰《 》海明威《 》《 》 a浪漫主义特点:重感情、重色彩、不拘小节,整体完整统一代表:德拉克洛瓦《 》《 》戈雅《 》b现实主义19th中米勒《 》《 》列宾《 》c 印象派特点:重光色、写生代表:莫奈《 》马奈《 》塞尚《 》高更《 》凡高《 》 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威尔第《 》普契尼《 》《 》法国比才《卡门》德国 瓦格纳《 》民族音乐:a俄国音乐柴可夫斯基《 》《 》《 》格林卡《 》b美国音乐福斯特《 珍妮》苏萨《 》 一电影产生背景a科技进步;b人类新精神需求c 商业利益驱动二 电影―“第七艺术”1电影诞生:____法国人 2 电影艺术之父:_____________《 》3 彩色有声时期:1927____1935_____4 苏联电影特点:代表:《 》《 》5 其他国家:意大利《 》印度________基地6 20世纪科技电影《 》《 》《 》
20世纪中期以来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社会危机民族主义兴起社会多元 现代主义文学(多元化)特点:表现自我,反传统、意识流、无因果逻辑代表:荒诞拍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墨环线是主义作家:贝克特《 》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海勒《 》普鲁斯特《追 》苏联文学a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高尔基《 》《 》奥斯特罗夫斯基《 》b“解冻文学”(现代主义)爱伦堡《 》亚洲文学:印度泰戈尔:《 》日本传端康成《 》中国 鲁迅《 》《 》 拉美 马尔克斯《 》 现代主义特点:吸收东方和非洲风格、反映精神世界代表:a野兽主义代表—马蒂斯《 》《 》b立体主义代表— 毕加索《 》《 》C 行为主义……《 》 现代主义(流行音乐)特点: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有广大听众代表:爵士音乐:(黑人-)乡村音乐:(白人)摇滚音乐:70年代蓝调:歌手:“猫王”普莱斯利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世界音乐多元化民族音乐…… 宽银幕、立体、环幕电影……21世纪数码技术电影支持…三 电视起源与发展1 电视机发明: 1925______________2 电视艺术迅速发展3、40年代 (英)1936电视广播 3 电视普及及大规模运用阶段(二战后)四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1 满足人精神需求2 改变人生活方式3属于大众传媒,丰富人们的生活
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