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提升国家认同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袁。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创作中所使用的文字仅仅是一种工具,不应被看作是文学的特征,因此,应该鼓励少数民族作家使用汉字甚至未来用英语进行创作,让更多的人能够闼读和理解。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莽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8-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
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殊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1994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直到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100多万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晒晒暧
琦君
①我的故乡是浙江永嘉,乡里人管晒太阳叫“晒晒暖”,两个“晒”字,似乎有一份土气,也多一份淳朴的农村情味。说着这三个字,也越加使我怀念阔别十五年的故乡,和在故乡矮墙头上晒晒暖的童年生活。
②母亲最喜欢背时令:“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我也跟着背。一季有一季的妙景,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一年里最后的四个时令:“十一月立冬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因为到了冬至就快过年了。而且大雪天多好玩,雪后的太阳更可爱。长工阿荣伯会用稻草给我编双大小合适的“道士靴”,套在我的蚌壳棉鞋外面,站在雪地里不会滑倒,我就可以任情地抛雪球、打雪人。玩累了,把一双冻得跟红透柿子似的小手,伸在阿荣伯的大棉里取暖。太阳出来了,他就把我抱在矮墙头上晒晒暖,又给我垫一把稻草,坐在上面,软软的,也暖暖的。他自己一手棒着火笼(庄稼人取暖用的,是一只竹编的篮子,中间镶一个瓦钵,里面烧着炭火),一手捏着旱烟筒,坐在我身边,给我讲征东征西的故事。
③我家后院是一大片旷场,铺了洋灰,是专为晒东西用的。秋收以后晒谷子。九月的天气虽然还很暖和.而我已开始晒晒暖了。其实我是在帮阿荣伯他们摊开簟子,拨开谷子,累得满头jl<-汗,母亲喊我进来,我偏说怕冷,要晒晒暖。
④谷子进了仓,旷场边叠起一堵厚厚高高的稻草墙,面向着冬天的太阳,墙脚下摆了几张小竹椅,这里就成了我晒晒暖和逃学的好处所。因为我的笑声叫声,母亲与老师听不见,他们喊我,我也只当没听见。
⑤这时,旷场上晒的已不是谷子而是好吃的东西,那是萝卜丝、霉干菜、番薯丝和番薯,都香喷喷的更引诱得我舍不得离开。我每一样都要撮一把塞在口袋里留着慢慢地嚼。尤其是番薯枣,那是母亲的拿手,把番薯整个煨熟,切成长条,铺在簟子里晒,晒得糖黏黏的,再藏在钵子里可以吃一年。我等不及晒透,总是边晒边吃,母亲说有太阳气,吃了肚子疼,我都不管。阿荣伯倒说不要紧,小孩子石子吞下去也化得掉。他还用犁刀刮去新鲜番薯皮给我啃,吃得肚子鼓鼓的。有一次,老师喊我去背书,我才背了一句“齐宣王问日”,肚子里生番薯作起怪采,痛得跟发痧似的忍不住哭起来。老师偏说我是背不出书,故意装的,拿起戒足要打,我却哇地吐了一地,他才信了。从此以后,母亲不许我在后院晒晒暖,要晒暖只能在前院,她可以看住我。
⑥长大点以后,知道晒晒暖的乐趣不仅是偷吃东西,还在于一家子老老小小坐在一起打瞌睡、做活儿和说说笑笑。可是父亲回来以后,晒晒暖对我却变成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了。一清早,我先在南边走廊下摆好一张藤椅,边上一张小茶几,一张矮竹椅。父亲起床下楼来,就坐在藤椅里晒晒暖。我给他倒好茶,点好烟就去花厅后面玻璃房里捧出一尊尊的兰花,一字儿排在廊檐下,给它们晒半小时的暖暖。父亲要我仔细检查兰花叶子上有没有虫子,如有细黑斑点就用竹鉴轻轻将它刮去,用干布擦净,再端回玻璃暖房。搬兰花与检查虫子在当时对我是一件苦事,因为我还不懂得莳花的情趣,我只觉得那是父亲命令我做的事,我须认真地做。更有一样,父亲时常要我坐在边上背唐诗或古文,背了还要讲出个起承转合采。老师要面子,就拼命给我填鸭,要我在父亲面前炫耀。有一次我背“吊古战场”文,背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父亲大喜,认为我颇有才华。但我背诗却老是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那首诗,父亲恼了,我心里更烦恼,太阳晒在背上不是暖烘烘而是热辣辣的,只觉浑身不自在,恨不得溜到后院去找阿荣伯玩。
⑦可是岁月不待人,一转眼间,父亲鬓边已添了星星白发,我也长大了。战乱中流离转徙,没有一个冬天能够在故乡过着晒晒暖的安闲日子。如今呢,更不必说了。
⑧台湾的天气,农历十一月中旬还得穿单衫,没有一丝冬意,飘雪花与雪后晒晒暖的情味,就只能在梦中追寻。故乡呢,也似乎离得更远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晒晒暖”的说法,自然点题;同时,又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友的回忆。
B作者笔下的“阿荣伯”虽是长工,可是看起来两人却不像主仆,充满了长辈对小辈浓浓的关切疼爱。
C.我觉得“太阳晒在背上不是暖烘烘而是热辣辣的”,生动描写出了我背诗不熟被父亲生气批评后的感受。
D-文章在开头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娓娓道来,童年的乐趣,亲友的面影如在眼前,真挚感人。
5.文章最后写道“台湾的天气,农历十一月中旬还得穿单衫,没有一丝冬意,飘雪花与雪后晒晒暖的情味,就只能在梦中追寻。故乡呢,也似乎离得更远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6.琦君从小生活在江南农村古镇,她的作品往往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多土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中国圆满完成全年太阳能设备安装目标。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其在2017年内达到每兆瓦57英镑。
由此将套造成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将会在能源拍卖市场继续寻找成本达到历史谷底的太阳能和风能,而目前无需补贴的太阳能和风能农场正处于开发过程中。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事实上,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的趋势将套一直延续到2018年。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2920亿英镑。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峰会上还承诺将为国内煤炭使用量设置上限,事实上燃烧煤炭已经在多个中国城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而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备受各方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排放交易机制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实施,该机制使得中国发电站在碳排放方面都会受到国家定价的制约。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发电站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
(摘编自《凤凰国际》2018年1月)
材料二:
注:由于新能源负荷的需求很难用计划进行硬性规定,需求会不断变化,再加上新能源不方便储存,不用掉就会浪费,所以就要将富余的经调度送到有需求的负荷点,这个过程就是消纳。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央策动机、决策行为厦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差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呈现多样化。当前,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宏观调控,在全国各省实施配额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消纳。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国家在配额指标的下故上北方绝大部分省份要高于南方。
C.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2020年的预期指标都明显高于2018年的配额指标。
D.内蒙古、云南两个省份应该算是可再生资源消纳大省,目前消纳比已明显高于配额目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
B.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及能源价格下跌,导致2017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幅并不明显。
C.虽然中国目前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但国内煤炭使用量的上限设置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中国只有严格推行减煤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有可能实现绿色转型,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中国”。
9.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鲲,字幼舆,陈因阳夏人也。祖缵,典农中郎将。父衡,以儒索显,仕至国子祭酒。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杜锼功封成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鲲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鲲知不可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遏,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日:“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敦既诛害忠贤,而称疾不朝,将还武昌。鲲喻敦曰:“公大存社稷,建不世之勋,然天下之心实有未达。若能朝天子,使君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杖众望以顺群情,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矣.,”敦曰:“君能保无变乎?”对曰:“鲲近日入觐,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宫省穆然,必无虞矣。公若入朝,鲲请侍从。”敦勃然日:“正复杀君等数百人,亦复何损于时!”竟不朝而去。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军还,使之郡,莅政清肃,百姓爱之。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日康。
(节选自《晋书·谢鲲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墩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祭酒”,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专管宗庙祭祀飨宴时酹酒祭神的行政长官。
B.“东官”,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富的储君,在汉也代指太后。
c.“端”,古代礼服的名称,文中用法与“端章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意为“穿着礼服”。
D.“社稷”,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后就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鲲年少成名,多才多能。他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不修饰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
B.谢鲲高远畅达,不竞权势。他不求功名,居身于可否之间,虽然自居好像秽浊,而行事不求积功高升。后来悠闲自得地寄居,不致力于政事。
c.谢鲲敢于讽议,稳定朝野。王敦诛害忠贤后,称病不上朝,谢鲲不惧淫威,斥责他有狼子野心,并用自身作保,希望他人朝觐见天子请罪。
D谢鲲清廉肃静,深受爱戴。他临政清廉肃敬,百姓爱戴他。不久他死在官署,享年四十三岁,后被迫赠为太常,谥号叫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忧去职,服阂,迁敦大将军长史。
(2)每与毕卓、王尼、阮放等纵酒,敦以其名高,雅相宾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J 4-15题。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袁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这首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
C.“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15.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自己虽然睡眠很少,屋漏床湿。但是想到天下的读书人,不禁喊出了“ ,________!”的千古名言。
(2)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是“________”,面对世人的责难是“________”,在世间,他可谓没有什么追求。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乐声由上个乐段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的变化过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生活中不时有这样的情景:( ).轻易就被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打败,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比如一些古装剧中的滴血验亲,现代医学就已证明没有科学依据二而这些情景往往令观众____,甚至引发一些青少年盲目相信与模仿。还有的科普文章、科幻文学作品,一点科技的影子都没有,或____ 、似是而非,或武断空想、歪曲事实,或把一些尚有争议的讨论当作结论来展示。实际上,科学元素并非影视文娱表达的“天敌”,两者是能够结合好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识。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无法苛求所有人都能用科学的思维处理、分析问题。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适应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调整科普方式,摒弃____灌输知识的做法,学会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对话,用人们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科学信息供给,防止伪科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真伪莫辨 偷梁换柱 盛气凌人 乘虚而入
B.真伪莫辨 移花接木 居高临下 乘虚而入
C.是非不分 偷梁换柱 居高临下 趁火打劫
D.是非不分 移花接木 盛气凌人 趁火打劫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B.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C.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D.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个经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科普人士多方传播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
B.-个经教育工作者多方传播、科普人士反复强调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
c.-个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经科普人士多方传播、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
D.一个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经科普人士反复强调、教育工作者多方传播
20.班委选举时,我们常可以从同学们的推选中看出两种不同的选人用人标准。“该用谁”与“谁该用”,相同的字,不同的排列,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判断。请你品味差异,判明优劣,说明理由。(5分)
21.在班上,一些同学不是沉迷于游戏就是刷手机追剧,班主任为此感到担忧,计划出一期黑板报,以“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浸润人生”为主题。宣传委员设计了一个“好书推荐”栏目,面向全班征稿。请你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词,介绍作品特点,激发阅读兴趣。(6分)
四、写作(60分l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江苏常州某学校召开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听证会,与会代表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学专家和法律界代表,大家共同讨论校园惩戒应如何开展实施,并希望建立惩戒制度,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热议。事后,该校校长回应:惩戒不是真的妥打,会严格区分惩罚和惩戒。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届柳州市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
1.B(A.原文只是讲“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没有与非本民族作家相比;C.原文是“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D.原文是“必然成为”)
2.B(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
3.D(论证的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生存困境,籍籍无名的作家即使创作出很好的作品,想要进入读者的视线也不容易。)
4.C(作者并非背诗不熟,而是总背同一首诗导致父亲恼了,文中也未提及父亲“批评”作者。)
5.①承接上一段,进一步交代如今的境况,转徙台湾,远离故乡,早已失却了昔日晒晒暖的情味; ②与童年时代在故乡晒晒暖的安闲与温暖形成对比;③表达了作者的离愁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6.①文中故乡的俗语、俚语时时显现,例如母亲最喜欢背的时令,还有“晒晒暖”“火笼”
“撮一把”“煨熟”“糖黏黏”“做活儿”等等这些富有故乡地方色彩的农村方言词汇,通俗易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倍感亲切。②琦君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农村,童年时,又生活在乡村古镇,文章以故乡以及故乡的人事为题材,尽情倾诉着对故乡农村乡土生活的真切记忆和真挚质朴的美好情感。(答出一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7.C(“都明显高于”错,辽宁、四川基本持平。)
8.D(A.“过山车”应该有高有低,原文也只是讲“太阳能和风能”出现了跌幅。B.原文只是讲“很大原因”,并非唯一原因。C.“逐年减少”于文中无据,原文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
9. (1)①第一则: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及原因;②第二则:全国各省配额制政策规定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情况;③第三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每点1分,共3分)
(2)做法:①把握发展规律,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与消费,研究各种驱动因素和机理;②从战略层面上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③制定稳健灵活、富有针对性的政策。 (每点1分,共3分)
10.D11.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12.C(谢鲲是夸王敦建立了不朽勋业,只是天下人不了解实情,并用自身作保,希望他入朝觐见。)
13.(1)母丧离职,服丧期满,调任为王敦的大将军长史。 (“忧”,丧,去世;“去”,离开; “阙”,终了, “服阙”,守丧期满除服。每点1分,大意2分。)
(2)常常与毕卓、王尼、阮放等人纵情饮酒,王敦因为他名声高,一向像待宾客一样礼待他。
(“以”,因为;“雅”,平素、素来;“宾”,名作状,像对待宾客一样。每点1分,大意2分)
14.B(同时巧妙引出下阕抒情)
15.①两首都用了即景抒怀的手法,以月写人。(1分)②张词以“素月分辉”“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象征诗人的高洁忠贞(2分);曹诗以月比人,“明明如月”以月的皎洁比喻贤人能士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能力,抒发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2分)
1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17.B(真伪莫辨:真假分辨不清。是非不分:分辨不出正确与错误。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移花接木: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盛气凌人:以威严或骄横的气势压人。居高临下: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引申为傲视他人,瞧不起他人。乘虚而入:乘着对方空虚或没有准备的时候闯进去。趁火打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18.C(①从搭配角度考虑:“认同观点”“认可做法”,根据文意搭配“认可”,排除A、D项。②在语境中辨析:“硬科幻”的概念内核就是有严谨的科学分析,画线句处理为并列关系,属于并列不当,而B项修改为“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强调的是途径、手段,也与语境表达的“《星际穿越》很好地结合了科学元素”语意不符。)
19. A20.①“该用谁”,突出“该”字,强调的是干事和能力,本质是任人唯贤(1分);“谁该用”把“谁”放第一位,强调的是“人”而不是“能”,本质是任人唯亲(1分)。②我们应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1分)。③理由:我们只有堵住“关系”的口,打开公平的闸门,坚持人岗相宜、选贤任能、量才授任,才能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2分)
21.示例:
①《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原则,通过简单对话和行动成功刻画了孑L子及其众弟子个性鲜明的形象。其中很多名句朗朗上口,给人哲思,流传至今。要了解汉文化,不能不读《论语>。
②《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表现人性的美好。少女翠翠乖巧淳朴,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却是一首凄美的歌,让人读后留下无限的叹惋。
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
④《老人与海》是一部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寓意的文学经典。作者海明威通过塑造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讴歌了人类的永恒价值。小说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
⑤《老人与海》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小说,48小时就售出530万册!作者海明威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以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物质上失败、在精神上永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推荐作品1分,作者1分,内容简介2分,突出作品的某一方面特点2分,推荐激趣不足酌情扣1分)
22.作文参考立意1.惩戒不等于惩罚;2.把“戒尺”还给老师;3.适当惩戒,关键在度(法);4.惩是为了戒附翻译: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祖父谢缵,典农中郎将。父亲谢衡,凭借儒家素质显名,做官至国子祭酒。谢鲲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不修饰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左将军王敦引荐为长史,因讨伐杜驶之功封为咸亭侯。母丧离职,服丧期满,迁为王敦的大将军长史。当时王澄与王敦同坐,见谢鲲谈话不疲倦,只是赞叹可与谢长史交谈,都不顾盼一下王敦,他为人所羡慕就像这样。谢鲲不谋求功名,没有砥砺操守和品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然自居好像秽浊,而行事不求积功高升。王敦有不愿做臣的行迹,朝野皆知。谢鲲知道不能用道辅正他,便悠闲自得地寄居于此,不致力于政事,从容不迫地讽议,聊以消遣时光而已。常常与毕卓、王尼、阮放等人纵情饮酒,王敦因为他名声高,一向像待宾客一样礼待他。谢鲲曾出使到京都,明帝在东宫会见他,十分亲近重视他。明帝问道:“议论的人把你跟庾亮相比,你自己认为如何?”谢鲲回答说:
“穿礼服居庙堂,让百官有准则,我不如庾亮。退隐在野,放情山水,我自认为超过他。”
温峤曾经对谢鲲的儿子谢尚说: “你父亲哪只是见识雅量长远,就是那英明精深的鉴察力,即使用诸葛瑾对孙权的比喻也不算过分。”王敦诛害忠贤之后,便称病不上朝,打算回武昌。
谢鲲讽喻王敦说:“您为保存社稷,建立不朽的勋业,而天下的人还不了解实情。如果您能朝见天子,使君臣消除隔阂,万众之心便会信服。依凭众望来顺应群情,尽力谦让来侍奉主上。如此则勋业可与匡辅天下者相比,美名流传千载了。”王敦说:“你能保证没有变故吗?”
谢鲲回答说:“我近日入朝觐见,主上忧惧不安,久未见您,宫禁肃穆,必定没有忧虑。您若入朝朝见,我请求为你侍从。”王敦大怒说:“就是再杀你等几百人,对时事又能减少点什么?”竟不朝见就离去。这时朝廷中有威望的大臣被害,都替谢鲲担忧,而谢鲲尊重礼义安于常道,时时进献清正之言。王敦既然不采纳,内心也不高兴。军队返回后,便让他到豫章,谢鲲临政清廉肃敬,百姓爱戴他。不久死在官署,享年四十三岁。王敦死后,追赠谢鲲为太常,谥号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