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桃花心木
课题
桃花心木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文章主要介绍了种树人怎么种桃花心木,进而借种树来喻人,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文章借物喻人,寓意深刻,是进行思想教育很好的素材。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收集作者和桃花心木的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桃花心木的图片资料及作者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图片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2.板书课题。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1.欣赏图片,讨论图片的内容和对这种树的认识。
2.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收集的作者资料。(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感人的力量)
1.说说自己平时在家里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用时:10分钟)
1.出示读书要求:“三不”: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检查识字情况,教师帮助纠正易错的读音。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间交流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意思。
4.学生读文,注意生字读音。
2.读拼音写汉字。
chā yānɡ kū wěi
( ) ( )
duàn liàn yōu yǎ
( ) ( )
3.在括号里写出带点词语的反义词。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 )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 )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 )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用时:15分钟)
1.老师播放课文朗读课件。
2.组织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3.组织学生交流。
4.老师提问、指导。
1.学生看课件,认真倾听,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我”在乡下老家看到种树人不按规律给桃花心木浇水,由好奇到解惑,由种树想到做人,领悟人生道理。)
2.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桃花心木树苗幼小;第二部分写“我”对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感到奇怪;第三部分写“我”解开谜团,悟人生道理;第四部分写树苗茁壮成长。)
3.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4.学生汇报。
4.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合作交流,共享资源。(用时:10分钟)
1.组织交流搜集的资料。
2.组织学生画出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段,说明原因。
1.交流课前搜集的桃花心木的资料。
2.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句段。
5.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的,进而借种树来喻人,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导入新课时,我以一组漫画切入,让学生欣赏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和看完漫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人如此,树亦然,从而引出课题。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文本蕴含的道理,使学生精神上受到启迪,做到了文本统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学习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意,感受做人的真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听写词语。
2.提问: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
3.引导交流,从“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认识种树人浇水的无规律性。
1.听写词语。
2.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总结概括。
3.学生汇报。
6.说说种树人是如何给树浇水的?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用时:20分钟)
1.出示学习任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对种树人的猜想。
(2)找出作者与种树人的对话,体会种树人所说话中的深刻哲理。
2.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2)启发思考:看到种树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种树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的困惑,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指名分角色朗读“我”和种树人的对话,提问:
(1)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
(2)“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
(3)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1.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对种树人猜疑的段落。同学互相交流。(4~10自然段)
2.小组内分角色互读“我”和种树人的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全班交流对种树人的行为的理解。(种树人没有规律地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目的是为树苗创设一种自然环境,教给它们在不确定中找水的本领,这样的桃花心木就能学会适应自然,找到生存之道。)
4.全班交流从种树人话中明白的道理。
(1)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教师板书:生活考验、独立自主、努力生长。)
(3)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理。
7.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叙述。
(1)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
(2)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
(3)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
三、拓展延伸,揭示写作方法。(用时:14分钟)
1.设疑: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揭示本文写作方法。
3.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思考交流。
2.学生体会感悟。(借物喻人,写树实际是写人)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8.填空。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在不确定中,就能
,努力生长。
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写法渗透到阅读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等道理,倾听着学生的感悟,我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也一定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桃花心木》教学片段
品读词句,领悟道理(教学重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从课文中找出种桃花心木的人为树苗浇水的句子,并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生:老师,他没有读完,描写浇水的句子还有。(接着读)“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师:两位同学找的句子非常正确,读得也不错。句中说到他浇水没有规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从中理解、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生:从“三天、五天、十几天、早上、下午”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时间上没有规律。
师:答得很棒,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老师,还有“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说明浇水量上也没有规律。
师:文中的“我”对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曾有过哪些想法?又是怎样否定的呢?
生:以为他太懒,但是懒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生: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好一个“以为”。谁可以大胆想象一下,种树人的没有规律,甚至造成一些树苗的枯萎,除了以为他太懒、太忙以外,是否可能有别的什么原因?
生:他可能身体不好,时不时地生病,所以耽误了。
生:他可能是因为培植树苗收益不是很好,所以不把它放在心上。
师:好,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也很符合逻辑,但谁又能确定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只有一种办法可以知道原因,是什么办法呢?
生:这种方法就是:问他本人。
师:对!问他本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那就直接去质问他吧。
生:老师,“质问”不好,应该用“询问”或者“请教”会更好一些。
师:哦!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质问”显得好像种树人真的做错了一样,而用“询问”就会好一些,更有人情味一些。
师:你很会动脑筋,很聪明!你说的“人情味”说明我们要尊重别人,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询问”一下他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大家现在是不是开始有些明白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的原因了呢?
生: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生:他是在模仿老天下雨,因为老天下雨是没有规律的。
生:如果有规律地按时、定量浇水,树苗会养成依赖的习性。
师:你们的回答已经有一些深度了,老师很欣赏你们的思维。那么,现在请聪明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通过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生长这件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小孩子要学会独立,不要什么事都依赖爸爸妈妈。
师:是啊,树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就会千方百计地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拼命地寻找水源,拼命地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也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环境越恶劣,条件越艰苦,人的意志就会被磨炼得越坚强。艰苦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的人才能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赏析:本文作者的目的是借种树喻育人,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寄学文寓育人,通过引导,让学生能自然地领悟,是语文教师教学效益之一。语文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良机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本段教学,教师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品读词句,让学生了解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的原因——为了培养桃花心木具有自己寻找水源的本领。至此,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领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水到渠成,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