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桃花心木(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 桃花心木(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4 08: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桃花心木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
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课文范读录音、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教师: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绝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在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得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将要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教师范读,初步理解课文
想想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三、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画出有关句段。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四、产生质疑
1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发现,因发现而生疑。让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2小结过渡。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地向种树人倒了来。
第二课时
一、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当作者向种树人提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教师:点名某个学生提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出示:
句1: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2: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3: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研读课文,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有关的句子。
(1)在不确定中生活是怎样的生活?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收获?
〔3〉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
(4〉从种树人的话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兆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学生自由交流。
2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不确定的?你由此体会到了什么?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我和他们一起梳理问题,给学生提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
1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再枯萎了?
4作者想说明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写“桃花心木”?
接下来,学生先自主学习,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之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说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第2个问题我又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感悟、理解。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煞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