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三国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也是一则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曹刿论战
《左传》
《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但是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威。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变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进攻,攻打。 师:军队。我:鲁国。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公将战。
将:将要。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见。
请:请求。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位高禄厚的人。谋:谋划
之:指迎战齐军这件事。间:参与。焉:兼有语气
词性质的指示代词。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
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
乃:就。
就进宫进见鲁庄公。
问:“何以战?”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凭。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
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衣服。 食:食物。 安:养。所安:养生
之物。 弗:不。 专:独占。以:把。
人:鲁庄公的近臣。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
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对:回答。徧:同“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跟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
不会跟从您的。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
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以少报多。
信:言语真实。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从来不敢
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信用。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
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虽然。 察:弄清楚。
必:一定。 以:根据。 情:实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
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对曰:“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一战。
可,可以。以,凭借。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
则:就。请:请允许。 从:跟从。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
之:指曹刿。乘:乘车。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战于长勺。
战于长勺:倒装句,在长勺作战。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
鼓:击鼓。之:军队。
鲁庄公要击鼓进攻。
刿曰:“未可。”
曹刿说:“不可以。”
齐人三鼓。
鼓:击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军。
刿曰:“可矣。”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师败绩。
败绩:溃败。
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刿曰:“未可。”
曹刿说:“不可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下:下车。 视:察看。其:他们的。
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轼:古代车
子前边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望:瞭望,眺望。
他下了战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
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
说:“可以追击了。”
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逐:追击。
于是就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克:战胜。其:其中的。 故:原
因,缘故。其故:曹刿那样指挥的原因。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
没有实在意义。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击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
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
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
就消耗尽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彼:他们的。竭:枯竭。盈:士气正旺盛。
故:所以 。克:战胜。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
能战胜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推测。 惧:恐怕。 伏:埋伏。
焉:在那里。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
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故:所以。 之:代词,指齐军。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见他们
的战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整理感知
本文主要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
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
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
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按“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
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 :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
对话,以突出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探究练习
一、鲁国能以弱胜强,不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的决定因素在于民心。鲁庄公也知道自己国家的军力弱,未必能战胜齐国,他先寄希望于贵族近臣的效力,然后又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最后说出执法公平。而曹刿正是从最后一点看出鲁庄公能得人心,所以说“可以一战”,决定帮助他。
二、
1、在曹刿看来,那些天天有肉吃的权贵们只知道贪图安乐,从不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当强敌压境时,不可能有什么深谋远虑的取胜之术。当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时,一定会流露出鄙视的神态。
2、弱小的鲁军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而逃,作为主帅的鲁庄公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能打胜仗,说明他根本不懂军事。当他向为自己出谋划策的武士曹刿“问其故”时,一定是神态迷惘,模样很是好笑。
三、
1、牺牲,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现代用来比喻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
2、狱,古义指案件,今义指监牢。
3、可以,古义是可以用来,今义是可能或能够。
4、再,古义是第二次或两次,今义是表示事情
或行为重复。
四、请找出过渡句、前后呼应句,体会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过渡句: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
段从战;第三段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
启下。
前后呼应句:第一段中“肉食者鄙”与第二
段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第三段中
“既克,公问其故”相照应。第二段中“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第三段中“辙
乱”“旗靡”相照应。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但“位卑未敢忘忧国”, 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3)曹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
明确:“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他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供资料:《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课文情节安排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人物塑造
曹刿:
1、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 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形势危急,“曹刿请见”
2、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 ,直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
4、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
人物塑造
鲁庄公:
1、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度把获胜的希望 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
2、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驰之”。
3、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因。
小结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谋略过人的军事家的形象。
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上下团结、君民一心 (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掌握策略、以逸待劳 (不盲目于强齐硬战)
4、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研讨与练习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彼竭我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说说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忠,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
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 下视其辙
下,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败绩,名词用作动词。溃败。
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4。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比喻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
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
古义:独占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
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
一词多义
1.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
2.从 民弗从
战则请从
3.其 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4.以 何以战
必以信
5.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6.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7.安 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原因,缘故
所以
听
跟随
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他们,指齐军
凭借
按照
请求
请允许我
助词,的
代词,代曹刿
养
怎么
8.加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 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颓然乎其间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安得广厦千万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时而间进
戴上
虚报
暗暗地,私自
中间,当中
参与
表示房屋的量词
一会儿,顷刻
夹杂
间断
中间
偶尔
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同“遍”,普遍,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