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顶碗少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顶碗少年(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4 16: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顶碗少年
课题
顶碗少年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欣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2.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达情。3.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重点赏析重点句段,适时点拨。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自主学习。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的。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欣赏杂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播放杂技演员表演顶碗的视频片段。
2.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杂技表演。
2.学生谈谈观看表演后的感受。(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或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杂技的知识进行回答)
3.齐读课题。
1.你知道哪些关于杂技表演的知识?写下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用时:15分钟)
1.提出读书要求:读通读顺,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
2.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3.用魔方游戏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养成圈画生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正确读记词语:惊心动魄、附和、陶醉、镇静、拼搏、舒展、不知所措。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句子。
3.通过魔方游戏识记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
萦绕( ) 肩胛( )
附和( )
刹那间( )
不知所措( )
一摞白瓷碗( )
3.根据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
(1)形容剧场或礼堂等演出场所坐满了观众。 ( )
(2)事先没有想到。
( )
(3)眼睛紧紧盯着看,形容看得很认真。 ( )
(4)由于惊慌、害怕等不知道该做什么。 ( )
三、再读课文,解读人物。(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探究少年第一次表演时的心理活动。
2.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第二、三次表演”。抓住对少年、观众、碗的细节描写来交流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3.引导学生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4.设疑:你认为这个少年成功了吗?他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5.请学生谈谈一个人成功的因素。
6.教师小结。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少年第一次表演的语句,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
3.再读这些句子,画出描写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神态与动作的句子,交流感受。
4.全班表演读,读出少年开始表演时的动作优美,感受他的技艺高超。当发生意外时,要读出少年的坚强、沉着、镇静、坚持不懈。
5.全班合作探究:
(1)作者在描写碗的动作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围绕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后的神态与动作描写,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3)想象:白发老者可能会对少年说些什么?
(4)“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6.倾听教师的总结。
4.判断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填序号)
A.神态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
( )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 )
(3)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 )
5.按要求写句子。
(1)碗摇晃起来。(扩句)

(2)那一摞碗突然在他头上跳起摇摆舞来。(仿写拟人句)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积累词句,阅读其他励志小故事。
1.学生倾听,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2.积累词句。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时,我“顺学而导”,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在读、思、议、写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反复品读描写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走进文中人物与作者的内心世界,领会表达方法,得到精神成长。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少年两次失败的不同表现,让学生知道在少年成功的途中出现了巨大的挫折以及信心崩溃。借此引导学生理解在少年成功的路上,少不了他人的鼓励以及支持。
《顶碗少年》教学片段
从顶碗少年三次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师:这篇课文中顶碗少年进行了几次表演?结果怎样?
生:一共进行了三次表演,失败了两次,最后成功了。
师:他失败了两次,是不是他的技术太不过关了呢?看下面的句子。
(出示: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顶碗少年动作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顶碗少年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文中的省略号蕴藏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
生:我从中看出他的技术很娴熟。从“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及对碗的描写中,感受到他表演技术的高超。
师:是啊,“惊羡”是惊叹羡慕的意思,他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谁来把他的这种高超的技术读出来?
生: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再读,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读出了少年技艺的精湛、观众的惊叹。正当大家沉浸其中,享受着精彩的表演时,意外发生了。(引读第3自然段5、6两句话)面对失败,少年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少年坦然、大胆,不失风度。
生:从“歉疚地微笑,不失风度地鞠了一躬”看出少年的处变不惊。
师:观众表现如何?
生:惊呆了。
师: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你是坚强的,加油!
生:你面对失败不灰心、不失望,能勇敢地站起来,你真了不起。
生:你是勇敢的,不要灰心。
师:“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的头上,一切重新开始。”
生:“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
师:少年第二次顶碗还是失败了。他两次失败后,观众表现如何?
生: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师:如果是你在台上表演失败了受到观众嘲笑,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心里非常紧张、害怕。
生:感觉无地自容。
师:顶碗少年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5自然段找出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
(生交流汇报)
生:“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生:“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师:就在少年迷茫的时候,老者对他说了一番话。老者可能会说些什么?少年又是如何想的?
生:老者可能会说:“不要怕,失败了没关系,再来一次,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少年心想:老爷爷说得对,我应该再坚持一下,肯定会成功的。
师:在白发老者的鼓励和少年自己的坚持下,少年出色地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顶碗少年成功了,以至作者多年以后想起他,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少年小小年纪顶碗技术就这么高超,并且他在经历失败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少年的勇敢、自信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让作者非常感动,也给作者一些启迪。
赏析:本设计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展开深度对话。教学中,以读为主,抓住描写顶碗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首先通过学生与少年的对话,使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少年坚强、勇敢的品质。其次,与文本对话,从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动作的语句及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中,使学生走进少年的内心世界,感悟他面对再次失败时的惊慌失措;感受少年的坚强、勇敢,勇于面对失败、挑战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