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4 10: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总路线”
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
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3.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人物的卓越
贡献
新课探究
探究点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在北京召开

(2)概况: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
开端?
中共八大当时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制定的任务符合当时的国情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4)影响:
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中的良好开端
①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
②后果: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至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③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
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工业:大炼钢铁
跃进产量高
农业上:虚报产量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大跃进”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
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结 果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3)国民经济调整
①表现: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
②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
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七千人大会
这次会议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2年,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
探究点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
辟的危险
2.时间:1966年夏
文革最大的冤案
刘少奇(1898-1969)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叛徒、内奸、工贼
罪名:
张春桥
“四人帮”
江 青
姚文元
王洪文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10)
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
叶剑英与华国锋在天安门城楼上
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的标志)
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
1、性质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影响
①政治:国家政权、民主与法制被严重破坏
②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③文化: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
④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总)
探究点三:建设成就
主要工业产品的增长




钢(万吨)
煤(亿吨)
原油(万吨)
电(亿度)








1957年
1965年
193
676
1.3
1132
2.3
146
1223
535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巨大成就
工业
交通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颗氢弹爆炸
第一枚火箭
科技
模范人物
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铁人”
王进喜
模范人物
热爱人民、鞠躬尽瘁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模范人物
助人为乐、爱国爱民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课堂小结

2.失误
1.良好开端
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中共八大
时间

主要任务
意义
成就: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模范人物:
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
3.成就和
模范人物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C
随堂训练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
的严重失误是( )
A.浮夸风
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3.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
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
A.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