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专练1:光的反射与折射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致错
典例: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B.平面镜成的一定是虚像
C.平面镜后面的物体会遮挡平面镜的像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它在镜中的像越小
跟踪训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C是薄玻璃板。
(1)做这个实验时,教室里的光线应该_______(选填“明亮”或“较暗”)更好。
(2)若实验中把薄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A蜡烛的像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若实验中B蜡烛在白纸上移动,始终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乙,在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它发出的某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通过P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易错点二:对折射光路的不理解
典例: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膜墙”)。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过光线。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的传播途径的是( )
跟踪训练:中星湖滨小区有一个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图中没有画出),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原处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原处
易错点三:不能正确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致错
典例:持一只放大镜,在室内的白墙与窗户之间移动,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这就是( )
A.在墙上看到缩小的窗户
B.在墙上看到放大的窗户
C.在墙上看到正立的窗户
D.在墙上看不到窗户
跟踪训练: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易错点四:不能正确理解实像和虚像致错
典例: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B.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不是
C.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
D.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跟踪训练:通过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威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B.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C.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D.实像与虚像都应是放大的
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教材实验原理图
2. 实验误差
(1)误差产生的原因:①凸透镜的焦距测量;②像的观察;③物距和像距的测量。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光源尽可能选择平行光,找准最小最亮的那个点;②前后移动光屏,比对像的清晰度,将光屏停留在最清晰的那个位置;③在②的基础上,注意读数时的视线取“位置”的中心,且要与刻度所在的面垂直。
3. 实验拓展
(1)拓展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动态应用;成像的明暗与像的完整性;生活实际场景、仪器用具的原理分析;透镜曲度与焦距的关系。
(2)拓展2:物像之间的关系记忆:“敌退我进”“小像走小步,大像走大步”。焦距f、物距u、像距v之间的数学关系:1/f=1/u+1/v。
典例:[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选填“注水”或“抽水”)。
平面镜成像规律
1. 教材实验原理图
2.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实验误差
(1)误差产生的原因:①实验者的观察;②像与蜡烛位置的连线;③像与蜡烛到平面镜距离的测量。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在点燃的蜡烛正后方与蜡烛等高处,垂直于玻璃板仔细观察;②用相对较细的笔记下蜡烛与像的位置,连线要细一些,并观察是否与玻璃板垂直;③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实验拓展
拓展:玻璃板的选材;用小灯泡替代蜡烛;估算玻璃板的厚度;物像不重合的原因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照镜子、测视力等生活实例的分析。
典例:小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盏完全相同的灯A和灯B,点亮玻璃板前的灯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灯B,使它与灯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灯A和灯B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灯A和灯B到玻璃板的位置;
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灯A和灯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1)如何判断所成的像为实像还是虚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灯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cm。
(3)用灯泡替代蜡烛来完成实验的优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民谚俗语常常包涵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B.以冰取火,前所未有
C.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D.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
2. 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的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3. 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 ( )
A B C D
4.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
5. 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
A.放大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光由空气斜射到水面 D.近视眼的矫正
6. 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7. [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cm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cm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8. [2017·随州]如图,小明站在白云湖边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似乎在模仿水面上方另一只鸟的飞翔动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水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小于空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
D.如果此时下雨,水面折皱。水中的“鸟”和“鱼”都不见了,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会改变,只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9. [2018·盐城]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10.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cm)
10
15
20
30
像距(cm)
40
30
20
15
A.甲 B.乙 C.丙 D.丁
11.小徐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当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正好能成等大的像。他进行如下操作时,能使像变大的是( )
A.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
B.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
C.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
D.将蜡烛向右移动15cm
12.[2018·温州]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13.[2018·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14.[2018·达州]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张的像逐渐变大
B.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
C.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
D.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15.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16.无人机利用携带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17.如图的眼球成像原理图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请写出成像原理与该图相同的一种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___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变”)。
19.[2018·盐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中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cm。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缩小的像,此像是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继续移动蜡烛发现,在光屏上可以成放大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_______有关。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见表。
焦距(cm)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虚实
大小
倒正
f=_____
1
45
13
实像
缩小
倒立
2
20
20
…
…
…
3
a=______
45
…
…
…
4
16
25
…
…
…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第2次所成的像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2)请补充表格中的数据。
(3)第4次实验中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小欣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_(选填“同”或“异”)侧。
21.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图甲中,从形状上可以判断此时的水透镜是_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兴趣小组对水透镜中继续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并测得了水透镜的多个焦距值。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_______(选填“大”或“小”)。
(2)若图乙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某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图乙所示的水透镜“戴上”(如图丙)。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2.[2018·广州]两条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
(1)该透镜是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2)光线a射向水面。在图中:①画出a的反射光线;②大致画出a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③标示出反射角r1和折射角r2。
(3)逐渐往容器中加水,光线a在容器底形成的光斑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23.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24.如图为眼的结构及近视眼成因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同学们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是由于黑板上的字反射来的光线,主要经过[_______]_______的折射,在[_______]_______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_______]_______传递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2)现在中学生患近视的越来越多,近视导致眼球的结构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_______方;导致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曲度过_______,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_______;近视眼的学生可以配戴_______透镜加以矫正。
(3)俗称的“白眼球”,是图甲中人眼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它对眼球内部起保护作用。
25.[2018·德阳]从空气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给出了反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6.[2018·杭州]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_______。
(2)小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的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
27.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利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1)使用太阳灶烧水,水壶应放在_______(选填“a”“b”或“c”)点。
(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的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
28.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___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上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______的大小。
(3)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图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老师水平方向缓缓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即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9.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棋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将玻璃板_______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______________重合。
(3)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圆,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4.30cm,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lB=_______cm。
(4)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_______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次数
1
2
3
4
5
lA(cm)
4.30
5.70
7.10
8.80
9.90
lB(cm)
/
5.40
6.50
8.50
9.60
(5)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和lA,发现lB总是小于lA,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专练1:光的反射与折射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致错
典例: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
B.平面镜成的一定是虚像
C.平面镜后面的物体会遮挡平面镜的像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它在镜中的像越小
【错解】选A或D
【析错】认为物体比箱子大,物体就不能被装进箱子,因此误以为物体比平面镜大,物体就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像;物体离我们的视线越远,会感觉物体越小,因此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它在镜中的像会越小。生活中错误的思维定势导致对科学现象的错误理解。
【正解】选B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因此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平面镜后面的物体不会遮挡住平面镜成的像。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是由物体大小决定的,与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离平面镜远的物体在镜中的像看上去变小了,是因为所成的像离我们远,我们的视角变小,而不是像变小了。
跟踪训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C是薄玻璃板。
(1)做这个实验时,教室里的光线应该__较暗__(选填“明亮”或“较暗”)更好。
(2)若实验中把薄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A蜡烛的像__不会__(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若实验中B蜡烛在白纸上移动,始终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__玻璃板与纸面没有垂直__。
(3)如图乙,在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它发出的某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通过P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答案】 如答图所示。
易错点二:对折射光路的不理解
典例: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膜墙”)。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过光线。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的传播途径的是( B )
【错解】选C或D
【析错】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正解】选B 光通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经历了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跟踪训练:中星湖滨小区有一个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图中没有画出),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原处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原处
解析: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在水面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左图所示: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右图所示: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易错点三:不能正确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致错
典例:持一只放大镜,在室内的白墙与窗户之间移动,有三种情况可能发生。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这就是( D )
A.在墙上看到缩小的窗户 B.在墙上看到放大的窗户
C.在墙上看到正立的窗户 D.在墙上看不到窗户
【错解】选D
【析错】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窗户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窗户的实像。在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或者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墙壁上都看不到像。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虚像和窗户在同一侧,所以墙壁上不会有像,故在墙上看不到窗户是可能的。
【正解】选C 凸透镜成像,正立的像必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且与物在同侧,所以不可能在墙壁上成正立的像。
跟踪训练: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D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解析】 贴近报纸看文字时,看到的文字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窗外景物透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易错点四:不能正确理解实像和虚像致错
典例: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B.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不是
C.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
D.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错解】选D
【析错】物体可以看成是由很多个点组成的,每个点都可看成一个物点。物点发出的光束是发散光束,这些光束经光学系统作用后,若成为会聚光束,则其会聚点称为物点的实像点;若成为发散发束,则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称为物点的虚像点;若成为平行光束,则不成像。组成物体的物点对应的像就组成了物体的像。若物体的像由实像点组成,则物体的像就是实像;若物体的像由虚像点组成,则物体的像就是虚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来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看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来承接,只能用眼睛来观看。
【正解】选B 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跟踪训练:通过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C )
A.威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B.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C.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D.实像与虚像都应是放大的
【解析】A、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变大,故A错误;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减小,像变小,故B错误。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C正确。D、当物距大于2f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实像;虚像都是放大的,故D错误。
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教材实验原理图
2. 实验误差
(1)误差产生的原因:①凸透镜的焦距测量;②像的观察;③物距和像距的测量。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光源尽可能选择平行光,找准最小最亮的那个点;②前后移动光屏,比对像的清晰度,将光屏停留在最清晰的那个位置;③在②的基础上,注意读数时的视线取“位置”的中心,且要与刻度所在的面垂直。
3. 实验拓展
(1)拓展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动态应用;成像的明暗与像的完整性;生活实际场景、仪器用具的原理分析;透镜曲度与焦距的关系。
(2)拓展2:物像之间的关系记忆:“敌退我进”“小像走小步,大像走大步”。焦距f、物距u、像距v之间的数学关系:1/f=1/u+1/v。
典例:[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缩小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__抽水__(选填“注水”或“抽水”)。
【解析】 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大于像距,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远离凸透镜,需要减小凸透镜的曲度使焦距增大,才能使得像距不变,因此需要抽水。
平面镜成像规律
1. 教材实验原理图
2.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实验误差
(1)误差产生的原因:①实验者的观察;②像与蜡烛位置的连线;③像与蜡烛到平面镜距离的测量。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在点燃的蜡烛正后方与蜡烛等高处,垂直于玻璃板仔细观察;②用相对较细的笔记下蜡烛与像的位置,连线要细一些,并观察是否与玻璃板垂直;③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实验拓展
拓展:玻璃板的选材;用小灯泡替代蜡烛;估算玻璃板的厚度;物像不重合的原因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照镜子、测视力等生活实例的分析。
典例:小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盏完全相同的灯A和灯B,点亮玻璃板前的灯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灯B,使它与灯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灯A和灯B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灯A和灯B到玻璃板的位置;
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灯A和灯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1)如何判断所成的像为实像还是虚像:__在玻璃板后成像处放一光屏,观察所成的像能否被光屏承接,能则为实像,不能则为虚像__。
(2)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灯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0.3__cm。
(3)用灯泡替代蜡烛来完成实验的优点是什么:__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物与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以反复使用等(合理即可)__。
1. 民谚俗语常常包涵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D )
A.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B.以冰取火,前所未有
C.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D.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
2. 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的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D )
A B C D
3. 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 ( B )
图1 A B C D
4.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B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
5. 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C )
A.放大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光由空气斜射到水面 D.近视眼的矫正
6. 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7. [2018·湖州]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cm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cm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C )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8. [2017·随州]如图,小明站在白云湖边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似乎在模仿水面上方另一只鸟的飞翔动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小明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水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小于空中的鸟到水面的距离
D.如果此时下雨,水面折皱。水中的“鸟”和“鱼”都不见了,但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会改变,只是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9. [2018·盐城]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B )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10.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A )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cm)
10
15
20
30
像距(cm)
40
30
20
15
A.甲 B.乙 C.丙 D.丁
11.小徐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当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正好能成等大的像。他进行如下操作时,能使像变大的是( D )
A.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
B.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
C.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
D.将蜡烛向右移动15cm
12.[2018·温州]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A )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13.[2018·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14.[2018·达州]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小张的像逐渐变大
B.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
一半
C.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
D.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15.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C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16.无人机利用携带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_缩小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__减小_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17.如图的眼球成像原理图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凸透__镜,请写出成像原理与该图相同的一种仪器:__照相机(或摄像头等)__。
18.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缩小__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向左移动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变”)。
19.[2018·盐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中凸透镜的焦距__12.0__cm。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缩小的像,此像是__实__(选填“实”或“虚”)像。继续移动蜡烛发现,在光屏上可以成放大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__物距__有关。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见表。
焦距(cm)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虚实
大小
倒正
f=__10__
1
45
13
实像
缩小
倒立
2
20
20
…
…
…
3
a=__13__
45
…
…
…
4
16
25
…
…
…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第2次所成的像__大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2)请补充表格中的数据。
(3)第4次实验中像的性质是__倒立、放大的实像__。
(4)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小欣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异__(选填“同”或“异”)侧。
21.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图甲中,从形状上可以判断此时的水透镜是__凸__(选填“凹”或“凸”)透镜。兴趣小组对水透镜中继续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并测得了水透镜的多个焦距值。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__大__(选填“大”或“小”)。
(2)若图乙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某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图乙所示的水透镜“戴上”(如图丙)。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远视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2.[2018·广州]两条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
(1)该透镜是__凹__透镜(选填“凸”或“凹”)。
(2)光线a射向水面。在图中:①画出a的反射光线;②大致画出a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③标示出反射角r1和折射角r2。
(3)逐渐往容器中加水,光线a在容器底形成的光斑会__右移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答案】 (2)如答图所示。
第13(2)题答图
23.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答案】 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数量巨大的雨滴最终导致各种单色光大量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合理即可)。
24.如图为眼的结构及近视眼成因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同学们能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是由于黑板上的字反射来的光线,主要经过[__9__]__晶状体__的折射,在[__3__]__视网膜__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__4__]__视神经__传递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2)现在中学生患近视的越来越多,近视导致眼球的结构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__前__方;导致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曲度过__大__,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__长__;近视眼的学生可以配戴__凹__透镜加以矫正。
(3)俗称的“白眼球”,是图甲中人眼结构中的[__1__]__巩膜__,它对眼球内部起保护作用。
25.[2018·德阳]从空气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给出了反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答案】 如答图所示。
【解析】 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图。先过反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
【点悟】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6.[2018·杭州]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__40°__。
(2)小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的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不能__。请分析原因:__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120°__。
27.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利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1)使用太阳灶烧水,水壶应放在__b__(选填“a”“b”或“c”)点。
(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的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__反射__(选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
28.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所示,先将平面镜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B__垂直__放置在平面镜A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O点。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__粗糙__(选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上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入射角和反射角__的大小。
(3)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图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法线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老师水平方向缓缓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_绿色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红色法线三者的位置不变__时,即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9.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棋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将玻璃板__竖直__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__棋子A的像__重合。
(3)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圆,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4.30cm,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lB=__4.00__cm。
(4)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__7.10__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__A的右端到NN′__的距离。
次数
1
2
3
4
5
lA(cm)
4.30
5.70
7.10
8.80
9.90
lB(cm)
/
5.40
6.50
8.50
9.60
(5)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和lA,发现lB总是小于lA,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
答:__lB应测量B的左端到MM′的距离__。
【解析】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玻璃板应竖直放置(与桌面垂直)。(2)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3)厘米刻度尺用厘米作单位,结果应该有两位小数(估读到最小刻度值下一位),因此读数为4.00cm。(4)实验中每次lA都比lB大0.3cm,只有第3次不是,若lB数据异常,因lB为B左端到NN′的距离,则修正后的数据应更小,说明第三次的数据7.10cm异常。根据数据分析,玻璃板厚度0.30cm,由图知棋子的直径为0.7cm,因此他最可能测的是A的右端到NN′的距离。(5)本实验中反射面应该是MM′,因此lB应测量B的左端到MM′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