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诸子论“和”》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9《诸子论“和”》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5 16:02:49

文档简介

第9课 《诸子论“和”》 同步练习
一、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生一,一生二(宇宙的本原)
B.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养育)
C.礼者,天地之序也。(序列)
D.先王之道,斯为美(这)
二、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畜之/以道则/民和
B.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C.君子/和而/不同
D.地利/不如/人和
三、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简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B.荀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人应当考虑如何顺应自然,而不去考虑怎样改变自然规律。
C.“礼”“仁”是儒家治国安邦的支柱,但在现实中以“礼”和“仁”来维护统治是软弱无力的,远远达不到秩序与和谐的目标。
D.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绍。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品读先资的语言,传承中华文化,学校开展走进“和”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决定在校园内悬挂一幅有关"和"文化的标语,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认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和"思想早已过时。现请你劝说小华,帮助他正确认识"和"思想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 ?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管子》)
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
孟子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和者,谓之天乐。(《庄子》)
1.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万物负阴而抱阳
B.君子和而不同
C.小人同而不和
D.人不知而不温
2.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万物负阴而抱阳。
译文: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
B.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译文:万物各自生长,这样一切都能和谐地生存。
C.和,故百物皆化。
因为和谐,所以万物能化育生长。译文:因为和语?
E.礼之用·和为贵。译文: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
3.对“和”的含义,孟子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子论“和”》 同步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 应为“秩序”。
二、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D

五、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示例:品读圣贤经典,打造和谐校园。
(2)小华,你好。和谐相处是人与他人、与自然相处时的一种状态或态度,体现的是一种互惠互利、协同合作的关系。和谐相处可以让我们拥有好的心态、新的思路、全面的计划。你看,"和"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的内涵,做时代的跃子。
解析:考查了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写标语、广告语或宣传语要先确定写作对象,写作时可以结合对偶、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六、课内阅读。 ? ? ?
1.A 解析:A项中的“而”是并列关系,其他三项中的"而"表转折关系。
2.B 解析:应翻译为“万物各自得到这些和谐而生长”。
3.孟子主要从军事方面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人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样的观点也与孟子重视人的思想主张是分不开的。
4.养育人民,人民就和睦;按照道德准则养有人民,人民就和谐。
有子说:礼的作用,责在能够和顺。古代帝王的治国方道,最值得称道的就在这里。
解析:注意“畜”译为“养育”和:调和、和谐、协调。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9课《诸子论“和”》教学设计
课题
9.诸子论“和”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准确的翻译课文内容。
3、了解先秦诸子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2、展开小组讨论,分析哪些观点值得我们学习,自己有哪些缺点需要改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的课文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激发学生对民族经典的喜爱。
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相关文学常识。
难点
理解的课文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秦汉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种种磨难却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有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所支撑,先秦诸子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样。同学们知道先秦是指哪一时期吗?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秦诸子对“和”观点。
2.板书课题:9.《诸子论“和”》
回顾先秦是指哪一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有哪些?

本节课结合先秦的时代背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背景简介: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有成就。
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分小组朗读课文,老师纠正读音,指导句子的语气停顿。(注意句子标点,读出停顿、疑问、感叹等语气。)
(三)学习第一、二段
1.出示第一段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讲解注释:(1)“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2)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3)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4)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
2.古今异义词——“道”
古义:宇宙的本原。
今义:道理、道德。
3.指名让同学翻译,老师适当提示后出示译文。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与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均调和谐的状态。)
4.出示第二段原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
5.讲解注释:注释:
旋:旋转。
施:施加。
四时:指四季;一年四季的农时。
和:调和。
养:滋养。
6.指名让同学翻译,老师适当提示后出示译文。
(译文:四时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气候寒暖变化巨大,风和雨普遍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这些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滋养而成熟。)
7.这一段荀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论述“和”?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运用了记叙的手法。反映了荀子“天行有常”思想。荀子认为万物各有其规律,而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四)学习第三、四段
1.出示第三段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
2.讲解注释:
和:和谐。
化:化育生长。
别:差别。
皆:全、都。
3.指名让同学翻译,老师适当提示后出示译文。
(译文:天地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礼仪,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都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
4.出示第四段原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管子》)
5.解释注释:
古今异义词——“畜”
古义:养育。
今义:家畜。
6.找同学翻译后出示译文:养育人民,人民就和睦;按照道德准则养有人民,人民就和谐。
(五)学习第五、六段
1.第五段原文: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解释词语: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3.译文: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但不盲目前同;小人往往盲目荷同,而不能够和睦相处。”
4.这一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体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主要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一思想也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他的处世哲学。
5.“而”字的用法总结
(1)转折关系:前后意思相反,如:“君子和而不同。”
(2)并列关系:前后意思不分主次,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大乎。”
(3)承接关系:前后两项在时间、动作上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4)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如“喝去智叟笑而止曰。”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使举国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6.出示第六段原文: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
(六)学习第七、八段
1.出示第七段原文:孟子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解释注释:
“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3.同学翻译后出示译文: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
4.对“和”的含义,孟子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孟子主要从军事方面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人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样的观点也与孟子重视人的思想主张是分不开的。
5.出示第八段原文: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
6.出示译文:跟人和谐一致,叫作人世的欢乐;跟自然和谐一致,叫作天然生成的快乐。
7.庄子是如何论述"和"的?
庄子在阐释“人乐”“天乐”的同时,强调“和”的重要作用,庄子认为无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应该以"和"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乐”。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会:
诸子论“和”,含义有异。请结合课文,说说自然界的“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和”含义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自然界中的“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和”,都有“和顺、和谐”的意思,“冲气以为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自然界的“和”;“乐者,天地之和也”“蓄之以道则民和”等,这是社会生活之“和”。这其中,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按照客观规律养育人民,人民就会和睦。异:自然界的"和"强调"天行有常",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社会生活中的"和"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无论是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子的"和为贵",还是孟子的"人和",庄子的"与人和”“与天和",莫不如此。
2.就战争的条件而言,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思想在现代是否已经过时?为什么?
参考答案:没有过时。孟子提出的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用两个"不如"突出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即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和”的重要性。只有“人和”才能最终打赢现代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否则,即使占据“天时”“地利”,失去了“人和”,那一切也只不过是空谈。
3.查字典,找出五个以上含有“和”字的双音节词,了解这些词的意义。
参考答案: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和美:得体优美,和谐优美。
温和:(气候)不冷不热。
和顺:温和顺从。
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态。
和睦:相处的融洽。
三、知识拓展
孔子关于自省的名言: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以约失之鲜者矣。(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四、拓展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
说( ) 省(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人不知而不愠( )
B、诲女知之乎( )
C、思而不学则殆(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yuè xǐng
2.A.生气,发怒;B.你;C.有害。
3.(1)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合理即可。
五、课堂练习
(一)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生一,一生二(宇宙的本原)
B.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养育)
C.礼者,天地之序也。(序列)
D.先王之道,斯为美(这)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了解时代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根据注释翻译句子。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
摘抄背诵喜欢的句子。
阅读拓展短文

(一)C
(二)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背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帮助学生巩固对注释的理解。
通过指名翻译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

体会重点词语在文章的含义,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通过讨论发散学生思维,交流彼此观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
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名人名言,为之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把文中的成语、警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和”的含义,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文中提到的处世之道,在生活中时刻践行“和”的内涵,课后同学们可以积累文中的成语、警句,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以后的写作做积累。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9.诸子论“和”
先秦——东周之春秋战国
百家——儒家、道家、墨家等
思想修养——“和谐、协调”
课件36张PPT。9.诸子论“和”语文苏教版 九年级下新知导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秦汉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种种磨难却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有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所支撑,先秦诸子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样。同学们知道先秦是指哪一时期吗?21教育网新知导入“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文学常识21教育网新知讲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学习第一、二段二:指阴气、阳气。
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古今异义词--“道”
古义:宇宙的本原。
今义:道理、道德。新知讲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与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均调和谐的状态。21教育网新知讲解旋:旋转。
施:施加。
四时:指四季;一年四季的农时。
和:调和。
养:滋养。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
新知讲解 译文
四时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气候寒暖变化巨大,风和雨普遍施加于万物,万物各自得到这些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滋养而成熟。21教育网新知讲解这一段荀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论述“和”?
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运用了记叙的手法。反映了荀子“天行有常”思想。荀子认为万物各有其规律,而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新知讲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 学习第三、四段天地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礼仪,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都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21教育网新知讲解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管子》) 译文:养育人民,人民就和睦;按照道德准则养有人民,人民就和谐。古今异义词--“畜”
古义:养育。
今义:家畜。新知讲解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教育网新知讲解1.转折关系:前后意思相反,如:“君子和而不同。”
2.并列关系:前后意思不分主次,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大乎。”
3.承接关系:前后两项在时间、动作上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4.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如“喝去智叟笑而止曰。”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使举国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而”字的用法总结新知讲解这一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主要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一思想也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他的处世哲学。对比新知讲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 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礼节、仪式,也指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21教育网
新知讲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责在能够和顺。古代帝王的治国方道,最值得称道的就在这里。”新知讲解“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学习第七、八段新知讲解小学学科网xuekeedu.com小学学科网xuekeedu.com孟子主要从军事方面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人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样的观点也与孟子重视人的思想主张是分不开的。
对"和"的含义,孟子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21教育网新知讲解跟人和谐一致,叫作人世的欢乐;跟自然和谐一致,叫作天然生成的快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
学习第七、八段新知讲解庄子是如何论述"和"的?
庄子在阐释“人乐”“天乐”的同时,强调“和”的重要作用,庄子认为无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应该以"和"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乐”。
21教育网探究练习诸子论“和”,含义有异。请结合课文,说说自然界的“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和”含义有何异同?课堂活动:分组讨论21教育网探究练习参考答案:自然界中的“和”与社会生活中的“和”,都有“和顺、和谐”的意思,“冲气以为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自然界的“和”;“乐者,天地之和也”“蓄之以道则民和”等,这是社会生活之“和”。这其中,音乐表现的是天地之间的和谐;按照客观规律养育人民,人民就会和睦。
探究练习参考答案:异:自然界的"和"强调"天行有常",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社会生活中的"和"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无论是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子的"和为贵",还是孟子的"人和",庄子的"与人和”“与天和",莫不如此。21教育网探究练习就战争的条件而言,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思想在现代是否已经过时?为什么?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探究练习参考答案:没有过时。孟子提出的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用两个"不如"突出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即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和”的重要性。只有“人和”才能最终打赢现代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否则,即使占据“天时”“地利”,失去了“人和”,那一切也只不过是空谈。探究练习查字典,找出五个以上含有“和”字的双音节词,了解这些词的意义。课堂活动:比比看哪组查的又快又准21教育网探究练习参考答案:1.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2.和美:得体优美,和谐优美。
3.温和:(气候)不冷不热。
4.和顺:温和顺从。
5.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态。
6.和睦:相处的融洽。
拓展延伸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以约失之鲜者矣。(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孔子关于自省的名言:21教育网拓展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拓展阅读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
说( ) 省( )
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A、人不知而不愠( )
B、诲女知之乎 ( )
C、思而不学则殆( )
3.翻译下面两句话。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yuè xǐng 生气 你 有害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1教育网课堂练习一、下列词语红色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生一,一生二(宇宙的本原)
B.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养育)
C.礼者,天地之序也。(序列)
D.先王之道,斯为美(这)C 课堂练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1教育网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和”的含义,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文中提到的处世之道,在生活中时刻践行“和”的内涵,课后同学们可以积累文中的成语、警句,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以后的写作做积累。课堂总结板书设计9.诸子论“和”
先秦时期——东周之春秋战国
百家——儒家、道家、墨家等
思想修养——“和谐、协调”21教育网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把文中的成语、警句摘抄在积累本上。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