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请根据材料简单阐述。
材料一 我国曾经是一个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经济是很落后的。在全国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新中国成立后,到一九五二年恢复阶段结束的时候,虽然生铁和钢的产量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数字,但生铁还只有一百九十万吨,钢只有一百三十五万吨。(解放前最高铁不过180多万吨,钢不过90多万吨。)
经济是很落后,工业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
材料二 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占43.1%;农业总产值461亿元,占56.9%。全国农业总产值仍明显高于工业总产值。
我国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
(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三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经济是很落后,工业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
我国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一个集中,两个相应)
重工业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为什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周恩来在全国政协第四十九次扩大会议总结发言时明确指出: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 我们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了。可是, 我们还不能制造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高级的炮。在运输上, 我们自己还不能制造一辆汽车…….既然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 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 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 就要搞重工业!
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
材料二: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 1949 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 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解放前国火车头不能自制, 钢轨也大部分从国外输入; 汽车公路通车货运客运汽车为数很少, 而且都是从国外输入的….. 完全没有自己的航空业…并且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 许多轻工业的机器,不能制造! 因为没有重工业… 过去在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 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
重工业发展落后,阻碍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材料三:由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以苏联为榜样,借鉴苏联的经验
1、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
2、重工业发展落后,阻碍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3、以苏联为榜样,借鉴苏联的经验
为什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四厂
1、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无缝钢管厂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3、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机制造厂)
4、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解放牌汽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红 旗 轿 车
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56年,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沈阳第一机床厂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三 藏
两 铁
武汉长江大桥
一 桥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
大型轧钢厂
鹰厦
铁路
宝
成
铁
路
武汉长
江大桥
结果: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意义(作用):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时间:1953年---1957年底
一五取得成就的原因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二五”计划 (1958~1962年)
“三五”计划 (1966~1970年)
“四五”计划 (1971~1975年)
“五五”计划 (1976~1980年)
“六五”计划 (1980~1985年)
“七五”计划 (1986~1990年)
“八五”计划 (1991~1995年)
“九五”计划 (1996~2000年)
“十五”计划 (2001~2005年)
“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
“十二五”计划(2011~2015年)
“十三五”计划(2016~2020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 :1954年9月
2.地点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
毛泽东与周恩来共同起草和审议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3.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
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大会主席台上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1954年《宪法》的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
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背景
目的
基本任务
主要成就
结果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54年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