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浙江省金华十校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浙江省金华十校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27 18: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2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4页。试题卷分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II(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I和试卷II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将学校、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试卷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意即百官的进退升降)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郡守 B.刺史 C.州牧 D.丞相
2.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皇帝在法理上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的直接原因是
A.唐朝设立了政事堂 B.元朝设立了中书省
C.明朝废除了宰相制 D.清朝设立了军机处
3.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古诗词描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诗句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4.一幅历史图片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多幅历史图片也可以从一个共同的角度来解读。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5.《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曾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胡锦涛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解决了关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①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②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问题;③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问题。其中,在遵义会议上解决的问题是
A.①②③ B.① C.②③ D.①③
7.“当兹强寇蚕境,秦桧横行之际,(陈)毅等誓遵三民主义,实行总理遗嘱,与日寇及其走狗中国亲日派奋战到底。”该通电应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十年内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9.从下列《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表格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阵亡人数
1937
1251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42
87719
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国民党军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
10.下列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
一增长结果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②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④中国已经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
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
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①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 ②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③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③ B.①③ C.②③ D.②
12.2008年12月15 El,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之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13.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简单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获得“面包”与“和平” D.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14.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携手应对美国和苏联的压力 D.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15.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拥有舰队,……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四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不准确的是
A.英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的矛盾 B.德国力图突破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D.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16.1914年马恩河战役后,德军总参谋长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德国主力部队遭到重创
B.美国参战,协约国掌握战争主动权
C.同盟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速决战计划破产,德军将被迫两线作战
17.观察下列《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18.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二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因此,当时日美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你认为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19.丘吉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从我们的视角,可以提供的论据有
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②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国际联盟没有很好履行其宗旨 ④三国轴心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③④
20.在20世纪的军事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空袭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空袭且发动空袭的一方遭到失败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A.苏德战场 B.西欧战场 C.北非战场 D.亚太战场
21.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B.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C.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22.中国总理温家宝访德时曾指出,二战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已成为国际共识。确认这一点的重要文献有
①《开罗宣言》 ②《九国公约》 ③《波茨坦公告》 ④《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23.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有下列宣言:“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的基础。”这次国际会议是
A.亚非会议 B.中印外交会议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24.有人说,海湾战争是“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这表明
A.核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下降
B.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C.硅片是一种比铀更重要的战略物质
D.发展信息技术比发展核武器更重要
25.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试卷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9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2分)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材料)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
27.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雅典创造了民主体制,为近代民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近代以来,民主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服。就法律而言,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伯里克利的演说词
材料二 以下便是英国法制所达到的程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由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委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条文和明确规定才裁定的自由……
——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三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1)归纳材料一中伯里克利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3分)谈谈你对“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的理解。(2分)
(2)材料二中伏尔泰赞赏的“英国法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法制”的特点。(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2分)
(4)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妥协”的产物。(3分)
28.
2008—2009年岁末年初,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巴以冲突不断激化,“第六次中东战争”一触即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所谓的“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尽最大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取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犹太复国组织乘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1941年达到60万人,占当地人口的30%。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教程》
材料二 阿拉伯国家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日至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说: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
材料三 美苏在加紧争夺的同时,为了各自的利益,力图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 的状态,引起了埃及的不满,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 1991年10月30日,在美苏的斡旋下,巴勒斯坦代表和叙、约、黎、埃代表一起与以色列代表在巴德里举行会谈。巴方代表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土地,而以色列提出了“不撤离、不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设、不同巴和谈的”三不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巴、以为摆脱各自的困境于1993年9月10日,双方签署了相互承认协议,13日又签署了关于加沙与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的协议。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五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萨达特墓碑上的铭文他最后唱的歌是和平之歌,他把歌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子弹射穿了口袋里的歌词。
——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纪念拉宾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贝尔福宣言”实际上是英国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上述两个政策的共同本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的声明发表的背景是什么?(2分)这一背景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导致巴以长期冲突的国际因素有哪些?(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90年代巴以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5)萨达特与拉宾皆为中东和平而献身。展望未来的中东局势,你对中东和平的道路有什么看法?(2分)
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目要求的.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B
D
C
B
B
C
A
C
A
C
题次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C
B
A
B
C
A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5分,第28题:9分、共50分。
26.
(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2分)民族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2分)
(2)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戊戌变法运动和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使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得以传播(或“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6分)
(3)核心内容: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为。(2分)典型史实: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2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
27.
(1)主要特征: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为本;城邦至上。: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给3分)
理解:雅典名义上是实行民主政治,但对参政的公民也有一些性别、年龄的限制,再加上经济的不平等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参政的只是少数人。所以.他的话言过其实。(2分)
(2)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2分)
特点;天赋人权:财产自由:言论自由;司法公正; 法治精神(或“法律高于一切、法律至上”(3分)(答出其中3点即给3分)
(3)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1分-)美国民主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1分)
(4)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分)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1分)黑人奴隶按照3/5计算,缓和了南方州和北方州的矛盾。(1分)
28.
(1)“分而治之”政策: (2分)
委任统治;(1分)
殖民主义(或殖民统治“)政策。(2分)
(2)背景.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 (2分)
后果: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的焦点。(2分)
(3)美苏等大国对中东地区的争夺和利益冲突,(2分)
(4)变化:由互不承认到相互承认,由对抗转向对话。 (2分)
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趋向缓和;双方为摆脱各自的困境,从实际出发。(4分)
(5)中东局势虽错综复杂,和平之路举步维艰,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阿以双方己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双方冲突这一原则,国际社会也在加大斡旋力度的背景下,相信中东和平进程终会前行并取得更多成果。 (2分) (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