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单元测试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3.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
4.强调舍生取义,先义后利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5.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
6.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7.“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8.对韩非子思想的介绍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战国末期,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B.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与其思想是不一致的
C.其思想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D.其思想是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9.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 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 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
10.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有为” 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
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13.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14.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 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D.压制其他思想发民展
15.理学思想的核心是
A.“理”或“天理” B.“仁” C.三教合一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8.明代万历年间反对封建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是
A.李贽 B.唐甄 C.陆九渊 D.顾炎武
19.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 B.批判重农抑商 C.批判君主专制 D.批判农工商皆本
21.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22. 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思想
23. 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是 A.取消文字;B.以法治国;C.实行吏治;D.厚今薄古
24.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古典文化 B.造纸术 C.印刷术 D.儒家学说
25.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A.集大成的科技巨作涌现 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C.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D.古代小说蓬勃发展
26.《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7.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人定胜天; 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2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抛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
29.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
30.宋代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理”“气”说,他们的根本区别是 A.对“理”“气”的解释不同; B.出发点不同;
C.指出的社会背景不同; D.世界观不同;
3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32.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
33.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34.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反面的;B.都是进步的;
C.其局限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D.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3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6.明清(前期)时期的科技文化大多反映了商品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衰落的时代特征,下列事实并不顺应时代特征的是
A.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宋应星:“此书(按:《天工开物》)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D.明末一官员奏:“蜀昔有活野之称……近为五府者什七,军屯者什二,民间公什一而已。”
37.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3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对封建君主专制抨击最激烈的是
A.李贽;B.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
39.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质是
A.反对当时的专制主义政治;B.反对当时的唯心主义思想;
C.主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D.反对当时封建统治秩序;
40.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是
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相似: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魏源
42.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
43.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44、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
A、理学 B、心学 C、玄学 D、伦理学
4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4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
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
47、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8、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49、《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50、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王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言论?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2、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相应的内容。(12分)
历史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董仲舒
朱熹
(2)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据材料指出儒学对韩国产生的影响。(2分)
(3)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结合儒家思想特点和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孔子学院”为什么能在许多国家开办?(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A
D
B
C
B
A
C
B
D
B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A
D
D
A
D
B
C
A
C
D
C
C
D
31—35BDDBD 36-40DDCAA 41-45BACAB 46-50CADBB
非选择题
1(1)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
(2)法家主张人们应按现实需求进行革新,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实行严明的法度,符合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潮流。
(3)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在一个王朝的初期,由于战争破坏,经济凋敝,统治者以无为思想治理国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4)①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拥有正统地位的思想流派。
②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等思想
2.(1)
历史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2分)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2分)
董仲舒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实行“仁政”。(2分)
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分)
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方法。存天理、灭人欲。(2分)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2分)
(2)影响:儒学的集体协作意识和自强抗争精神。(2分)
(3)孔子主张“仁”、“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和化解提供了思想依据。(2分)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