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文帝的改革内容及作用,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路线和作用,科举制的诞生和影响,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探究后人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科举制度的影响。
【导入新课】
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之际,大运河江苏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八个城市携手联动,举办首届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新年行走活动。江苏社会各界代表、国际友人、运河沿岸民众,逾万人在运河之畔同时出发,以健步行走的形式,一起“走大运”,共同祈福2018新年。大运河是何时开通的?这条运河的开通对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隋朝是如何建立的?它建立之前的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请看课本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来说明图中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北朝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后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又建隋代周。南朝由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组成,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出示杨坚图片: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下面的图片,总结杨坚建立隋朝和隋朝建立后全国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自立,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长安。隋建立后,当时在南方还有一个割据政权——陈朝。由此可知,隋朝建立后,主要任务是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陈朝,实现南北统一。
出示陈后主携二妃躲入枯井的图片,介绍隋灭陈,统一全国的情况。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要求南北方结束对峙局面,实现统一。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比陈朝明显占优势。客观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主观上: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朝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对于隋朝统一全国,清朝的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功绩可与秦始皇媲美。由此可见,隋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秦汉以来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局面。
教师出示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 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初年,国家财政出现了空前富裕的情况。隋政府在全国设置了许多官仓,储备粟帛。开皇年间,在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大业初年,在洛阳附近建含嘉仓、子罗仓、洛口仓、回洛仓等。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教师设问:从两则材料看,隋朝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三个方面。那么,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人民的辛勤劳作外,一般来说有两点主要原因:一是政策;二是科技。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教师过渡:隋朝经济发展、国家繁盛的表现除了上面提到的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外,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是很重要的表现。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大运河的开通。
二、开通大运河
隋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很快,北方需要的一部分粮食主要仰赖江南。随着商业的发展,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隋朝前期经济的繁荣,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有前代开凿的古运河作基础。
播放大运河的纪录片,然后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教材和纪录片完成。
大运河概况
一帝 开凿大运河的皇帝:
两域 连通的两大文明区域:
三点 中心点、南北两至点:
四段 由北向南依次为:
五河 由北向南依次为:
六省 大运河流经的省份:
由一名同学讲述大运河概况,教师可检查同学们的表格完成情况。
学生讲述: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这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通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两大文明逐渐融为一体。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
同学讲述完毕后,教师指导学生画一张大运河的简图。要求:能正确体现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河”。教师可挑选其中几张进行展示。
对大运河作用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讨论问题。
出示《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游江都》图片
教师设问:这些行为对隋朝产生了哪些影响?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到江南巡游,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百姓倾家荡产,怨声载道。隋炀帝的暴政终于引发了人民的反抗,隋朝二世而亡。
解决第二问时,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是提出看法,同时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看主流。大运河开通以后,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中国主要的天然水道基本上都是东西流向,大运河使南北数千里的广大疆域有了一条方便的水道,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它和长城一样,享誉世界,是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应当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它更多的是造福当时人民,甚至直到今天,大运河仍在发挥作用。它在当时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并带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它既有利于南北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又有利于排灌,体现了环保意识。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士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官,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出示九品中正制的幻灯片(右图):
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九品中正制到了隋代,除了读书人对其不满之外,还有哪些弊端最终导致了隋文帝下诏将其废除?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来,成为豪门大族控制政权的工具,选拔不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新建立的隋政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巩固政权,而九品中正制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教师讲解:隋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望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明显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并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既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也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出示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幻灯片:
找同学说出隋朝两位帝王在科举制诞生过程中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多媒体播放《千年科举探幽》片段: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几个问题:科举制的开创和实施会给下列社会阶层带来什么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1)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2)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4)朝廷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科举制的开创和实施使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不经选拔就可以做官的捷径,高门权贵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2)科举制使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特殊地位。
(3)科举制的实施使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获得了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政府做官的资格,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4)科举制的实施削弱了贵族专权,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
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
教师讲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事情的发生总有其相似之处。自秦朝历二世而亡后,又有一个短命王朝历二世而终,那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请同学们回忆隋文帝杨坚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使隋朝经济迅速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隋炀帝即位后采取的措施哪些有利于巩固统治?哪些不利于巩固统治,反而导致隋朝灭亡?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1)有利: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使读书、考试、做官结合在了一起,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其次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发展。
(2)不利: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等一系列工程,致使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为加强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三次征辽东,影响人民生产劳动。
进而再出示书中史料: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引导学生评价隋炀帝,使之能够全面分析评论历史人物。
最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相应补充: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
(1)国家统一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多次巡游,让百姓们十分不满。
(2)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3)隋炀帝限制、削弱官员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让朝廷官员不满。
(4)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
(5)原来南朝统治地区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统治。
(6)隋炀帝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
1.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18年5月25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世界遗产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
2.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提到:“科举由应试人于—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是( )
A. 目的是加强皇权
B. 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
C. 采用择优录取的方法
D. 考生可自由报考
3.下列事件与隋文帝有关的是( )
①统一南北 ②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③开通大运河 ④科举制度的诞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4.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 ( )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