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教 案
一、世界现代科学技术
1、科技革命:
(1)背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19世纪末物理学一系列新的发现如无法用经典力学解释
(2)宇宙世界————相对论(爱因斯坦)
相对论
(3)微观世界——量子论(普朗克)
量子论
(4)现代物理学兴起的意义
①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的不足,大大开阔了
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③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
可磨灭的影响。
二、世界高新科技
1、电脑与网络:
①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它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劳动,被人们称为“电脑”.② 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中文译为“因特网”。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2.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①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②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已经成为巨大的实际生产力;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重要,知识经济出现;
④人们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⑤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3、 探索生命的奥秘
(1)生物工程的 形成与应用
①基础:遗传学核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形成:19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③应用:1993年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2)遗传工程的重大发展
①地位: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②发展:1990,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 1997年“克隆羊”出现
③成就:21世纪完成对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4、登上太空
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两弹一星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附:“两弹元勋”邓稼先 钱学森”
1964.6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2.两弹一星的意义:①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②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东方魔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 年 ①理论上: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①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②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一亿次的计算机。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新中国的教育
①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②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③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
④认识: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明确科 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①原因: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②党和政府的努力: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③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④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③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5.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新中国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内容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2、提出的原因
①三大改造完成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需要。
②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③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
3、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和学术观点被错误批判,一些学有专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仅仅对国家某些领域的不足进行“争鸣”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
②“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
4、解决
①文革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②1979年5月到9月,《人民日报》以《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为题,发表多篇评论员文章。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强调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③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文艺重现生机,呈现出繁荣景象。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提出时间:20世纪初
内容: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意义: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打破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
提出时间:20世纪初
内容: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玻尔的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意义:①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着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②量子规律的新技术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地生活,包括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③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核物理等科学地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
①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②1961年,苏联发射了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 人
③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载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④1981年4月,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这是世界宇航事业德又一个里程碑。
⑤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我国成为第三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德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1、教育发展过程
2、扫盲教育
3、义务教育
4高等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