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案(岳麓版08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案(岳麓版08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7-31 16: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 案
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
早期维新派: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和维新思想(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严复)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三民主义。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
前期(1915-1919年)
( 资产阶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
新文化运动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191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
二、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浅而深。同西方列强侵华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1、“器物”变革: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实业: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出现兴办近代工业风气;
军事:创办了新式海军,筹划海防,增强了国防力量;
教育: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
外交:设立总理衙门,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
科技:引进一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认识:运动失败说明,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2、“制度”变革: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①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②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具体实践:
经济基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背景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理论基础:西学知识的增长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主张: 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影响: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实践活动: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同盟会、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反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思想主张: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土地纲领,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影响: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笔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
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没变,继续袁世凯继续实行专制统治
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袁的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科学思想,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标志:1915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主要阵地:《新青年》
兴起 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核心内容)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影响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二、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背景 1.鸦片战争后,许多救国主张先后失败 2.孙中山上书失败,认识到革命的必要 1.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萌发“重新革命”的念头2.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予他新的启示和希望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与权力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国民党
特点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反封纲领脱离了人民群众 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反封纲领联系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意义 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政治纲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实现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历 史地 位 ①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②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纲领
联系 新民族主义在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中,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新民权主义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主义,在批判地继承西方民权思想,并在此基础进行了扩充完善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主张用政治和法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
2、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ⅰ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ⅱ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ⅲ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
1 酝酿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 形成 大革命失败→秋收起义(毛泽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时间段:遵义会议→抗日战争
③ 成熟 2>.标志: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内容:①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②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
③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1945年春,中共七大延安召开(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④新发展
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 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探索适合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生产力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得到发展 ②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等
③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2>.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指出国内新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ⅳ特点:(1)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ⅴ评价:
1>.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
2>.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4>.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ⅵ作用:
1>.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ⅶ易错点:
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思想。但他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
3.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1.思想解放: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背景 2.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实际上确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初步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 “南方谈话”是解放思想又一宣言书,标志其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 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科学概括,并提出用其理论武装全党
● 中共十五大:该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创立背景 ①国际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②国内背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内容: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点探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
思 想 体 系 创 立 者 解 决 问 题 思 想 精 髓 历 史 作 用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 事 求 是独 立 自 主群 众 路 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 放 思 想实 事 求 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 解 放 思 想实 事 求 是与 时 俱 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单元的重难点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
不同:①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③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发展资本主义,后者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
(2)原因:
①中国传统思想根基深厚,影响深刻,康有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化的阻力
②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还打不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③康有为的出生、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3.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下,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使他认识到不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
(2)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
(4)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了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武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
(5)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革命团体的建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形成,革命的行为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
4.平均地权是平均分配土地吗?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其目的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防止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以免由这些引起的社会动荡。
5.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①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完全照抄照搬;
②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思想”的概念
③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④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
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
二要正视和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
三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思想
文化
“开眼”
阶段
洋务运动
维新派
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
论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