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师命题能力测验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师命题能力测验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8-03 15: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年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师命题能力测验试题
时间:2009年7月20日 地点:舟山定海 整理:林雪松
注:黑色字体部分为试题。红蓝字体部分为参考答案。
编号:__ 姓名:___地区:__ 学校:__
本测验方式为开卷笔试,可以使用教科书、教参、教学指导意见、课程标准。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试题评价能力测验,第二部分为自主设计能力测验。满分为100分,时间为2个小时。
一、试题评价能力测验
(一)阅读下列试题,指出其有误或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然后将试题改正确。(共6小题,54分)
1、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A罗马自然法是法律观念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B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梭伦改革时设立了雅典“陪审法庭”
(答案:C )
回答:(8分):(1)题干有误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理由:没有题干或无情境、不完整、无意义等。(4分)(2)选项有误之处:“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梭伦改革时设立了雅典‘陪审法庭’”。理由:选项不同质。(4分)
改题(4分):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系统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A.罗马自然法是法律观念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罗马法中蕴涵着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答案:C )
2、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起云涌,反映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答案:A )
回答:(6分):(1)题干与选项没有在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而且指向不明。(4分) (2)选项中相同的内容没有尽可能置于题干中。(2分)
改题:(4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起云涌。这些国家中发生的最突出的变化是
A.社会制度 B.文化观念 C.国家名称 D.民族构成
(答案:A )
3、而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学正悄然兴起。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
A 红军战士的长征日记 B 解放初期的粮价波动情况
C 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D 改革开放后的民众生活状况
(答案:D )
回答:(5分)(1)题干中“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进行研究的是”指向范围不明,要加“在下列选项中”或“下列主题中”;口述史学“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不确切,口述史学是“以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口述史“而今”兴起,不等于以前没有,因此题干中还要有“现在进行时的”的概念。(3分)
(2)选项答案不是唯一的:从史学上看,口述回忆资料的有效与可靠性取决于当事人或亲历者健在、当事人或亲历者介入历史事件的程度、当事人或亲历者的记忆能力并能够和愿意讲真话、当事人或亲历者的表达能力;即使从1949年算起,当时的中青年人至今大约七、八十岁左右,对过去亲历的事情往往还记得,而且由于当时的情况与今天有相当的距离,说真话比较少顾忌;据此,B项也可能是“最适合”的。(2分)
改题:(4分)
⊙而今,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中,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方法研究的是
A “巴黎公社”的诞生 B “火烧曹宅”的真相
C “长沙会战”的胜利 D “9?11事件”的揭密
(答案:C )
4、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 选举基础上产生会议代表
B.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C)
回答:(4分):选项A、B没有与题干在表述或内容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4分)
改题:(4分)
⊙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 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C)
5、“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下列哪个时期的作品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答案:C)
回答:(3分):这是直接提问式选择题,题干后少了问号;(1分)题干的提问指向有误。(2分)
改题:(4分)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反映哪个时期情况的作品?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答案:C)
6.读右图,英国宪章运动的群众斗争反映当时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①经济基础 ②阶级基础 ③理论基础 ④实践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D )
回答:(4分):(1)试题提供的图片材料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一个假问题情景,它表面上考查某种提取分析图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图片材料在试题中不起作用,删去这个图片材料,试题照样成立。(2分)(2)这是道组合选择题,选项中都有④,所以“④实践基础”是无效选项组合因子。(2分)
改题:(4分)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等大规模群众斗争反映当时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①经济基础 ②阶级基础 ③理论基础 ④实践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或:题右图文反映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①经济基础 ②阶级基础 ③理论基础 ④实践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阅读下列试题,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共16分)
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一书中写道: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来开了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和1876年费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问题:
(1)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是怎样实现的?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
不足及理由:第(1)小问题的答案不完整,至少还包括政治等其它因素。
(2)如何理解19世纪中期英、法、美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全面胜利”?
参考答案:英国: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或技术发明,或技术革命;共产制度的形成或分工;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或成为“世界工厂”;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工业革命有了较快发展。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工业革命深入进行,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美国:20年代初开始了工业革命。并通过南北战争废除种植园经济(或黑奴制),解决土地问题,是美国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如自由劳动力和自由贸易),进入了资本主义的狂飙时期。
不足及理由:
第(2)小问题:材料的原意是:这三次博览会展示了“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不是“19世纪中期英、法、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现在这样的问法,有不尊重原作材料之嫌。
改为:以英、法、美为例,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或:以英、法、美为例,简要评价霍布斯鲍姆“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这个判断。(4分)
注:整理者对参考答案有疑问。既然“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这句话加了引号,就有从霍氏文章中引用之意。但是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根本没有这句话。
(3)西方为什么要以博览会来展示自己的成就?你认为2010年的上海将赋予世界博览会何种新的涵义?
参考答案:博览会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展示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向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果等。
第(3)小问题的第一问“为什么”似乎是在问目的,但答案的写法却是博览会的特点或评价。应当修改提问或答案……。(5分)
第(3)小问题第二问的答案可能有歧意,一是上海作为主办城市,赋予世博会何种新的涵义,那就是进一步充实和拓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上海作为参展城市,给世博会增加何种新的涵义。现答案只取了后者,应该加以明确……。(4分)
二、自主设计能力测验(共3题,30分)
5、请以“中华民国元年是公元1912年”这一知识点为载体,命制1道突出考查“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题、1道突出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简释或选择题、1道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简释或问答题(参考答案可略)。
突出考查“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选择题要尽量避免鼓励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设计,如:中华民国元年是公元 A 1910年 B 1911年 C 1912年 D 1913年
只有考查理解记忆水平的设计才得分。
(1)以“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知识点为载体,突出考查“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选择题。(8分)
试题设计:
⊙1937年12月,日寇攻陷南京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其时是中华民国
A 二十年 B 二十六年 C 三十年 D 三十四年
参考答案:B
(2)以“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知识点为载体,突出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简释题或选择题。(10分)
试题设计:
⊙1998年圣诞节,小明的一位亲戚从台湾回大陆省亲,送给他几盒巧克力,盒上标明“出品日期:八十七年八月,保持期十二个月”,小明认为这个巧克力已经不能停用,但小明的奶奶坚持可以吃。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2008年暑假,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到九华山考察。导游在介绍一座寺庙时说,该庙是清代的古建筑。但同学们发现该庙门前的石碑上写着,“民国28年奠基”。这说明导游的话有误,因为这一建筑的历史至今不到
A 40年 B 50年 C 60年 D 70年
(3)以“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知识点为载体,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简释或问答题。(可以分成数个连续的小问题。12分)
试题设计: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请简释“九二共识”。如果你有机会参加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对台湾地区有些人想保留民国纪年有何看法?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