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桃花源记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桃花源记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5 09:3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桃花源记
知 识 积 累
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具答之: “具”同“俱”,完全,详尽。
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古义:交通,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及儿女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
(2)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3)寻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4)志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5)向
寻向所志(名词,先前) 眈眈相向(动词,对着)
(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7)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词语释义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穷尽。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变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无问津者:渡口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乡人。
不复出焉: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告诉(他)说。
便扶向路:沿着。
诣太守:晋谒,拜见。
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①(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内容主旨
《桃花源记》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向往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他心中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社会风气良好,人们生活和乐的理想社会。
重点难点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5.翻译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阅读提升
(一)(2018·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二)(2018·黄石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得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善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召主簿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彭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语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11.选文塑造了陶渊明什么样的形象?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人格?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2.D 3.D 4.C
5(1)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洞口模模糊糊,好像有亮光。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怡然自乐。
6.A对 感到诧异。 B.①类,②通“嘱,嘱咐”。 C.①告诉,②谈论。 D.①旧的,原来的。②从前。
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8.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每点要能体现出辩证看待问题)
9.(1)写 (2)赴任 (3)让……担任 (4)告诉
10.(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
(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
11.示例: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