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广东省中山市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广东省中山市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8-05 11: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山市高一级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科试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2、下列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 B、由山东地区移至南方长江流域
C、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部沿海地区 D、由北方山东地区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
3、我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句话反映的是在我国古代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者地位很高
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深夜方归也”,宋代孟元老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时期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时间的限制
C、商业活动频繁 D、江南经济的繁荣
6、明清之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的简化 B、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C、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驰 D、体现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8、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推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 D、给东方带来了欧洲文明
9、“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发展过程 D、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过程
10、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大企业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 B、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
C、以控制行业的产品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D、通过各种形式掌握国家的武器销售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标志着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
12、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3、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与否由技术决定 D、两者分别属于民营与官办
14、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迅速发展的主要的内在原因是
A、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5、在新潮冲击下,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6、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17、“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主要有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扩大政府开支 ④政府直接采购 ⑤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8、下列关于股票分散化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企业决定权掌握在所有股东手中
C、吸收了大量资金 D、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19、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C、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D、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20、苏联解体说明
①社会主义初创阶段必然有来自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
②市场经济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
③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21、1953年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体现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并举 B、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C、发展生产力和培养人才并举 D、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兼顾
22、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3、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
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24、下列关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包括
①放权让利②承包经营③产权清晰④权责明确⑤政企分开⑥管理科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25、下列关于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人才集中,土地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
C、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
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26、下列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②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③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④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下列有关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的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C、沿海开放区的形成 D、沿海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
28、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C、现代生活方式彻底取代了传统社会生活
D、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9、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有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③国际跨国公司④欧洲统一货币组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30、世界经贸关系三大支柱的出现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A、体系化、制度化 B、商品化、国际化
C、体系化、国际化 D、商品化、制度化
31、下列关于“二战”后,欧洲联合与合作必要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要与美、苏进行争霸 B、不甘于欧洲传统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欧洲成为“冷战”主战场 D、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
32、日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33、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C、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 D、各国经济依附程度加深
34、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上形成了互补,其中墨西哥主要出口的是
A、技术密集型产品 B、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C、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D、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35、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B、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
C、在世界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D、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6小题9分,37小题7分,38小题14分,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依据材料概括该制度的内容。(5分)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的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7、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5分)
3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苏联,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苏、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3分)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8分)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3分)
中山市高一级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5 AACAB 6-10 DCBDD 11-15 CCDDA
16-20 BABDC 21-25 BBCBB 26-30 ABCCA
31-35 ACCB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6题9分,37题7分,38题14分,共30分。
36、(1)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内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全部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5分)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立。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等。(4分)
37、(1)促进了德国统一和经济的发展。(2分)
(2)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5分)
38.(1)苏联: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
美国:1933年实施罗斯福新政。(1分)
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1分)
(2)特点:苏联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或影响:苏联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形成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共8分)
(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