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8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及其发展历程的充分认识,对其文化的来龙去脉要有自知之明。简言之,文化自觉实际就是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过程。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为此,他晚年曾将文化自觉的历程进一步精炼概括为十六字原则。
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序列中,文化自觉是最具前提性的。从理论经上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学,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也才会有文化自强的底气。当然,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首先必须要有置身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真正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对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充分体认,要有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的足够估计。在现实中,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才是接地气的,真正立得住的,叫得响的,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自强也才是有底气的,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才是可期待可达致的。
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具根本性的。文化自信何以是“四个自信”中最具根本性的自信呢?这是由文化的来源、功能和地位所决定的。从文化的来源来看,文化即人化,文化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从文化的功能来看,文化即化人,《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文化的地位来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就此而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其血脉是不通畅的,精神家园是坍塌的,没有文化浸润滋养的人民,精神是没有寄托之所、灵魂是没有栖息之地的。
当“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和目标的时候,当“老人摔倒,管还是不管”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在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文化错位、价值乱象的浮云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文化的本性及其应有的地位心知肚明、了然于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因此只有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重新审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其根本性之所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觉醒需要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认识。
B.有置身于全球进程中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今天谈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首要前提条件。
C.如果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有足够估计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
D.文化从人类活动中来,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它关物民族的血脉,缔造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以及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
B.文章第二段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论证了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前提。
C.文章第三段对文化的来源、功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然后正面论证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性。
D.末段通过列举缺少文化自信而导致的文化错位、价值观混乱的现象,突出文化自信的本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上,没有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不会有文化自强的底气。
B.在现实中,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的前提性,才能使一个国家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C.保持清醒的头脑,明了文化的本性和地位,才会让我们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
D.如果能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重新审视文化自信,那么我们就能真正把握其根本性之所在。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手 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再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蜗,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了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听了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老罗头心有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的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D.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2)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 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 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缺芯少魂”一词让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B.操作系统是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它会让冰冷的机器有“生命”。
C.芯片是计算机的硬件“神经中枢”,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
D.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一些用户的信息和操作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兴事件”引出“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题,对研发的重要性、难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作者通过倪光南的比喻,阐明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C第三段采用喻证法,指出 windows系统研发工程庞大,升级需要耗费许多成本,论证了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很大。
D.文章在结尾强调了我国在信息领域要加快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人员一直想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供广大用户使用,经过刻苦攻关,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
B成功的操作系统能构建起一个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后来者很难改变既有格局,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C.回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之所以成为网络大国和科技强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D.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解决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共19分)
4.(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侍坐。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B.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D.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B. “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军候一般统领200﹣500人。
D.“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
B.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
C.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心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也曾相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
D.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陵终不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②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
5.(9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二、名句默写.(6分)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 , ”来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 , 两句,否定了魏晋以来虚无的生死观。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生命短暂自然永恒的句子是“ , ”。
(4)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5)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雕刻极细腻,有 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 。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
概括之全面
含义之深刻
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
含义之深刻
对仗之工整
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
对仗之工整
含义之深刻
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
含义之深刻
回味之无穷
对仗之工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8.(5分)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您的孩子已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您的孩子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2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三年级组
2014生3月12日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9.(6分)请根据下面“小说各要素示意图”写一段话,描述出阅读小说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完整,符合图形表达,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作文(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他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厚的食源。
生活犹如蚂蚁前行,有时需求直行,坚定理想,执着求索;有时需要转向,变通处之量力而行;有时则需要迷途知返,另辟蹊径,但无论怎样都是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8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解答】(1)D A项“有一定的认识”错,原文第一段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及其发展历程的充分认识”;B项“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条件”错,原文第二段为“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序列中,文化自觉是最具前提性的”;C项“如果…就…”错,原文第二段为“这种文化自觉对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充分体认,要有对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中文化安全的足够估计”.
(2)C “正面论证”错,应该是从反面论证.
(3)D “如果…就”错,原文最后一段是“只有…才…”.
答案:
(1)D
(2)C
(3)D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解答】(1)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D.“表明了人言可畏”属于臆断,不是小说表达的主题,小说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结构的基本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题干表述为“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一方面彰显出儿子的孝顺,使得文章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同时这一情节也彰显出老罗头嗜手艺如生命,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全面发展,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生动别致。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全文,从环境、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思考。小说以“手艺”命名突出了老罗头是一位民间手艺人,突出人物的独特形象,引发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关注与思考。
答案:
(1)D
(2)①表现儿子的孝顺。②凸显老罗头嗜手艺如生命的形象。③推动了老罗头得知儿子收购铁锅而病好这一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老罗头得知真相而倒下埋下伏笔,使文章更有波澜。
(3)①凸显人物形象。老罗头是民间手艺人,手艺是他一生的寄托,技艺高超、坚守手艺是老罗头最大的特点。②统领全文(或:以“手艺”为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主要围绕老罗头补锅手艺在时代变迁中受到冷落的现实展开。③暗示主题。小说从补锅“手艺”写起,引发对传统手艺命运的思考。
3.【解答】(1)A.原文第一段是“自主”研发;C.“操作系统”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不是“芯片”。第二段“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D.原文第二段是“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而不是“一些”。
(2)C.第三段没有采用喻证法。
(3)C.成为“科技强国”表述有误,原文第五段“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表明我国还没有成为科技强国。
答案:
(1)B
(2)C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共19分)
4.【解答】(1)B “前行持戟盾”与“后行持弓弩”结构对称,中间断句,前后断句,排除A、C;“汉军少”为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走在前面的士兵拿着戟和盾,走在后面的士兵拿着弓和弩.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
(2)A “任免升降”错,“拜”是“授予官职;任命”或“接受官职;上任”的意思.
(3)D “又因替匈奴练兵”错,原文为“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陵并没有为匈奴练兵,练兵的是李绪.
(4)①将:率领;以:因为;亡:通“无”,没有;何负于汉:有什么辜负汉朝的.句子翻译为:我为汉朝率领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兵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而要杀掉我全家?
②目视:用眼睛看或使眼色;数:多次; 循:顺着;阴谕:暗中告诉或暗示.句子翻译为:立政给李陵使眼色,多次用手沿着他的刀环,握住他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说可以回到汉朝.
答案:
(1)B
(2)A
(3)D
(4)①我为汉朝率领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兵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而要杀掉我全家?
②立政给李陵使眼色,多次用手沿着他的刀环,握住他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说可以回到汉朝.
5.【解答】(1)A项,“以哀景写哀情”错,这里说的“花近高楼伤”属于乐景,这是“乐景衬哀情”;B.“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错,应为“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故选AB。
(2)诗人在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种种现象,诗人徒有“伤客心”。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意思对即可。
答案:
(1)AB
(2)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译文:
登上高楼满怀伤感看繁花,万方多艰难令人触目惊心。在这战乱时候我登上此楼,世事如玉垒山变幻的浮云。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可怜后主只剩祠庙可归还,姑且在黄昏时吟诵《梁甫吟》。
赏析:
《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名句默写.(6分)
6.【解答】(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重点字:隰、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殇)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
(4)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
(5)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解答】(1)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对句子内容的分析之后,应在最后,排除ACD。
(2)金碧辉煌:比喻陈设华丽,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雕梁画栋: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此处指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彩绘装饰华丽,故:雕梁画栋,排除AC。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美轮美奂: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心满意足:非常满足;差强人意:基本使人满意。此处指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让人满意,故:差强人意,排除D。
(3)“由于年代久远”是“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的原因,应: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排除AB;“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与上句“构成转折,排除D。
答案:(1)B。
(2)B。
(3)C。
8.【解答】“生死攸关”把程度说得太深;“指导”显得太不谦虚,“鄙校”同落款的“高三年级组”不匹配,“进行专题讲座”中的“进行”同“讲座”不搭配,“不得”口吻不合适。
答案:①“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
②“指导”可改为“帮助”;
③“鄙校”改为“本年级组”或“学校”;
④“进行专题讲座”改为“做专题讲座”;
⑤“不得”改为“请勿”。
9.【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图表把小说各要素分层三个层次,其中小说的主题处于核心位置,然后是叙事和结构,最后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答题时,选择适合的叙述顺序,准确表述各要素的层次。注意各要素内容表述要准确。
答案:
阅读小说有三个层次。“主题”是阅读的核心;读者借助“叙事”形式和“结构”方式,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表现“主题”的要素,从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作文(60分)
10.【解答】
沉稳与灵动
相扑力士身材高大威武,很少有人能将它与灵动联系起来。瞧瞧他们下垂的肚子,粗壮的四肢,根本就与灵动毫不相关。但是真正看了相扑比赛后,我就觉察到,相扑力士是沉稳与灵动的有机结合。
昨天忙里偷闲观看了日本相扑在中国北京的公演比赛,看着相扑力士一摇一摆地走上比赛场地,我不禁觉得好笑。经过一个冗长的仪式后,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两个相扑力士抱在了一起,就像两只笨拙的大象在碰撞,他们互相推揉,忽然其中一位相扑力士一个扫荡腿,把对手摔倒在地,动作是如此的快速,如此的出人意料,对手倒在地上了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同事,但比赛结束了。解说员开始讲述选手的招式等等我听不明白的术语,而我头脑中却只有力士肥胖的身体,灵巧的动作,快速的反应,它们在不断地重放,倒退,再重放,倒退……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相扑力士不仅有山的沉稳,也有水的灵动,正像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假如那力士只有山的沉稳而没有水的灵动,那么他们与大象、鲸鱼之间的搏斗有什么分别?光靠身体的巨大,而没有头脑的灵活,就不会有意外的输赢。假如那力士只有水的灵动而没有山的沉稳,那么谁都能去比赛,而相扑也就没有相扑的特色,与其他体育项目无异了。
所以灵动与沉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沉稳的灵动,或没有灵动的沉稳,正像没有绿叶衬托的花朵,没有星光闪耀的黑夜。沉稳与灵动的统一,才能造就相扑运动的魅力,体现相扑运动的特色。
矛盾着的双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断地争斗,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变与不变仅一线之差,灵动与沉稳也仅一线之差,而相扑运动正是灵动与沉稳的结合。
因为沉稳我开始注意相扑,因为灵动我开始敬畏相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