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父亲的菜园 优质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6父亲的菜园 优质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4 22: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父亲的菜园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位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着、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认识本课的“婴、毅、筐、怖、肿、憋、诱”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析重点词句,感悟父亲的勤劳和执着。
4、积累本课具体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品析词句,感受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感悟父亲的勤劳和执着。
教案一
PPT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生质疑
1、同学们,你们看,(出示一幅荒凉土地的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贫瘠、荒凉】
2、那么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你觉得种菜容易吗?
那么把这样的一块土地变成这样容易吗?(出示碧绿的菜园图)
3、而父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凭着一股执着和坚韧,硬是那样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这样一片翠绿的菜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8课《父亲的菜园》(板书)
4、指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5、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鼓励学生质疑)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在课题旁写问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中有目的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
6、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先来读读课文,请大家解决这两个问题。
(出示要求:a、读准字词。b、了解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对于处在中高年段过渡期的学生应具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
2、检查字词。(解释字词,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直接解释)。
3、按自然段,每个学生读一段。(检查生字,读通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在本单元中我们认识了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全神贯注于工作的罗丹,还有勤奋专注,有着高超技艺的聋哑青年人。其实像聋哑青年那样去做事,很多事情都能成功,而这位普通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
三、分析课文,感知情感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32页,看看上面的课文导语。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2、谢谢你。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父亲开垦菜地的句子。(出示要求课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能够针对课前导读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答案,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读、悟、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内交流一下,读到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体会到了什么?
4、汇报。你找到了哪些描写父亲开垦荒地的句子?
A、【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父亲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这段话你找的很准确,那这是属于什么描写呢?
通过这段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菜园是坡地,地势不平。 父亲开垦荒地不容易。 父亲的吃苦耐劳 】
B、开垦菜园容易吗?怎么不容易?
【暴雨来袭时: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
这样的一组动作说明了什么?【父亲对菜园的在意,菜地对父亲对全家的重要 】
C、暴雨的来临,把父亲好不容易开垦出的三四分黄土地冲刷成什么样?
【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了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这再次说明:【土地的贫瘠,荒凉,黄土地,土质不好】
D、开垦荒地既然这么辛苦,这么困难,那为什么父亲要开垦菜园?
【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
【没有了新鲜的蔬菜】
【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
5、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土地的荒凉与贫瘠,也知道了菜园对一个普通农家的重要,所以父亲为了给家人带来新鲜的蔬菜和盛得满的菜碗。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开一块新的菜地】。
有哪些言语或行动的句子体现了这一点。(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并用笔画来。)
6、汇报: A、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什么是疑惑?什么是坚毅?(顺便理解词语)
我们的疑惑,父亲的坚毅,如此的对比,说明什么?
【父亲对这片土地的信任,热爱】
这有属于什么描写?
【设计意图:追问的一句话,渗透本文的写作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B、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哪个词表现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信任。【信心十足,当然能,说话的语气】
C、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用豌豆肥田表现了父亲对土地的保护和热爱】
D、憋尿肥田
7、种种这些,说明了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执着追求,坚强,不怕苦,朴实,勤劳 】
就是这样,在这样一位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出示文章)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8、同学能把这样一片荒凉的土地,变得如此碧绿,容易吗?谁的付出最大?
你想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9、回头解决前面的问题?(简单地说)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通过前面的质疑,整节课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对题目的运用有所理解,体会作者为什么定题目为父亲的菜园。】
四、拓展练笔
过渡句:是呀,父亲的菜园是父亲不懈劳动的成果,正是因为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信任,因为父亲的勤劳,执着才把这样贫瘠的土地变得像翡翠一样碧绿,珍贵,让这菜园中四季常青,原来父亲是那样的伟大。那么你有没有细细地品读过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呢,有没有发觉其实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也在用一件件小事表达着对我们的爱呢?
之前让大家带来了父母的相片,你可以把他展示出来与你的同学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父母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对写人方法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随学随练,加深记忆,既对文章的方法进行再次强化,既表达父母留给学生深刻的精神品质。】
接下来就让我们动笔写写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吧!(播放歌曲《父亲》)
五、总结,课外延伸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一座山,一座伟岸、坚实的山。父亲常常像一头任劳任怨的牛,在我们人生的成长历程中,给我们鼓励和支撑。古往今来,有许多写父亲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等都体现出浓浓的父爱。课后,同学们可以找到这些文章读一读。
3、思考: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书后《黄继光》这篇文章,想一想同样是写人的文章,它又运用了哪些写人的方法呢?
【设计意图:为园地七中口语交际和写作做准备,既学会本单元教给学生的写作手法,也可通过其他文章拓展思路,学会其他的写作手法。能够通过自我课外阅读,探究学习。】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8 父亲的菜园
贫瘠 勤劳 翠绿
坚韧
执着
教案二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
2.学生准备:课前看一看了身边的菜园,可简单了解种菜的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读题质疑
1.谈话引课题。问:同学们见过菜园吗?你见到的菜园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8、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问:读了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4.梳理问题。
师:是啊,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父亲的菜园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过究竟。
(设计意图:课题《父亲的菜园》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是课文的切入点,也是课文重难点: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所在。是课文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利用题目资源,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为开端,这既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也是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读生字
1.明确读书要求,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31页,默读课文。
(2)要求:
①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②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师: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默读了课文,生字词都找出来了吗?看看是不是何老师找的这些?
(2)带拼音读生词。
(3)去拼音读生词。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男女对读)
3.汇报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深入课理解作业铺垫。)
三、深入课文、理解父亲“勤劳”和“执着”的好品质
(一)过渡铺垫
1.背景引入。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知道吗?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垦一块菜地。这时,全家人投去诧异的目光——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望着我们困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2.理解“坚毅”。
师:什么叫坚毅?父亲是怀着这么坚定的信念去开垦新菜园的?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引入背景创设情境,为文章铺垫,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理解“坚毅”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的开端。)
(二)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父亲的“勤劳”品质
1.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问:父亲是怎样开垦新菜园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画出父亲开垦菜地的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意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汇报交流,学习3自然段。
(1)指名汇报,读出父亲开垦菜园的句段。
(2)屏幕出示: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4.朗读、品味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引导朗读。师:是呀!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学生读: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2)体会勤劳。师:读得真不错,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勤劳)
(3)理解重点词。师:你能找出哪些词语体现出父亲的勤劳?(每天、没亮、傍晚)是呀!父亲从早忙到晚,真是勤劳。你还能找出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扛着、挑起、上山、挑起)对呀,这些动作的词语足以体现出父亲的勤劳。
(4)感情齐读。师:父亲那么勤劳,真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带着敬佩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三)学习第4自然段,加深体会父亲的“勤劳”品质
1.过渡:经过父亲一星期的辛勤劳动,一块三四分的地终于开出来了,但天有不测的风云,父亲还没有来得及整理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
2.交流汇报。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父亲是怎样做的?(生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3.找出动作词语。师:你能找出哪些父亲动作的词语?(一丢、抓起、冲进)
4.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师:从这些词语中体现出父亲这时候的心情怎样?(着急)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想干什么?(救菜园)对呀!父亲的心里很着急,想去救那块还没有开垦好的菜园。
5.指导朗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读出父亲赶着去救菜园的心急。(个别读、点评、齐读)
6.理解“一干二净”和“狰狞”的意思。
①师引读:可是,大雨还是无情的把山坡菜地里那——(生读——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露出一块一块狰狞的岩石来。)
②理解“一干二净”的意思。师:在这里的一干二净什么意思?(一干二净指父亲的菜园毁了、泥土全都被雨水冲走了。)
③理解“狰狞”的意思。师:狰狞又是什么意思?(本来是凶恶的样子。在这里指石头长不出东西)
7.体会父亲的辛勤作过渡。
①体会父亲的辛勤。师:大雨仅仅只是冲走了泥土吗?还冲走了什么?
②过渡:师:此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1:伤心——为什么伤心?因为雨水毁了他的心血;伤心过后,父亲又怎么做呢?不气馁!预设2:父亲没有气馁,想重新从头再来。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预设是为了过渡,更容易让学生找出父亲执着的段落和语句。)
(三)学习第5自然段体会父亲“执着”的品质
1.学生汇报。(生读——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2.理解气馁。师:同学们,什么叫气馁?
3.找出动作词。师:哪些动作可以看出父亲没有气馁的?
4.引读体会父亲的执着。
①引读。师:你们看,父亲的双肩(生接——红肿),脚板也(生接——磨起了泡)。
②体会执着。师:但是父亲也没有气馁,从这里你可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执着、永不放弃、坚持不懈)最后看着菜园又被开出来了父亲开心地(笑了)。
5.个别读。师:谁能带着父亲的那种执着的精神读一次这一段话。(生读、生评)
(四)学习第9、10自然段,体会父亲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
1.过渡铺垫。师:在这一位勤劳父亲的影响下,以后的日子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学生汇报读9、10两个自然段中的句子。)
2.概括——肥田。问:他是怎样肥田的?
3.学习第9自然段深入理解父亲的话。
(1)过渡:本来菜园里长者一片绿油油的豌豆苗,全家人心里都很高兴,正做着吃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这真让我感到疑惑不解。
(2)理解“疑惑不解”。师:同学们什么叫疑惑不解?
(3)生汇报。师:此时,父亲耐心地对我们说——(出示父亲的话语,学生朗读。)
(4)体会“热爱和执着”。师:从父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
(5)理解词语。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执着?
(6)小结。师:是啊!父亲已经把这块土地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父亲懂得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
(7)齐读父亲的话。师:现在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次父亲这一番意味深长的说话。
4.引读——对呀!有了肥沃的土地植物才生长得快,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贫瘠土地有了什么改变?(生接——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
5.理解贫瘠。贫瘠什么意思?(不肥沃)
6.对比理解贫瘠——肥沃,总结:是因为经过父亲的努力。
7.小结。父亲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有一句叫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设计意图:分段学习,先从学生的汇报段落再找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感受父亲的勤劳和执着的好品质,体现语文学习的本位特点。)
(四)学习重点句、小结全文
1.引读。师:经过父亲的辛勤开垦菜园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正因为如此热爱这块菜地,菜地也回报父亲。这叫一分耕耘(生接——一分收获)
2.齐读语句。师:请全班同学再美美的声音读一次这个句子。
3.拓展。师:你想对这位执着、勤奋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从朗读品味语言入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真正让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表现力方面的学法引导,引导读悟表达,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也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
1.过渡。师:父亲的菜园得来容易吗?(生接——不容易)真的是不容易啊!
2.出示说一说。父亲通过自己的执着、勤奋获得肥沃的土地,尝到收获的喜悦,同学们,有试过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功或做得好的事情吗?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谁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分享?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小组交流自己的故事,再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整理好自己要说的话,集思广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话和交际能力。)
五、总结全文
是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文中的父亲用自己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也如翡翠般也久久留在他的孩子的心中,所以,当然要称之为——(生齐读)《父亲的菜园》。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拓展阅读。
2.摘抄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的词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写作作积累,并能学以致用。)
 
28 父亲的菜园
勤劳 执着
精心伺候  细心翻地  
豌豆肥土   四处拾粪  似信非信
种豌豆    翻豌豆    疑惑不懈
《父亲的菜园》讲述了由于新修的公路占据了我家四季常绿的菜园,后来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又开辟了一片荒地,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使原本贫瘠的黄土地,又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于是,我家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
一、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感悟。
《父亲的菜园》描写朴实,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反映父亲的品质,特别是父亲的语言。父亲的语言在全文中仅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原先的菜地被占后父亲决定再开垦一块菜地时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坚毅”,这是在别人认为在山区找一块菜地是相当困难的,家人都觉得不可能,面对家人的疑惑,父亲却非常有信心有决心地说的。这一个“坚毅”给了我们多少的信心。第二次是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而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时父亲说的,他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父亲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同时父亲还告诉我做事不能光顾眼前,要学会保养土地,保护资源,这又表现父亲是个热爱土地的老农民,有足够的种田经验,而且还看得出父亲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样如此父亲种地的道理,也让我们感悟到人生道理: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感悟父亲开垦菜园的困难,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的词语来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了父亲的品质。
二、通过联想,培养学生读书的方法。。
由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对农村的生活都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的父亲平时是如何种地的,通过联想自己父亲种地时的情景,来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描写。如“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作者只是通过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呢?比如父亲把坡地上的柴草拔掉,刨除坡地里的树根、石头,把坡地的硬土翻松,把大土块砸碎,用簸箕细心筛土等。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来感悟父亲的不辞辛苦。通过这样的联想降低了课文的难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难点突破。
正是“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文章到了这儿我们对父亲坚毅的品质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了,文章也完全就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说“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那么这一段是否可以不写呢?围绕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写,因为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感受到正是因为父亲的劳动使得我家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美好的生活,这段不能不写,它起到了前后呼应,升华主题的作用,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热爱,更是对劳动进行了热情地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