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4 23: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新经济政策2.社会主义工业化3.农业集体化97年前,
“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
新世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材料: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列宁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忧外患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
计划管理,
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余粮征集制;②大中企业收归国有;③取消商品贸易;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苏维埃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际上也征收了农民部分的口粮,而付给农民的货币,由于贬值,只是花花绿的纸片。材料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为战胜敌人提供重要保障,巩固苏维埃政权。方法指导:
评价历史事件必须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
(时代性原则)材料1: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不满列宁再思考……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背景) 为顺应形势的变化,苏俄从实际出发,调整政策。1921年春,俄共(布) 决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 ①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数额上粮食税远远低于余粮征集制,而且农民在交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②在工商业领域,新经济政策规定,在政府控制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的前提下,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新经济政策还取消了实物配给制,恢复了商品贸易. 材料二 苏俄政府将一些国营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外资同苏维埃政府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苏俄政府还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公民和其他组织。这就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逐步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材料一 粮食税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1921—1922 年征收的粮食税,比前一年余粮征集数额减少了约2 亿普特(俄制重量单位,1 普特约等于16.38 千克)。农民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21—1925 年,粮食耕种面积由6620 万公顷增加到8730 万公顷,粮食作物产量显著增长,由22.13 亿普特猛增到44.24 亿普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固定的粮食税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
2.所有制经济成分:
3.控制经济手段:
4.分配方式:
5.向过渡到社会主义途径:
由排斥到利用;由单一国有到多种成分并存;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由配给制到工资制由直接到恢复经济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特点)用市场、价格的规律发展了经济。是从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列宁实践: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粮食税;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恢复私有制肯定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存在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新”在哪里?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 新经济政策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了莫斯科的大街小巷,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已经为这个新生的政权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苏维埃的明天该怎么办?谁将带领大家完成未竟的事业? …….未完,待续……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从1928年开始一五计划,
重点:重工业。斯大林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 斯大林1928年起1937年止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社会主义工业化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农业国,工业生产比先进的欧美国家落后很多。
1913 年俄国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份额的5.3%,远远落后于美国的35.8%和德
国的15.7%。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结论:实现了工业化,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苏联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奇迹。在库兹涅茨克,人们忘我劳动,仅用1000天的时间便建立起西伯利亚第一个大钢铁厂。苏联钢产量由1928 年的430 万吨,增加到1940 年的1830 万吨。1928—1937 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 多个,建立起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业等新型工业部门,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存在着重大问题,如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轻工业和农业的长期落后。1926—1940 年,重工业增长了18.4 倍,轻工业增长了6.2 倍,而农业仅增长26%。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 (2)农业集体化 在集体化过程中,往往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加入集体农庄前,大量屠杀牲畜,破坏农具,因为农民认为它们已“不再是我们的了”,这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随着经济发展,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1)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定市场机制作用。
②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2)影响:
短时间内发挥积极作用,但日益僵化,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材料: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苏联沙俄苏俄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1917年3月以前1917年3月
二月革命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1922年—1991年斯大林模式 1928— 1990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线索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2新经济政策 1921.3—1928苏俄苏联1.“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D 2.最能体现“斯大林模式”创新特点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牺牲农民利益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计划经济体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