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红军长征 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难点:遵义会议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收集长征有关诗歌和制作长征路线示意图;学生收集感兴趣的长征有关的诗歌、故事等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长征路线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学生或老师收集的有关长征的歌曲,或朗诵长征有关的诗歌,从而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但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或诗歌想到了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和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
一、长征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启发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原因?(由于根据地的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慌,妄图消灭革命根据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国民党进攻的时间、次数、结果?并由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出示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通过力量大小来思考胜败的原因?从而得出长征的原因。同时对左倾简单说明。
国民党军人数 共产党军人数 红军指挥者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 万 4万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胜利
第二次 20万 5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7万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 100万 8 万 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红军失败
那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重温长征路,一起来体验红军长征时面临的艰难险阻。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书,然后找出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地点和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看完书后,请同学试着给大家勾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不完整的请同学继续来补充。经过: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师陕北——1936.10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
②遵义会议为什么是转折点?(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结果方面来引导)。
③同学讲收集的资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中发生的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险阻,积极进取的精神)
④引导学生注意长征结束不是1935年,而是1936.10?
⑤学生齐读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写的《长征》诗,指导学生诗歌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领会长征中红军战士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总结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探究长征
师: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资料以及自己以前所知道的长征想想红军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克服困难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学生小组热烈讨论并回答)
师:这些品质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其实就是我们的长征精神(坚定信念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团结奋进)。
师:(教师总结)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它光辉依旧,精神永存!“长征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和智慧。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新长征”精神激励我们今天的学习,能帮助你今后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我们的红军,想起当年的长征,有足够的勇气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再坚持。”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
师:由于时间关系,不允许所有同学都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请身边的老红军,长辈讲述有关长征的故事,然后利用“心得与疑问”这个平台,把你们的心得写下来与老师同学继续交流,好吗?课外探究同学们课后自己完成。
课堂小节(略)
板书(略)
【练习巩固】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假如我们有机会参与重走长征路,你会做哪些准备?途中你会重点关注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