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课《近代社会生活》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2课《近代社会生活》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8-07 16: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近代社会生活》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对于教材的理解
1、新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学习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课《近代社会生活》,总体编排是全书第20课。
在现在的这套教材编排中充分重视了现代化,整体史和文明史范式的特点。本课主要体现了文明史范式,介绍了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近代文明起步的一些情况。交通通讯工具等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大众媒体,娱乐方式等体现了精神文明的进步。另外,本课叙述的时间从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的整个变化,这些变化与世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叙述也正体现整体史观的特点。
所以本课应该是属于承上启下的总结性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即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并接触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与世界历史的密切关系。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这节课的内容还与大家的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觉历史距离我们很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材料的收集和对比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情况。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4)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让学生初步学会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2)通过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对近代交通、通讯等技术成果,以及传播媒体、娱乐方式、社会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提高对历史史实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出示《新华字典》,体会大众媒体的变化对文化的推动作用,让学生体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4)通过适当表演近代中国礼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中国礼仪的文明,学会客观的认识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顺应时代潮流的意识。
(2)通过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逐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进步和时代进步潮流的追求,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精神文明的进步,它推动了物质进步,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及其社会意义,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和社会习俗变化。
教学难点:
从整体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需要对政治史的基本知识较准确的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部分: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 理论:异步教学法
2、 课型:网络课
3、 课时:两课时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上提出现在的教学应该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在他创立的异步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了“六段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究学习——强化学习)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由此,我主要采用了异步教学法,并用网络教学的形式具体实施。
采用网络教学的原因:有一天,我无意中问起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内容,学生说他们学了电子小报的制作,我就想让他们也制作历史的电子小报,但是初二学生时间紧张,不能布置成他们的课外作业,于是翻阅教材,觉得本课的知识可以制作小报,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所以打算采用这种课型。
二、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所以,本课我打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具体应该进一步掌握的方法有比较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异步教学法的”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带《新华字典》,了解学生的电脑课内容和对电脑的使用情况 带《新华字典》 有息息相关的实物,使学生更能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导入 问: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请同学们说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哪些是从西方来的? 回答。 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专注解决自己的问题,分别解决鸦片战争前后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娱乐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变化后的影响,并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学生明白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目标,才能主动参与 收集资料的过程,交流探讨的过程,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重难点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重点问题,保证他们的叙述时间,并鼓励其他学生对这两个小组进行提问,让他们充分互动,在问答中解决重点。对难点的突破以讨论回答为主。
指示方法 将网络教室的电脑网络打开,并向学生演示资料的查找,并做成简单的电子小报。特别注重图片资料的收集。推荐网站: ( http: / / www.21cnjy.com / )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提醒学生:(1)不要浏览无关网站(2)注意收集资料的准确性。(3)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求助于同学。 明确方法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 个别指导 学生开始根据问题自我活动 (1)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2)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对比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明了学情 关注进度,并适当指导 查找资料并粘贴在电子小报上
研究学习 再次明确问题,指导学生回答回答问题时注意:(1)声音洪亮。口齿清楚。(2)一般的回答顺序是:鸦片战争前的情况——战后的变化——变化带来的影响。(3)出示图片资料以论证自己的观点。(4)其他同学可以下位到相应组上看对方的电脑小报。(5)提倡其他小组的同学当场提出问题。(6)特别强调这个过程中的纪律和应该关注的中心。学生回答后做相应的评价。 (1)每个小组派两名同学介绍各自的内容。(2)该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3)回答时要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询问(4)建议回答大众媒体时出示《新华字典》。该字典是商务印书馆的代表图书。由此让学生体会大众媒体的出现对文化的推动作用。(5)学生可适当表演社会习俗中礼节的变化:跪拜礼——鞠躬礼——握手礼,在制造的历史情景中体会习俗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6)讨论回答: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课堂小结 强化学习 指导 完善电子小报上的资料,并传送到班级博客上
教学评价 填写评价表,并在完成相应栏目后交与任课老师 对学生的评价不以唯一的考试分数来看,更注重学习过程,特别是过程中的态度和能力
附:
《近代社会生活》学习评价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内容评价主体 积极专注(10分) 整理资料(15分) 探究问题(15分) 创新能力(15分) 语言表达(10分) 与人合作(10分) 小报质量(15分) 其他(10分) 总分
自我评价
同伴说你
教师的看法
家长评价
附:历史小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