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下历史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课件 (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九下历史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课件 (共4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5 13: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一战结束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列强间的关系,矛盾趋于缓和,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20世纪20年代,各国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繁荣景象。
什么是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周期性生产过剩)
它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和瘫痪。1825年,经济危机第一次在英国爆发,以后,每隔8-10年重演一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美国汽车长龙
Roaring Twenties
“咆哮的二十年代”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
繁荣背后
危机四伏
1920-1929年美国经济增长
及财富分配数据
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而工厂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背景: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稳定。
爆发原因:
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929年10月29日上午的纽约股票交易所
$ 1000万
$ 50
$ 5000万
(危机前)100万股股票的现金价值(升值)
$10
(危机后)100万股股票的现金价值(贬值)
$1
$100万
$ 1000万
$10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新课探究
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这位32岁的母亲卖掉了房子和服饰,以便全家七个孩子能有吃的。全家只能吃捡来的蔬菜度日。
1929年
美国
经济危机
1931年
欧洲
经济危机
影响
影响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特点 具体表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经济大危机——特点
①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②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一连串的关税、倾销战和货币战;
③引起了德意日等国的政治危机,这些国家的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各国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
二、罗斯福新政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胡佛
罗斯福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1575万票—2280万票
1933年3月4日,发表了“无所畏惧”的就职演说:“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项目 主 要 内 容 效 果
财政方面 改革银行制度,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银行复兴,存款迅速增加。
农业方面 整顿农业,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农产品,由政府给予农场主补偿。 农产品生产得到控制,农业开始恢复。
工业方面 调整工业(是新政的中心措施),通过《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规章。 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缓和了阶级矛盾。
就业方面 以工代赠,兴建公共工程,政府组织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社会保障领域 创立全国性的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体制,资金由政府、雇员和资方三方负担。 缓和了社会矛盾。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罗斯福在签署文件
罗斯福在发表讲话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重新开业。
罗斯福看望美国农民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蓝鹰运动
政府成立公共事业振兴署(WPA),大力兴建公共工程,提供就业岗位。1935-1943年,WPA先后为大约八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到1940年为止,新建大约4383座学校建筑,改进了另外3万多座;新建130家医院,改进了另外1670家医院。
工程提供了4.4万个就业机会。这里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9倍
田纳西河上新建的水坝
遭遇经济不景气而骨瘦如柴的人获得免费的面包和汤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内容有: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逐渐恢复繁荣的美国街头
美国公民领取的失业保险卡
美国经济得到恢复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罗斯福新政“新”(特点)在哪里?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罗斯福新政的性质?
评价罗斯福新政
局限性
评价
①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②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1、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适时对经济政策进
行调整;
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3、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
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郁金香价格炒高;
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贿赂政府以股票换取国债,股价虚高;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第二合众国银行以票据维护自身稳定;
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银行贷款大量押在股市和债券;
1929-1933年——美国股市崩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生产停止,通货膨胀;
1987年——“黑色星期一”,由于中东局势紧张,华尔街出现崩溃;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震撼全球;
1996年——日本楼市泡沫,房价下跌5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7-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
不能。局限:新政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没有得到消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新政”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吗?为什么?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
  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但德国和日本却采取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政策,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课堂小结
1.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工厂倒闭。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2.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
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
生。”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D )
A.整顿银行
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
D.兴办公共工程
3.1933年美国实行“新政”,对“新政”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B.目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取得了一定成效
C
9.新政较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B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D.彻底否定前任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0.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 A)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