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下册
第39课 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
学习目标:
1.了解赫鲁晓夫的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3.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体会我们汲取的教训。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这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三个重要领导人,你们认识他们吗?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将个人崇拜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种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确立。
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资料: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
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课堂讨论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3、评价
积极:
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课堂补充
要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苏联社会主义早期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功绩卓著,不能因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而抹杀。显然,赫鲁晓夫的做法是错误的。
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②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③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影响
(2)与美国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部门管理体制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1.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
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2、内容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材料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方案,比以前……的改革前进了一步,它不仅涉及到了国家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然而,该改革方案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把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
局限于财政关系即利润分配关系,而未触及产权关系。事实表
明,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
盈亏,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
材料二: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
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
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
革命热情当做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
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失败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
国防工业 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
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苏联
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含义:
⒈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⒉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⒌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⒊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⒋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
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过程:
原因:
实质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日签署
苏联解体的经过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
从苏联到独联体
5、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解体含义:苏联分成好多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再次,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剧
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权力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剧变过程
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执政党妥协退让,反对派势力大张
反对派夺权
夺权方式
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罗马尼亚)
时间
1989年到1990年
实质:东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东欧剧变
变
后果——政治版图的变化:
(1)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2)南斯拉夫分裂为五个国家。
(3)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 名 新 名 更名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年12月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年4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10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年4月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年4月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设柏林。
柏林墙的拆除
波兰团结工会获胜
立陶宛独立
东欧剧变、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⒋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 八一九事件
五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加速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体制更加僵化
1.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 )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2.1991年12月25 日,苏联首任总统同时也是末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3.苏联解体说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B
4.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C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5.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 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反映了(D )
A.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日益区域集团化
C.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6.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