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 戏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闹哄(hōng) 起哄(hōng) 哄抢(hōng)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g)
D.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xù) 晌午(shǎng)
2.下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B.委实:实在 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3.下面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4.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每个括号内限填一个字)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在我是乐土:( )( )我在这里( )( )得到优待,( )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5.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6.某中学用五个同音字作为校训,以此激励师生创建良好的校风。请依次填写出其余的四个字。
秩序井然突出一个“静”字;环境整洁突出一个“________”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________”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________”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________”字。
7.在下面的横线上,仿照加点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 戏(前文)
鲁 迅
①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②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③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④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⑤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⑥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款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绝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⑦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⑧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⑨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⑩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注释】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8.本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那次看社戏的过程,请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作者写这两次看戏的经过与课文中看社戏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中“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与选文中的哪个情节有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②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③,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谓郭隗曰( ) (2)岂远千里哉 ( )
(3)士争趋燕( ) (4)湣王出亡于外(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觉得阅读本文对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社 戏
1.B 2.B 3.B 4.但 因 为 不 但 又 5.B 6.净 敬 竞 劲 7.示例:秋天硕果飘来的丝丝香甜 冬天雪花带来的片片寒意 8.相同: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不同:地点不同:成年后在都市,童年时在乡村;心情不同:成年后沉重压抑,童年时轻松自在。(注意从两文的对比阅读中,提高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分析和表达能力) 9.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课文中看社戏时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故事情节的对比中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选文中第二次看京戏“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从情节的前后呼应,体会结构的严谨) 11.(1)对……说
(2)以……为远 (3)奔赴 (4)逃跑、逃亡 12.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相距千里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3.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14.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即位,(他)礼节谦恭,且准备了丰厚的报酬来招纳有才能的人。(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的国家动乱而突袭打败了我国,我深知燕国弱小,国力不足,不能报仇。但如果有才能很高的人来(和我)共同治理国家,为先王报仇雪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你帮我吧。”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相距千里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建了房屋并且把他当作老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前往(燕国),邹衍从齐国前往(燕国),剧辛从赵国前往(燕国),有才能的人争相投奔燕国。燕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燕昭王)任命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
2.回延安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搂( )________(2)炕( )________
镂( )________坑( )________
偻( )________ 吭( )________
(3)窑( )________(4)畔( )________
窖( )________伴( )________
窟( )________ 绊( )________
2.请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2)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
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天边的云彩不停地________着,时而如白雪堆积的山峰,时而又成大海的浪花泡沫。
(2)那黄了的稻草,也就是上年的秧苗,这绿色的秧苗,又会变成来年的稻草,稻草与秧苗是________关系。
(3)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________,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A.变换 传承 相映成趣 B.变幻 传承 赏心悦目
C.变幻 传递 相映成趣 D.变换 传递 赏心悦目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地彷徨,可能会错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5.仔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说说“中国不像中国了”的含义。
材料一:美国华侨、著名社会活动家魏丰蕾女士,在一次应邀来华参加国庆典礼活动时兴高采烈地说道:“我这次回祖国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看到这些城市摩天高楼林立,时尚繁华,一点也不逊色于纽约,我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不像中国了!’”
材料二: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一次应邀来华做学术报告时语重心长地讲道:“中国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当然为之高兴和自豪。不过当我参观了一些城市的现状和规划之后,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不像中国了……”
材料三:著名作家龙应台撰文提醒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要特别警惕“自己不见了”的危险。她曾带着满脑子“现代化”的想象去访问欧洲,可她看到的欧洲却是一派“古老”的景象:“田野依依,江山如画。树林与麦田尽处,就是村落。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塔的沉静。斜阳钟声,鸡犬相闻。绵延数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纪的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屋
楚 岩
①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②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③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做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④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⑤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他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⑦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⑧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⑨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6.文章的第①段文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体现了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文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展开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从记叙方法来看,这应该是哪一种?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结合文章谈谈对“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日新月异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回延安
1.(1)lǒu 搂抱 lòu 镂空 lǚ 伛偻 (2)kàng 土炕 kēng 坑害 háng 引吭高歌 (3)yáo 窑洞 jiào 地窖 kū 窟窿 (4)pàn 湖畔 bàn 陪伴 bàn 羁绊
2.(1)拟人 (2)夸张 (3)比喻 3.B 4.B 5.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快了,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但是一些大城市在发展中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楼大厦”“现代时尚”,完全丢弃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意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符合要求也可) 6.这一段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作者进行环境描写,也就是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文中写钥匙用了“绿锈斑斑”,写开门用了“拧”这个动作,同时写出门“吱呀”的叹息,还有“扑簌簌地往下掉落的尘灰”,无一不体现此屋的“老”。 7.“如同鸟儿的归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可以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如通过语境中的“厮守”“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这些信息来理解作者对自家老屋的情感) 8.第⑤自然段的画线句子描绘了儿时嬉戏的情景,从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的童趣,“光着屁股”“戏水”“放牛”“戽水捉鱼”“慢悠悠晃悠悠地回家来”等细节表现出淳朴自然纯真,快乐悠然自得的情趣。 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9.运用了插叙手法,既写出了自己对老屋的感情,又写出世事变化大,年华流逝快,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10.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写作手法:对比。 11.C 1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 1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乙文参考译文】水(浅,)(行船)更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寺中的)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我)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3.*安塞腰鼓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烧灼( )
蓦然( ) 冗杂( ) 思绪( ) 戛然而止( )
2.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用词的妙处。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________地搏击着,________地搏击着。它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________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________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________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________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
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
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D.屏气凝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
4.根据下面画线句的文意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两句。
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途中,我们不要希冀今天刚抬腿,明天就能达到终点;今天刚栽下一棵树,明天就能结出果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他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其中蕴含了广博的知识。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成功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①他从小便爱读《三国演义》,并且读了几十遍,又能将名著中的知识与自身学习溶会惯通,因而获得成功。而快餐文学的知识含量十分可怜,②又因其“快”,往往使求知者急躁而功利。优秀的文学名著因其思想深厚,使读者与其“对话”时获益颇深。退缩时,鲁迅发出“不惮于前”的呐喊;烦躁时,钱锺书向我们展现了机智的幽默。与之相反,③快餐文学却成为日益一种谋财的手段,④文学的思想性早已抛到九宵云外,有益的交流更成了无本之木,无原之水。
(1)文中有多个别字,请修改其中的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是病句,请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修改其中的两个。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本文的中心句(即论点)。(不超过15字)
音乐之伴
张抗抗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的。
少年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枝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显得是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为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祇,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食,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7.“音乐是有年龄的。”作者用了不同的比较来描绘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感受。根据下列提示,找出相应的比喻。
(1)幼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音乐具有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此处的“包容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开始说“音乐是有年龄的”,后面又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为什么认为音乐在青年时代“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请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音乐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运用比喻表达了她对音乐的感受,请具体分析这种表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弈向学
[明]何良俊
魏琛①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②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③,若读书,执烛即④不敢辞,今乃⑤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⑥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⑦许⑧,假⑨书研习,闻见⑩日优?。
【注释】①魏琛:人名。②苍头:仆役,仆人。③仕宦:做官。④即:那就。⑤乃:副词,却,竟然。⑥向京:来京。⑦赤彪:人名。⑧许:处所,地方。⑨假:同“借”。⑩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优:好,长进。
12.下列句子中“日”字作状语的一项是( )
A.颇以弈棋废日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或时睡顿,则杖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安塞腰鼓
1.kàng huì jī zhuó mò rǒng xù jiá 2.疾速 大起大落 震撼 烧灼 威逼 鲜明 惊异 消化 释放 3.C 4.示例:今天刚播下一颗种子,明天就能发芽;今天刚许下一个愿望,明天就能实现;今天刚捡起一粒沙,明天就能变成珍珠。(任写两句即可,其他合理也可) 5.旅行家蠢得像头驴 6.(1)融 贯 霄 源(任写三个即可) (2)第①句将“他”改为“该文作者”,用改正号。第②句将“急躁”改为“浮躁”,用改正号。第③句将“成为”和“日益”顺序颠倒,用换位号。第④句在“已”和“抛”之间加“被”,用增补号。 (3)示例:读名著比读快餐文学更有益 7.(1)幼年: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 (2)少年:音乐是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 (3)老年: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8.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的选择和需要。 9.不矛盾。“音乐是有年龄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对音乐的感受不同,选择不同。“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是因为“音乐具有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不同的音乐在欣赏者那里没有绝对的界限,人们足以用“喜欢”作为标准来选择音乐。 10.①同幼年和少年相比,青年对音乐有了更多的思考、读解和领悟。②同中老年相比,青年更有激情,也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思考、读解和领悟音乐。 11.①用“流逝的时间”形象地突出了音乐“模糊、空灵、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的特征。②用“被曲谱固化的记忆”来形象地表现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在人各个生命阶段所留下的印迹。 12.C(解析:C项解释为“一天比一天”,修饰“优”。A、B、D项中的“日”的意思和用法分别是:“时间”,名词;“太阳”,名词;“天”,量词。) 13.B(解析:B项解释为“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A、C、D项均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用杖打”“击鼓”“上前”。) 14.(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 15.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参考译文】魏琛应试秀才来到京城,(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让仆役(给他)拿着蜡烛(照着下棋),(仆役)有时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他)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您辞别父母(来京)做官,如果是读书,(差我替你)拿蜡烛,那(我)就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地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的用意吗?”魏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到赤彪的处所去拜访,借书研究学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有长进。
4.*灯 笼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好?
①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也早已褪色了,只是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情感在丰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回首过去,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期盼与憧憬,多少苦闷与(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一定能使你的文章更加充实。
(1)在括号处填写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这个词语是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是____________。
(3)找出一个病句,并且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句①,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②的观点。
①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质。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讲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辞,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看见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7.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了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D.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一种绚丽的美的。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释】外兄:表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 ) (2)但闻书声不绝( )
(3)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 (4)反长安 ( )
1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畦 踞 高 阜 而 诵。
13.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公亦以此自矜 C.徐以杓酌油沥之 D.投以骨
14.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灯 笼
1.fén lán kān hé yuán chuán wò hàn liáo liào 2.第①句在表达上对比明显,重点抒发对堂姊家家道中落、世事变迁的感慨;第②句把情感的重点落在了对“官衔灯”的关注上。比较两个句子,还是第①句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抒情更加具体明确。 3.(1)彷徨 (2)排比 (3)最后一句。改正: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你的文章一定能更加充实。
4.示例:抑或是摆设茶摊聊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更有走遍神州编撰《水经注》的郦道元 5.B 6.(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了呢? (2)我是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7.①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答出两点即可) 8.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娓娓动听,逸趣横生。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9.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触者”。 10.B 11.(1)跑 (2)只 (3)放下 (4)同“返”,返回 12.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13.B 14.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镇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的书,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他偷窃别人的书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也确实非常贫困,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行为,情有可原。
【参考译文】元镇是长安人。(他)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他)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元镇)十岁时,在邻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起(它)就快速地跑了。(他的)父亲看见了,很生气地训斥他,督促(他)到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元镇)返回长安,同诸儒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元镇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卷,出门用骡马驮书跟随,回家秉烛夜读至天明。他的勤奋就像这样,人们都对此表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