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5 18: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4-6课)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单的说就是“一化三改造”,这里的“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  )
A.工业化 B.农业集体化
C.手工业合作化 D.社会主义现代化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  )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过渡时期”是指(  )
A.1949~1957年 B.1949~1956年
C.1840~1949年 D.1840~1956年
4.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右图)“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的制度建设成就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结束封建土地制度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5.“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句话评价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宪法应是“限权(力)之法”,是“众法之法”,也是“根本大法”,宪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新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第一步的是(  )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7.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对第一部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④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发言中说:“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讲话明确了“三大改造”的(  )
A.背景 B.内容 C.意义 D.方法
9.识别和认识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观察1953﹣1957年重点工业基地”图,其中理解有误的是(  )
A.该图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成就
B.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C.该基地体现重工业为主的特点
D.“大跃进”运动加速了该基地的建成
10.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出现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抗日战争的结束 B.解放战争的结束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如图所示,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给骑摩托车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这些信息反映了(  )
A.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三大改造即将大规模开展
C.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一五”计划建设热情高涨
12.如图所示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改革开放的实行
13.如图所反映我国东北地区某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等一批产大型重工业企业,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三大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一五计划实施 D.“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14.历史学家王年一在《大动乱的年代》一书中对新中国成立后某一历史事件的危害做了以下阐释(如表)。据此判断,表格的空缺内容是(  )
_____的危害
政治上
严重损害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思想上
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泥乱
文化上
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组织上
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
A.抗美援朝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5.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曾被全面否定,曾经肯定过洋务运动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洋务运动没有积极意义
B.洋务运动加剧了列强侵略中国
C.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D.当时思想自由,能够各抒己见
16.2017年3月27日,河南省政府宣布,兰考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成为河南省贫因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终于摘掉,兰考人民无欢欣鼓舞!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承诺的兑现,也是兰考几十年夙愿的达成。曾任兰考县委书记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17.“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A.1950 一 1952 年的土地改革
B.1978 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53 一 1957 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8.“他的一抹身影,要向硝烟滚滚的沙漠戈壁讨要。他的一丝芳魂,已在热浪腾腾的研发基地消散。风流人物,今朝难再。两弹元勋,万古可存!”历史课堂上这位同学的致辞是献给下列哪位科学家的(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侯德榜
19.中共“八大”成为中国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主要是因为(  )
A.提出 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B.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C.科学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0.观察如图,它们集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
A.大跃进运动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土地改革的成就
D.建立人民公社取得的功绩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年颁布的?有哪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其性质如何?(6分)
(2)这部宪法的出名有何意义?(3分)
(3)你知道近代史上中国还有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吗?请写出来。(3分)
22.(16分)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成就瞩目】
材料三: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6分)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4分)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6分)
23.(16分)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毛泽东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国家在农村推行的“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目的?(5分)
材料二 如图1
材料三 如图2
(2)材料二中的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其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哪一个文件?有什么重要意义?(5分)
(3)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也在进行。据材料三指出:除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还对哪些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指的是什么?(6分)
24.(16分)某兴趣小组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遇到一些困难,请你为他们答疑解惑。
材料一:在这个历史阶段(1949年10月1日~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956年我国取得的胜利是什么?(4分)
材料二:这十年中(1956~1966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什么?(8分)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所打倒的“走资派“,是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中的领导干部硬加给刘少奇同志的所谓“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完全是林彪、江青等人的诬陷。
(3)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并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又被概括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即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所以,“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故选A。
2.【解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的四个阶段:①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②探索时期,1956年﹣﹣﹣﹣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开始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革结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④1978年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符合题意。故选C。
3.【解答】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故选B。
4.【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题干“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的制度建设成就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
5.【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C。
6.【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新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第一步的是1954年宪法。故选A。
7.【解答】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对第一部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③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8.【解答】由材料“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讲话明确了“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选C。
9.【解答】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选项ABC描述正确,D错误,“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生产力。故选D。
10.【解答】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D。
11.【解答】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如图所示体现了人们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非常的高,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超额完成。题干涉及的成就与时间“1953﹣1957年”明显与“一五计划”的实施有关。故A正确。故选A。
13.【解答】依据题干“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等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14.【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思想上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政治上严重损害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由此判断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历时十年多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思想上,文化大革命混淆了是非,使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四处泛滥,在一系列理论、政策上造成严重的混乱。在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地混淆了敌我界限,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5.【解答】文化大革命是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错误,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的恶果。故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曾被全面否定,曾经肯定过洋务运动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故选C。
16.【解答】曾任兰考县委书记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故选A。
17.【解答】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重大失误,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与挫折。C项不利于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故选C。
18.【解答】“他的一抹身影,要向硝烟滚滚的沙漠戈壁讨要。他的一丝芳魂,已在热浪腾腾的研发基地消散。风流人物,今朝难再。两弹元勋,万古可存!”历史课堂上这位同学的致辞是献给邓稼先的。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故选A。
19.【解答】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正确提出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0.【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图片集中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现象。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故选A。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解答】(1)材料中的宪法是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3)在近代史上中国还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故答案为: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性质。
(2)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
22.【解答】(1)分析材料一的“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中国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2)分析材料二的图表“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53﹣1957年,我国的重工业发展最快。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了一五计划。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五计划期间,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
故答案为:
(1)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重工业。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23.【解答】(1)据材料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可知,建国初,国家在农村推行的“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是土地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着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2)材料二中的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这场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3)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也在进行,据材料三除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还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指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故答案为:
(1)改革:土地改革;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或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这场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24.【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据材料“这十年中(1956~1966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是由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并被迫害致死,说明了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故答案为:
(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或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原因:由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