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原卷版)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在各种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最为显著。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归纳如下: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冲刷坡面,造成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堆积作用
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存在沉积物的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4.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表现形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侵蚀
沉积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干旱区和半湿润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典型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5.分析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揭示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对人类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找水
利用向斜构造找___。“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中心。
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找矿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工程建设
①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
背斜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
②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三、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3.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类型
形成
特点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气孔或流纹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4.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地壳运动规律常见的影响和判读方法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4.图示法记忆河谷的形态分布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5.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6.河漫滩的形成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考点一内力作用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考点二外力作用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河谷剖面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该河谷地带最适宜布局聚落的地点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1.该地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可能有
A.
断层作用
冰川侵蚀
B.
地壳抬升
风力侵蚀
C.
地壳拾升
河流下切
D.
岩浆侵入
冻融作用
考点三地壳物质循环
安徽天柱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图甲为天柱山主峰“天都峰”景观,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8.图甲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对应于图乙中的
A.a和6
B.b和3
C.c和5
D.d和1
9.有关图甲中“天都峰”景观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而形成
②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③受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
④经厉了地壳的上升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小明从地图上得知,乌尤尼盐沼(位置见图5)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小明查到该盐沼的一幅景观照片(图6);盐沼表面凝结成无数块多边形,镶拼成一望无际的盐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据称这种景观每年都能见到。据此完成1~3题。
1.
根据图像信息,该盐沼
①海拔超过4000米
②位于高山间盆地
③属热带草原气候
④年内有积水季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
小明对该盐沼的形成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海湾—地壳抬升—海水蒸发
B.湖泊—气候变干—湖水蒸发
C.地下盐矿—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剥蚀
D.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燥—地表形成盐壳
3.
小明若在1月去该盐沼旅游,需要特别防范
A.暴雪
B.强风
C.低温
D.太阳辐射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4~5题。
4.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5.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6-7
题。
6.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7.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8题。
(
图
3
)
8.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10.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冰岛是坐落在北大西洋中脊上的一个高屿。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岩浆岩,仅从地表看,冰岛似乎完全由火山喷发形成。然而,地质学家在冰岛的大西洋羊中脊上发现了古老的火山岩,测年数据表明其年龄值远1300万年,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年龄值应该为零(或没有)。同时,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冰岛
A.
是从西南方向漂移过来的
B.
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大西洋中脊上
C.
位于板块张裂处,由火山喷发而成
D.
是由被西南风吹来的火山喷发物沉积形成
12.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下列最可能成为此观点证据的是
A.
大西洋中脊上的巨大断层
B.
位于板块张裂边界处
C.
厚达300米的深海沉积物
D.
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
【答案】11.C
12.D
【解析】
11.据材料可知,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因此冰岛应由火山喷发而成,且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处,选C。12.冰岛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若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则有可能存在低纬度地区的作物如地层中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可作为证据,据此结合选项选D。
台湾北部海岸有一种外形奇特的烛台石,该石柱酷似烛台,顶端保留较为坚硬的“烛焰”。完成下列各题。
13.烛台石奇特外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B.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风化作用
D.
搬运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4.台湾东侧海区分布有
A.
自南向北流经的寒流
B.
自南向北流经的暖流
C.
自北向南流经的寒流
D.
自北向南流经的暖流
【2018北京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5题。
15.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6~17题。
16.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
17.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
【2018JS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8~19题。
18.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19.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在各种外力作用中,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最为显著。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归纳如下: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冲刷坡面,造成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堆积作用
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存在沉积物的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4.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表现形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侵蚀
沉积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干旱区和半湿润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典型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5.分析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揭示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对人类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找水
利用向斜构造找___。“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中心。
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找矿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工程建设
①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
背斜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
②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三、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3.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类型
形成
特点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气孔或流纹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4.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地壳运动规律常见的影响和判读方法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4.图示法记忆河谷的形态分布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5.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6.河漫滩的形成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考点一内力作用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3.D
4.A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
3.?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
4.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
考点二外力作用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河谷剖面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该河谷地带最适宜布局聚落的地点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1.该地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可能有
A.
断层作用
冰川侵蚀
B.
地壳抬升
风力侵蚀
C.
地壳拾升
河流下切
D.
岩浆侵入
冻融作用
【答案】10.B
11.C
【解析】
10.读图可知,丙、丁两地地势低,在河流洪水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宜布局聚落;甲地地势高,河床坡度陡,位于河流的侵蚀岸,不宜布局聚落;乙地地势较髙,难以发生洪涝灾害,且河床坡度较缓,位于河流的沉积岸,适宜布局聚落,B项正确。
11.图中河流阶地是由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所以该地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可能有地壳拾升和河流下切,C项正确。
考点三地壳物质循环
安徽天柱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图甲为天柱山主峰“天都峰”景观,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8.图甲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对应于图乙中的
A.a和6
B.b和3
C.c和5
D.d和1
9.有关图甲中“天都峰”景观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而形成
②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③受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
④经厉了地壳的上升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8.B
9.C
【解析】
试题分析:
8.由材料可知,天柱山主峰“天都峰”景观,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根据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再结合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a为岩浆,4、6、7为重熔再生作用;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确定b为岩浆岩;3为内力作用侵入;剩下c为沉积岩,2和5为外力作用。故选B。
9.m露地表呈现山岭的“天都峰”是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形成。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其和出露地表,后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巾受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明显,因此③④表达正确。故选C。
小明从地图上得知,乌尤尼盐沼(位置见图5)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小明查到该盐沼的一幅景观照片(图6);盐沼表面凝结成无数块多边形,镶拼成一望无际的盐原,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据称这种景观每年都能见到。据此完成1~3题。
1.
根据图像信息,该盐沼
①海拔超过4000米
②位于高山间盆地
③属热带草原气候
④年内有积水季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
小明对该盐沼的形成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海湾—地壳抬升—海水蒸发
B.湖泊—气候变干—湖水蒸发
C.地下盐矿—地壳抬升—上覆岩层剥蚀
D.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燥—地表形成盐壳
3.
小明若在1月去该盐沼旅游,需要特别防范
A.暴雪
B.强风
C.低温
D.太阳辐射
【答案】1.D
2.B
3.D
【解析】
1.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盐沼位于高山间盆地,但海拔低于4000米,属于高山气候,年内有积雪季节。2.读图可知,该盐沼位于安第斯山脉内的山间盆地,受地形的挡,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湖水蒸发,盐分不断积累而形成盐沼.3小明若在1月去该盐游:为南半球的夏季,盐召地区海技高,空气稀,夏季太四射强,紫外线强,需要特别防范太阳辐射。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4~5题。
4.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5.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4.D???5.C
【解析】
该题组难度较大,关键理解“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第4题,需要理解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只需要从气温、气温日较差大分析,其它降水、风向等不需要考虑。
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6-7
题。
6.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7.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6.D
7.C
【解析】
6.江南丘陵地形属于丘陵地形,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地地形;②远处有石林,在我国有名的属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
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在我国以黄土高原流水作用最突出;
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D正确。
7.
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的沟谷主要是植被受到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8题。
(
图
3
)
8.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8.D
【解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答案选D。
(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10.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答案】9.C
10.B
【解析】
9.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答案选C。
10.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作用形成的,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与东南信风、巴西暖流、及巴西高原密切相关,以上三项与安第斯山脉都没有必然联系,南美大陆地表径流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部,东侧陆地面积广阔,致使发育的的大河由西向东流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窄,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主要流人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冰岛是坐落在北大西洋中脊上的一个高屿。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岩浆岩,仅从地表看,冰岛似乎完全由火山喷发形成。然而,地质学家在冰岛的大西洋羊中脊上发现了古老的火山岩,测年数据表明其年龄值远1300万年,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年龄值应该为零(或没有)。同时,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冰岛
A.
是从西南方向漂移过来的
B.
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大西洋中脊上
C.
位于板块张裂处,由火山喷发而成
D.
是由被西南风吹来的火山喷发物沉积形成
12.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下列最可能成为此观点证据的是
A.
大西洋中脊上的巨大断层
B.
位于板块张裂边界处
C.
厚达300米的深海沉积物
D.
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
【答案】11.C
12.D
【解析】
11.据材料可知,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因此冰岛应由火山喷发而成,且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处,选C。12.冰岛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若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则有可能存在低纬度地区的作物如地层中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可作为证据,据此结合选项选D。
台湾北部海岸有一种外形奇特的烛台石,该石柱酷似烛台,顶端保留较为坚硬的“烛焰”。完成下列各题。
13.烛台石奇特外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B.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风化作用
D.
搬运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4.台湾东侧海区分布有
A.
自南向北流经的寒流
B.
自南向北流经的暖流
C.
自北向南流经的寒流
D.
自北向南流经的暖流
【答案】13.A
14.B
【解析】
13.烛台石位于平台和山丘交接处的海岸边,终年受海浪作用的影响,尤其在秋冬季节吹起东北季风时,随之惊起巨浪,不断地将将烛台石的表面洗得光滑圆润,如此漂洗千万年后,水流不断沿着坚硬的结核外围不断的冲刷、风化、侵蚀,渐渐雕出圆椎状的石形,中央高点露出的坚硬结核如同烛火,便完成了一座座惟妙惟肖的烛台石。由此看来,烛台石奇特外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故答案选A。
14.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台湾东侧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洋流终年自南向北流。故答案选B项。
【2018北京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5题。
15.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6~17题。
16.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
17.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4.D
??15.C
【解析】16.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分层的主要原因,据图可知,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
17.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难度中等。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2018JS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8~19题。
18.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19.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
【答案】18.A
19.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