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1 社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1 社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6 13:1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社 戏
名校讲坛
1.基础考点链接
病句:语序不当
【主要类型】
并列词语或短语的排列顺序:注意时间先后、空间距离、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情感流程、时局变化、对应承接等顺序。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实现中国梦。(“继承”“发扬”有对应承接的顺序,只有先“继承”,才能“发扬”,应把“发扬”和“继承”对调位置。)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5题。
2.阅读考点链接
表达方式:描写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等,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典型例题】“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描写。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写摇船的情景,写出了船之快,表现了“我”的愉悦心情。
【技法点睛】描写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1)人物描写作用: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达文章中心(主旨),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景物描写作用:或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为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8、11(2)题。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钳子(qián)  撮着吃(cuō)  撺掇(cuān)  礼数(shù)
zhǔ(嘱)咐 jīn(筋)斗 大dǐ(抵) yǒnɡ(踊)跃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小说。其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扮演年轻男子,小旦指扮演年轻女子,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扮演滑稽人物。
【基础提升】
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归省(xǐng)   照例   行辈(xíng)   聚拢
B.凫水(fú) 立 潺潺(chán) 偏僻
C.欺侮(wǔ) 皎洁 怠慢(dài) 舟楫
D.兽脊(jí) 家眷 忌惮(dàn) 宽慰
(解析:A.“行”应读作“háng”;B.“”应写作“屹”;D.“脊”应读作“jǐ”。)
4.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有家长认为在小学入学时严格限制年龄,与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相违背,也不合情理。
B.观众最不能容忍的是作者的伪情,或曰矫情,明明没有那种感受,却装模作样言不由衷地自欺欺人。
C.相处的时间久了,总会有怠慢的时候,不要在乎对方偶尔的忽视。
D.她说话总是轻言细语,宛转悠扬,让人觉得很舒服。
(解析:D.“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持续而和谐,与“轻言细语”矛盾。)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详见本课“基础考点链接”】
A.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用一封封书信传递着自己的惦念。
B.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
C.“伸手的人生没滋味,拼搏的人生才幸福。”黄冈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D.文明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生活习惯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解析:A.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B.语序不当,将“开花”和“生根”调换位置;C.成分残缺,可在“致富”后面加“的道路”。)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
A.感谢你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
B.本月二十六日,小女举行婚礼,届时请务必光临。
C.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D.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解析:A.“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别人接受礼物,而句中说的是“自己”,对象不当;B.“务必”语气过于生硬,不恰当;C.“拜读”用于读别人的文章,句中用于请别人读自己的作品,不恰当。)
02  课内精读
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
7.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点”“磕”“退”“上”“架”“换”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8.“两岸的豆麦……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详见本课“阅读考点链接”】
描写;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角度描写行船时周围的山、水、草等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衬托出“我”和小伙伴们希望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9.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我”由于可以出门看戏了,心情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获准能和小伙伴一同去看戏时的兴奋、迫切之情。“身体似乎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心情的舒坦、愉悦。
03  拓展阅读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为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地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10.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11.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和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详见本课“阅读考点链接”】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12.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13.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示例一】傩戏。以面具为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场面多伴以锣鼓等。


吴咏梅《姥姥门口看大戏》    
叶君健《看戏》

04  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学八年级(1)班决定开展“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电视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咏诗词弘扬传统
15.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
【信中国】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6.【会戏曲】为引导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八年级(1)班想邀请张校长来参加他们以“中国戏曲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一封邀请函,请他3月5日下午两点来八年级(1)班教室。
邀请函
尊敬的张校长:
您好!我班将于2019年3月5日下午两点开展以“中国戏曲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想邀请您参加,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敬请光临!
八年级(1)班班委会
2019年3月5日
05  写作创新
17.自然环境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状况,例如地点、天气、景色、气候、季节。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请运用景物描写,展现“春之韵”。
【课文片段在线】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写法分析】这段写景的文字十分精彩,作者从色彩、气味方面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勾画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色彩方面,写了远山的“淡黑”;气味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发出的“清香”。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得景物描写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另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向船尾跑去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是“我”坐在船上产生的错觉,觉得山是动的,船是静的。这样通过感觉来反衬,更生动细致地写出船行之快,从而表达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例文】小草努力地从漆黑的泥土中探出脑袋,好奇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柳枝上,那嫩黄的柳叶刚刚钻出,可爱至极,如初涉尘世的少女,欣喜而惊恐地张望着这个世界。迎春花早早地聚在枝头,鼓足了劲儿,吹着金色的小喇叭,欢呼雀跃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柳条迫不及待地把湖面当作舞台,在春风中扭动着她柔美的腰肢,跳起了欢乐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