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课型:新授 执笔:秦关汉马 审核: 姓名 班级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的重农措施及
新开运河、中外交 往,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2. 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
3. 通过文天祥的抗元事迹,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行省制度
二、自主学习 充分准备(新课预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统 人物:
一 时间: 年 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蒙
古 影响: 。
元 ①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 和 。
朝 ② 年 建立元朝次年定都 。
建 ③ 1276年元灭 ,南宋的 组织抗元,被俘后就义,
立 我们学习他的 优秀品质。
元 ①禁止 。
农业 ②治理 。
朝 ③推广 。
商业: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 。
经 ①漕运:元世祖开凿 和 两段运河。
运输业 粮船可以从 直通 。
济 ②海运:由 出发到达 ,再转往 。
粮食运输逐步以 为主。
元 ①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 ,地方设 。
朝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 。
政 ② 元朝在中央设 对西藏的管辖。 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治 ③元朝还加强对 的管辖。
民 ① 族为开发边疆做贡献。
族 表现 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 族等杂居相处。
融 ③黄河流域的 、 与汉族融合。
合 ④新的民族 形成。
影响:促进 。
中外文化交流:意大利人 著有《 》
三、小组讨论,知识擂台(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四、课堂探究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你认为元朝在中国历史的贡献有哪些?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训练检测
(一)选择题
1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的是( )
A.阿骨打 B.阿保机 C.铁木真 D.忽必烈
2.下列政权中,被蒙古和元朝灭亡的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南宋
A.①② 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③④
3.右图中人物的主要贡献是( )
A.反抗辽统治的压迫 B.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C.定国号为元 D.灭亡金朝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___ __朝( )
A.秦 B.唐 C.隋 D.元
5.依据元朝的行政区划分,现在的西藏隶属于(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自治区
6.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台湾称作( )
A.流求 B.夷洲 C.琉球 D.大都
7.元朝政府中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尚书省
8.元世祖开凿两段新运河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政治统治 B.灌溉大片农田 C.疏通水道以防洪灌溉 D.解决粮运困难
9.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诗( )
A.岳飞 B.韩世忠 C.文天祥 D.寇准
11. 元朝建立的时间是 ( )
A.1206年 B.1260年 C.1271年 D.1276年
12.元朝时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 B.回纥 C.女真 D.回族
13.少数民族政权曾定都今北京的有( ) ①北魏 ②辽 ③金 ④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下列不是元世祖重视农业的表现是:( )
A.人口数增加和田地开垦最多 B.兴修水利
C.推广植棉 D.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
15.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16. 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是( )
A.重视发展农业 B.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C.建立行省制度 D.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二)图说历史:
11、下面是元朝疆域图,观察地图后,完成下面作业:
(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元朝时期的几个主要行省。
(2)识别图A为___ _。在地图上用直线连接他定的都城。
(3)元朝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
(4)元政府还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从地图中看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是___________,
元朝还加强了对今台湾(即地图中的_________)的管辖。
(三)阅读下列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①写这首诗的人是谁?他被谁“虏”?
② 诗中“汗青”指的是什么?
③你能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
④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四)简答:元朝是怎样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
七.学(教)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