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明湖居听书刘 鹗1.理清课文脉络,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背诵倒数第二、三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通感的写法和作用。
3.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学习烘托、映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悟它们的表达效果。学习目标作者介绍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笔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末小说家。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学、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背景资料“明湖居听书”故事的前情:
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老残心中诧异道:“白妞何许人也?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
他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使得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一不神魂颠倒。
茶房道:“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便去明湖居听书。
可以说,在课文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是“耳闻”;课文中的剧情,便是“目睹”了。
知识链接(1)《老残游记》简介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共20回。小说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的言论见闻,揭露并抨击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人民饱受剥削的社会现实。《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很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余三部为: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2)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1)订正字音检查预习刘鹗( ) 三弦子( ) 偌大( )
作揖( ) 嘁嘁喳喳( ) 疙瘩( )
抑扬顿挫( ) 恍若( ) 抓髻( )
铮铮鏦鏦( ) 羯鼓( ) 遽发( )
屏气凝神( ) 皓齿( ) 熨斗( )
峭壁千仞( ) 周匝数遍( )èruòxiánɡē dɑqī chāyījihuǎnɡcuòzārènjùjiézhēnɡ cōnɡyùnhàobǐnɡ(2)多音字屏(bǐnɡ)屏气凝神
(pínɡ)屏风曲(qū)是非曲直
(qǔ)曲调和(hé)和弦
(huò)和稀泥梨花简:
三弦子:
偌大:
演唱梨花大鼓所用的两片半月形金属片,多为铜制,演唱时,使相碰击发声以伴唱。 即“三弦”,又称“弦子”,我国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3)词语解释 这么大,那么大。偌,指示代词,这么,那么(多见于早期白话)。打千:
作揖:
高谈阔论:
嘁嘁喳喳:
疙瘩:
牌子:
铮铮鏦鏦:
羯鼓: 旧时的敬礼,其姿势为屈左膝,垂右手,上体稍向前俯。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文中指词曲的调子的名称。象声词,形容弹琴的声音。 两端都可敲击的长圆形鼓,样子近于腰鼓,在声乐中多用来点拍。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遽发:
观止:
鸦雀无声:
熨斗:
峭壁千仞:
余音绕梁:急促发声。遽,急,仓促。 对事物赞美之词,意思是观赏到此为止,其余都不足观了。 形状像斗,用来烫平衣物的金属器具。旧式熨斗中间烧木炭。 形容陡峭的山崖极高。峭壁,陡直的山崖;千,约数,表示很多;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形容非常安静。 歌声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环境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部分(3~8):听书时。
第一层(3):写表演开场,琴师首先表演。
第二层(4、5):写黑妞的表演令人叹为
观止,并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层(6~8):较为详细地描写白妞说书表演的过程。
第三部分(9):听书后。写白妞演唱完后听众的反应,更衬托出白妞技艺的高超。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琴师白妞黑妞主人公3.既然白妞是主人公,写其他人有什么作用?衬托作用。写琴师、黑妞的技艺巧妙,是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也是为衬托白妞更为高超的说书技艺。写观众的反应、称赞等也是如此。内容探究1.文章开篇是如何描写明湖居的盛况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
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①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②来的有当官的“抚院”“学院”,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③侧写戏院热闹嘈杂的场面,与白妞出场
时的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比。2.文章开篇描写明湖居的盛况有什么作用?3.琴师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琴弹得如何?①琴师样貌“甚为丑陋”,但周身气质还算沉静,不喜言语、只重技艺。
②作者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琴师开始弹琴时琴声也不动人,人们并不怎么留神去听;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琴师弹奏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文他给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了伏笔。4.文章描写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课文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①写黑妞外貌,侧重写她朴素、淡雅的装束,说明她朴实、纯洁的特点,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
②作者首先隐瞒了黑妞的身份,先写她的表演时,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而后才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黑妞的说书已如此令人震撼,但她的技艺还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形成对比,先声夺人,有力地衬托出了白妞更为高超的技艺,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人不禁对白妞的出场更为期待。5.作者是如何描写白妞的出场的?白妞是在园子里热闹哄哄的时候出场的,作者首先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突出表现了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特征;
而后抓住了白妞的眼睛来写她的神情,她的眼睛明亮、灵活、有神,再稍一起势,便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威慑力。只一眼,整个热闹的园
子便鸦雀无声了。重头戏来临,表现出了观众
对白妞的重视和喜爱。6.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用课文中的词语简单概括。起始:初不甚大
→发展:越唱越高
→跌宕:陡然一落
→高潮:忽又扬起
→结束:人弦俱寂。7.文章倒数第二 、三自然段是如何表现白妞的技艺的?比喻,通感。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像熨斗烫过”“像吃了人参果”“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等,将现场的听觉和比喻中的触觉、味觉、视觉等五感相连相通,把白妞说书的或高
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
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
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8.最后一段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写少年人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出白妞歌唱得十分精妙。品味赏析1.找出前两段中表现时间的词,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九点钟”“十点钟”“十一点钟”“十二点钟”。
几个时间间隔并不算长,这样频繁的计时,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2.“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两句话是如何表现琴师弹琴技艺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然琴师只有一人,前文中也写明了戏台上简单至极的摆设,而他的轮指弹琴却能让观众听得好像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弹,
可见琴师这手轮指的技艺精巧。
同时台下观众之多,叫好声音也应是很大的,却也“压不下”弦声,更显得这琴声深入了人心。3.作者是如何描写黑妞的演唱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新莺出谷,如燕归巢”,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①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如燕归巢。运用长短句,在节奏上表现出了黑妞演唱时的韵律感,同时以观众的感受——老残甚至以为是白妞出场,感叹于演唱腔调的多变,“以为观止”来表现
出黑妞的演唱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更体现出黑
妞说书技艺的非同一般。 ②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换腔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4.“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其作用是写出了白妞眼睛清澈纯净、晶莹明亮、圆润灵动的特点,表现了白妞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5.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场景时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仿照例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赏析。例: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上的感受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把无形无味的声音写得有形有味,把美妙动听的境况写得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1)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那节节高起,转折回环的艺术境界。(2)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转折回环、急促多变、 一气呵成。(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曲调的纷繁奇妙、多姿多彩,变化无穷。(4)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6.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两次写到观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众听得入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来写观众对白妞演唱的喝彩和赞扬,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和精妙。7.梦湘先生用了两句俗语来评价白妞的说书,说说你的体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就是人们用来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的常用语,相比之下,“三月不知肉味”用以形容美好的音乐对人深刻的影响仿佛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程度上都显得要更深、赞美更高一些。
梦湘先生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鉴赏评价①《老残游记》本就是作者借老残这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所感。课文所描绘的,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的文娱生活片段:热爱听书的人,在名角儿的表演场次,争抢着观看,有权有钱地预定好位,普通平民挤着人缝。结合老残去明湖居听书的前情,说说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的用意。②课文中的白妞,可以象征着我国传统艺术史上的每一位老艺术家。他们的高超技艺源自于自身的天赋和勤学苦练,他们在台上,为的就是给观众奉献一场绝妙的表演。也许现在很多人和老残一样,在亲身感受之前也不太理解为何有些艺术家的表演这么受人追捧,尤其是传统戏曲在今天其实并不被大多数人所关注。作者借老残的见闻感受,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分外精彩的说书表演,这样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应当得以重视和传承。写法探究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2.比喻和通感的手法。
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官课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在将由其它感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得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
如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刚劲有力,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这样将声音设喻、利用通感来描摹音乐,使得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能够由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消减了读者没有亲临现场聆听的距离感。拓展延伸本文和《琵琶行》都是以描写声音见长的名篇,请简单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琵琶行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节选)同:①音乐发展过程相同。节奏由缓转急而后乍停,高低起伏、腔调宛转。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琴声(说书声)的形象,又以听众的反应作为衬托。
③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异:《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琵琶女的琴声曲调哀婉曲折等不同,皆因弹奏者(及作者)心境不同,是以乐声来倾诉、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而《明湖居听书》写音乐并无弦外之音,是很纯粹地在描写白妞等说书人的演唱技艺。总 结本文写演出之前,写了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这些都表现了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结构图示明湖居听书台上听书时
听书后:闹声稍定,众人交口称是台下听书前
空寂无人拥挤热闹琴师、黑妞衬托叫好不绝白妞艺惊四座叹为观止侧写烘托
先声夺人侧正结合
映衬对比谢谢观看6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课文脉络,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背诵倒数第二、三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通感的写法和作用。
3.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学习烘托、映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悟它们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聆听、欣赏、感悟,能够迁移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以具体生动的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声音的写法,锻炼通感的感知能力,体会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激发对艺术欣赏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以具体生动的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声音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烘托、映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悟它们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喜欢听歌吗?你听过哪些名家的演唱呢?能不能用语言把你喜欢的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一下呢?
其实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按照一般的语言表述是很难把它描绘得生动形象的。刘鹗笔下的《明湖居听书》却将声音表现得活灵活现,走进课文,一起来品读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末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学、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标。
2.背景资料
“明湖居听书”故事的前情:
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老残心中诧异道:“白妞何许人也?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他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然使得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一不神魂颠倒。茶房道:“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便去明湖居听书。
可以说,在课文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是“耳闻”;课文中的剧情,便是“目睹”了。
3.知识链接
(1)《老残游记》简介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共20回。小说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的言论见闻,揭露并抨击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人民饱受剥削的社会现实。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很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余三部为: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
(2)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效果。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刘鹗(è) 三弦子(xián)
偌大(ruò) 作揖(yī)
嘁嘁喳喳(qī chā) 疙瘩(ɡē dɑ)
抑扬顿挫(cuò) 恍若(huǎnɡ)
铮铮鏦鏦(zhēnɡ cōnɡ) 抓髻(ji)
羯鼓(jié) 遽发(jù)
屏气凝神(bǐnɡ) 皓齿(hào)
熨斗(yùn) 峭壁千仞(rèn)
周匝数遍(zā)
(2)多音字
(3)词语释义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偌,指示代词,这么,那么(多见于早期白话)。
嘁嘁喳喳: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疙瘩: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铮铮:象声词,形容弹琴的声音。
羯鼓:两端都可敲击的长圆形鼓,样子近于腰鼓,在声乐中多用来点拍。
观止:对事物赞美之词,意思是观赏到此为止,其余都不足观了。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峭壁千仞:形容陡峭的山崖极高。
余音绕梁:歌声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环境及观众的情况。第二部分(3~8):听书时。(第一层:3)写表演开场,琴师首先表演;(第二层:4、5)写黑妞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并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三层:6~8)较为详细地描写白妞说书表演的过程。第三部分(9):听书后。写白妞演唱完后听众的反应,更衬托出白妞技艺的高超。
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
答案示例:①琴师、黑妞、白妞。②主人公是白妞,因为文中着重描写了白妞演唱说书的场景。其余人物的描写也是为铺垫白妞服务。
3.既然白妞是主人公,写其他人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衬托作用。写琴师、黑妞的技艺巧妙,是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也是为衬托白妞更为高超的说书技艺。写观众的反应、称赞等也是如此。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章开篇是如何描写明湖居的盛况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在“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其作用是:①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②来的有当官的“抚院”“学院”,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④侧写戏院热闹嘈杂的场面,与白妞出场时的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比。
2.琴师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琴弹得如何?
答案示例:①琴师样貌“甚为丑陋”,但周身气质还算沉静,不喜言语、只重技艺。②作者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琴师开始弹琴时琴声也不动人,人们并不怎么留神去听;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琴师弹奏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文他给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了伏笔。
3.文章描写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课文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答案示例:①写黑妞外貌,侧重写她朴素、淡雅的装束,说明她朴实、纯洁的特点,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②作者首先隐瞒了黑妞的身份,先写她的表演时,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而后才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黑妞的说书已如此令人震撼,但她的技艺还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形成对比,先声夺人,有力地衬托出了白妞更为高超的技艺,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人不禁对白妞的出场更为期待。
四、课堂小结
看完琴师和黑妞的表演,明湖居里的热闹气氛也越来越接近高潮。比他们技艺更为高超、真正吸引众人来听书的白妞的说书又将是怎样的动人心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明湖居听书》选自小说《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笔名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小说家。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及作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老残游记 刘鹗 铁云 老残 “洪都百炼生” 清末 刘鹗《老残游记》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琴师和黑妞的演唱,都觉得他们表演得十分精彩。但主要人物还没出场,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答案示例:白妞是在园子里热闹哄哄的时候出场的,作者首先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突出表现了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特征;而后抓住了白妞的眼睛来写她的神情,她的眼睛明亮、灵活、有神,再稍一起势,便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威慑力。只一眼,整个热闹的园子便鸦雀无声了。重头戏来临,表现出了观众对白妞的重视和喜爱。
2.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用课文中的词语简单概括。
答案示例:起始:初不甚大→发展:越唱越高→跌宕:陡然一落→高潮:忽又扬起→结束:人弦俱寂。
3.文章倒数第二、三自然段是如何表现白妞的技艺的?(从哪些角度?采用了哪些手法?)
答案示例:比喻,通感。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像熨斗烫过”“像吃了人参果”“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等,将现场的听觉和比喻中的触觉、味觉、视觉等五感相连相通,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4.最后一段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写少年人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出白妞歌唱得十分精妙。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找出前两段中表现时间的词,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九点钟”“十点钟”“十一点钟”“十二点钟”。几个时间间隔并不算长,这样频繁的计时,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两句话是如何表现琴师弹琴技艺的?
答案示例: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然琴师只有一人,前文中也写明了戏台上简单至极的摆设,而他的轮指弹琴却能让观众听得好像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弹,可见琴师这手轮指的技艺精巧。同时台下观众之多,叫好声音也应是很大的,却也“压不下”弦声,更显得这琴声高亢有力。
3.作者是如何描写黑妞的演唱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答案示例:①“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如燕归巢。”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如新莺出谷,如燕归巢”,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②“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换腔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运用长短句,在节奏上表现出了黑妞演唱时的韵律感,同时以观众的感受——老残甚至以为是白妞出场,感叹于演唱腔调的多变,“以为观止”来表现出黑妞的演唱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更体现出黑妞说书技艺的非同一般。
4.“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比喻。其作用是写出了白妞眼睛清澈纯净、晶莹明亮、圆润灵动的特点,表现了白妞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
5.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场景时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仿照例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例:“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上的感受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把无形无味的声音写得有形有味,把美妙动听的境况写得具体生动,活灵活现。
答案示例:(1)“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2)“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节节高起,转折回环的艺术境界。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转折回环、急促多变、一气呵成。
(4)“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曲调的纷繁奇妙、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6.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两次写到观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众听得入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来写观众对白妞演唱的喝彩和赞扬,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和精妙。
7.梦湘先生用了两句俗语来评价白妞的说书,说说你的体会。
答案示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就是人们用来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的常用语,相比之下,“三月不知肉味”用以形容美好的音乐对人深刻的影响仿佛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程度上都显得要更深、赞美更高一些。梦湘先生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结合老残去明湖居听书的前情,说说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的用意。
答案示例:①《老残游记》本就是作者借老残这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所感。课文所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的一个文娱生活片段:热爱听书的人,在名角儿的表演场次,争抢着观看,有权有钱的预定好位,普通平民挤着人缝。②课文中的白妞,象征着我国传统艺术史上的每一位老艺术家。他们的高超技艺源自于自身的天赋和勤学苦练,他们在台上,为的就是给观众奉献一场绝妙的表演。也许现在很多人和老残一样,在亲身感受之前也不太理解为何有些艺术家的表演这么受人追捧,尤其是传统戏曲在今天其实并不被大多数人所关注。作者借老残的见闻感受,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分外精彩的说书表演,这样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应当得以重视和传承。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答案示例: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2.比喻和通感的手法。
答案示例:课文在描写白妞说书声腔的变化上颇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转换为用其它感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将由其他感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从而得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
如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刚劲有力,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这样将声音设喻、利用通感来描摹音乐,使得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能够由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消减了读者没有亲临现场聆听的距离感。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本文和《琵琶行》都是以描写声音见长的名篇,请简单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示例:同:①音乐发展过程相同。节奏由缓转急而后乍停,高低起伏、腔调宛转。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琴声(说书声)的形象,又以听众的反应作为衬托。③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异:《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琵琶女的琴声曲调哀婉曲折等不同,皆因弹奏者(及作者)心境不同,是以乐声来倾诉、表达人内心的情感;而《明湖居听书》写音乐并无弦外之音,是很纯粹地在描写白妞等说书人的演唱技艺。
四、课堂小结
本文在演出之前,写场内热闹的场面,演出开始,先写琴师和黑妞,以及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这些都表现了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明湖居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