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君子国 课件(5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君子国 课件(51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4 21:20:26

文档简介

5 君子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子国”的含义,区分关键词句的意义,掌握古今白话词义的异同。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课文以虚构的情节隐喻现实的写法。
3.结合写作背景,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君子”和“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探究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以虚构隐喻现实的写法中所表现出的对“君子”社会的赞美和向往,学习君子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品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君子国”的含义,掌握关键词句的意义,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探究课文以虚构的情节隐喻现实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小说中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探究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安排的意义,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3.分析归纳文章主旨,理解“君子”以及“争与不争”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汝珍笔下的“礼乐之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清代小说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不屑八股文,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李汝珍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
2.背景资料
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经过康乾盛世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公开化的时代。
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二十余年,其间除在1801年去河南邵家坝做过短任的治水县丞外,其余时间均留在板浦写作《镜花缘》。当时板浦渔盐之利十分繁荣,开放的商埠口岸,每天的盐船往来带来了大量经济、文化的信息,也带来了海内外各地的逸闻趣事,极大地开拓了李汝珍的视野,成为他创作《镜花缘》的重要素材和参考资料。然而,自嘉庆中叶,板浦盐务每况愈下,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盐商与盐政官员互相勾结,营私舞弊。李汝珍对乾嘉时期特别是板浦盐商的奢侈生活和各种社会弊端十分不满,“于社会制度有所不平,以寓理想”(鲁迅语),于是借助手中的如椽巨笔,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提出了他认为是合理的改革主张(如本文中君子国的好让不争)。
3.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①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起源于先秦,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发展,成熟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了创作高峰。它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如先秦的神话、寓言、史传,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如《柳毅传》),宋话本以及明清的章回体小说等。四大名著是其代表作品。
②才学小说。它是产生于清代的一种小说形式,是鲁迅对清代长篇小说中“以小说见才学”一类作品的称谓,这类小说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而以展示才藻、炫耀学问为目的。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意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内容上没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有的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有的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如《野叟曝言》。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小说类型,它的“才学”内容包括经史百家、诸技杂艺、诗话文评、博识名物等多个方面。这类小说暗含各种文体和各样知识,遣词行文并不以塑造人物性格为重,而是为文而设,主观上是为了达成炫才耀学的目的。
(2)《镜花缘》简介
《镜花缘》是一部带有浓厚神话和浪漫幻想色彩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它以《山海经》为引子,结合了乾嘉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和海属地区的经济、人文地理、地方风物等,是当时社会大背景和地方小环境相融合的产物,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堪称乾嘉时期海属地区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正是借《镜花缘》这部书,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向世人展现清乾嘉时期海属地区特别是海州板浦地区的社会状况与世道人心。
(3)“君子国”简介
“君子国”原出《山海经》,这个国度里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饲养猛兽,但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
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瞻仰(zhān) 辏集(còu) 隶卒(lì
zú)
恁(nèn)
吝教(lìn)
士庶(shù)
忠恕之道(shù)
酌量(zhuó)
谬领(miù)
戥(děnɡ)
秤(chènɡ)
锱铢(zī
zhū)
停泊(bó)
遵教(jiào)
湖泊(pō)
(2)词语释义
素闻:一向听说。素,一向,向来。
辏集:聚集。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畔,田界。
恭而有礼:恭敬又有礼节。恭,恭敬;礼,礼节。
隶卒:衙门里的差役。
恁般:那样的。恁,这么,那么。
虚头:弄虚作假;骗局。
吝教:不舍得教别人。吝,吝啬;教,赐教。
酌量:斟酌;估量。
业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谬领:错误地接受。谬,错误,差错。
平水:指银子的标准成色。也称“平色”。
锱铢较量:计较这些小钱(事),指在很小的事情上非要辩个明白。锱铢,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较量,比较。
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文中指偏于一方,不平衡。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案示例:唐敖和多九公一同在君子国游玩,从君子国人交易的言行中体会到“好让不争”的意义。
2.作者以什么样的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
答案示例:总—分—总。
3.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初到君子国。唐敖想要见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和多九公一同进城,发现君子国里的人其实并不知晓自己国家“君子”名声的由来。第二部分(3~5):交易见君子。唐敖和多九公在闹市见到了隶卒、小军和农人的三次商品买卖时奇异的讨价还价之景。第三部分(6):明悟君子意。唐敖从前面的交易中体会到了君子国“好让不争”的意义,明白“君子”的由来。
4.“君子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它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示例:礼乐之邦,好让不争、惟善为宝。
5.作者对君子国这个国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作者借唐敖之口,说君子国是“如此美地”,要去“畅游一番”,可见他十分欣赏(向往)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四、课堂小结
和谐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堪称“礼乐之邦”的君子国无疑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期望。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度描绘出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进行讨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君子国》选自我国古代长篇________(体裁)小说《________》,本文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小说家。课文讲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在君子国游玩的经历,表现了君子国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示例:章回体 镜花缘 李汝珍 清代 唐敖 多九公 好让不争 惟善为宝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字词、文章结构、主要内容等方面初步了解了《君子国》一文。这节课,我们将从句子含义、文章主旨、写作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学习本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要写唐敖向老翁等询问的事情?
答案示例:唐敖本就因为听闻君子国的名声才对这个国家有极大的兴趣,在遇到语言可通的老翁时,向本国人询问有关本国的事本就是很正常的反应。而包括老翁在内的几个国人并不知道自己国家为什么会被冠以“好让不争”和“君子”的美名,可见君子国的国民内心其实并未将自己恭敬、礼让的行为看作是什么值得称道和炫耀的事情,由此可推测君子国的人之所以“君子”,是因为他们自身内心的纯正,而非后天的刻意为之。
2.唐敖等人来到闹市看到了三个交易场景,它们各自的交易过程是怎样的?(可请同学简单演绎一下)
答案示例:①第一次交易:一个隶卒想要给自己想买的货物加价,而卖货人自认“货贱”,不同意以高价卖出。二人争执不下,隶卒赌气付了全款,只拿一半货物要走,被卖货人拦截,最后由两个路过的老翁从公评定,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交易才算完成。②第二次交易:一个小军要买物,卖货人让小军自己酌量给价,却又觉得小军给的价格过高、自己的货物只值一半钱,不愿将货物卖给坚持要给高价的小军。小军没有办法,只好付了一半钱,却只拿了些次等货物要走,又被卖货人拦住。原来卖货人想让小军拿走品质更好的货物,才值得上小军之前给的钱。小军不愿争执,只想拿着次等货物离开,又被过路人说自己欺骗了卖货人、有失公平,小军争不过众人,只好拿了一半上等货物、一半下等货物,交易才算完成。③第三次交易:一个农民买好货物,付了银钱要走,被卖货人以所给银两成色太好、不愿占便宜为由留住。农民不想计较中、上等银两差别这样的小事,只说下次再来买货时扣除就好。卖货人却又因为之前也曾在遇到类似情况后再没有见过买货人,多余的银钱没办法归还而自觉欠了债,不想再欠农民一笔。两人推让许久,农民只好多拿了两件货物抵过,交易才算完成。
3.小说在描写这样的交易场景时,为什么选择了隶卒、小军、农人这三个人物作为买货人?
答案示例: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社会地位按“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作为商人,又是庶民,在面对比自己更高阶层的人、尤其是与对方谈交易时,不免是要被欺压的。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在君子国出现,就像第2自然段中多九公所说,这里的人,不论富贵贫贱,都“谦恭有礼”。手中比普通平民多握了一点权力的士兵们在买卖时没有以权谋私、赊账压价,而是与卖货商人公平交易,不愿卖货人吃亏。其中谦和有礼、公平交易的现象可见君子国平等友好的社会风气。
4.在第三个交易场景中,为什么交易完成、农人离开后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写了卖货人将“多余平色”给了乞丐的故事情节?
答案示例:农人离开后,卖货人仍觉得农人所拿的货物值不上所给的银两,自觉还是欠了“债”,于是将多余的平色付给了乞丐。可见卖货人先前所说自己不愿多拿银钱的话并不是虚伪推脱,而是真的不想占别人便宜,体现出了君子国人心性的纯真和朴实。同时乞丐的形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莫贪小便宜。
5.唐敖本是听闻君子国“好让不争”才上岸观瞻,而所见到的三次交易里,卖货人都如此“斤斤计较”,与买货人产生争执,你怎么理解作者这么写的用意?
答案示例:①这是一种反衬和隐喻的手法。作者正是用交易过程的“争”来反衬君子国人的“不争”。②交易过程中卖货人与买货者之间的争执,是出于他们各自内心不愿占便宜、愿意给对方让利,这就体现了“好让”二字;而“好让不争”中的“不争”其实指的是不争名利、不为私利而争吵不休,卖货人与买货者争的是对方的利、争的是不让对方吃亏,这其实是不为自己争私利的“不争”的表现。③矛盾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很能吸引目光的一种方式。相比于描写君子国人如何不争、如何一片祥和,倒不如以矛盾为重点,使读者眼光聚焦于此,用表面的“争执”吸引读者目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不争”,作者这样的写法是很出彩的。交易中产生争执本不奇怪,但君子国闹市里的这种别样的争执还是首见,一来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二来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第二自然段中唐敖说“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写多九公以一路上的观察对君子国“不争”与“君子”表现作简单说明,又为下文写闹市交易场景作了铺垫。
2.读一读君子国人的对话,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君子之风”?
答案示例:①买卖双方之间交谈用语基本是谦词敬语,谦和有礼。如称对方“老兄”,叫自己“小弟”,又如“遵教”“敝货”“请教”“谬领”等。②讨价还价皆言道理,言辞诚恳。如隶卒以“忠恕之道”反驳卖货人高货讨贱价,又如面对不想计较的农人,卖货人以先前遭遇、不愿“欠债”讨得农人妥协。交谈之中无一般闹市中市井之人的大剌剌叫嚷,反而如读书人那样彬彬有礼。③言辞得当,不失分寸。除了用语的谦和有礼,在劝对方时,君子国人也会顾及到个人感受。如卖货人在想要农人将银两多余平色扣去时,先称对方“有余之家”,才说自己受之有愧,给了农人面子。④儒家思想中常教人何为圣人、何为君子,君子国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为求“公允”,所说的话其实暗含不少儒家的道理,“君子好让不争”,被他们贯彻始终。
3.你怎么理解第三自然段中隶卒所言“失了忠恕之道”?
答案示例:①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就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忠”,尽力为人谋;所谓“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心比心。②文中隶卒说卖货人“以高货讨贱价”,本就不公平,却反过来说自己“克己”(即克制约束、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认为卖货人不能推己及人,失了“忠恕之道”。
4.画出在交易过程中唐敖所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作者要将唐敖二人的反应穿插在交易场景的记叙之中?
答案示例:①课文的起因是唐敖听闻君子国的传说,要多九公一同上岸游览,唐敖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是文章行文的线索,因此将唐敖二人对闹市所见交易之景的反应穿插其中是很合理的。②唐敖作为一个外来的旁观者,他的反应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君子国与外界不同之处。譬如买卖交易之中,我们所常见的,是唐敖口中“买者言‘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卖者言‘付价刻减’,虚抬高价”之景,而非君子国里角色对调的交易情景。唐敖几句简单的话,既表现了看到与认知不同的君子国人言行时的新奇有趣,又从概括的角度略略总结了一下这交易之景的异乎寻常之处,同时也是借唐敖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特殊的地方去。③唐敖话里有话,“此等言谈,倒也罕闻”“那‘好让不争’四字,竟有几分意思了”“那知此处却句句相反,另是一种风气”等语句,是借唐敖之口,说明君子国的独特,称赞君子国这异于寻常的风气。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作者着重描写了君子国里的三个交易场景,反映了他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示例:①君子国里的三个交易场景,表面上是买卖双方争执不下,实际上正是君子国人谦让的表现。如果说“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还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像君子国里的这样做生意的情景可以说是人世所无,甚至有些不合实际。但作者偏偏如此安排,就是想通过这种极度夸张的情节将君子国“好让不争”“恭而有礼”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②在利益争端最多的地方(商品贸易),出现如君子国人那样的谦让有礼、互为对方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言行,可以说是极大的反衬。这样有违常理、不切实际的交易场景,暗含的是作者内心对于公允和平、人人平等、互惠互利的理想社会的期望。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善用夸张,虚构想象。
答案示例:整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物是虚构的,交易过程是虚构的,君子国这个国家也是虚构的。作者借助《山海经》等古籍中的记载,驰骋奇思异想、幻设情景,虚构出了君子国这样一个不存于世的国度。同时,无论是君子国给人“礼乐之邦”的感受,还是君子国人尊礼重教、与天朝相同的衣冠言谈,都可见这虚构背后的现实基础。在君子国这片和平安宁的乐土上,人心向善、好让不争,互敬互谅、讲信修礼,作者通过幻设的虚构情节,将交易过程夸张化,表达了自己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看法,讽刺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不公与欺压,表达了自己对如君子国一样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2.记叙完整,详略得当。
答案示例: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以唐敖和多九公来到君子国游览、探寻“好让不争”传闻为始,以唐敖赞叹君子国果然是“好让不争”的美地结束。其间借多九公之口对君子国“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以及人人平等、举止恭而有礼的社会情况简要概括,重点描写闹市三次“争执”的交易光景,有详有略。同时在三次交易场景的叙写中,由交易之前隶卒与卖货人的讨价还价,到交易中小军与卖货人的货价相抵,再到银钱付清后农人与卖货人的价值追加,层层递进,君子国人的谦让有礼贯穿了整个交易过程,使得三次交易不会显得重复累赘,反而更加突出了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买卖讲价的风气古已有之。在本文描述的君子国里,人们买卖东西的时候也讲价,不过和通常情况不同,这里是买主嫌卖主要价太低,而卖主又觉得买主付钱太多,如此推来让去,最后只能各作让步,买卖方能成功。看一看以下对此种境况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君子国民情,甚受作者叹羡,然因让而争,矫伪已甚,生息此土,则亦劳矣,不如作诙谐观,反有启颜之效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君子国交易并非言无二价,也还是要讲价的,也并非不争,也还有要费口舌唾液的。什么样的国家,才能买东西不讲价呢?我想与其讲价而为对方争利,不如讲价而为自己争利,比较的合于人类本能。”——梁实秋(《讲价》)
答案示例:①这样的交易情景本就是作者根据想象,夸张渲染而成,与实际当然是不相符合的,但君子国人交易时的争执,是为了让对方得利、而非只求私利,这是“好让不争”的风气所致。②鲁迅说他们因让而争是很“矫伪”、很虚假的行为,其实是不太对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君子国“好让不争”“恭而有礼”的风气是由国人发自内心的善良促成的,卖货人是真心地觉得自己卖高价是占便宜,买货人也是真心的觉得商品好想要加价,就如国人并不知晓为何自己国家被称为“君子国”一样,他们也不是为了“君子”的名声而故意争执、假意推让。③而梁实秋“为自己争利反而更合乎人类本能”之言,且不说人性本善(恶),即使自私自利果真是人的本能,我们也不应当就这样放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评判、法律的约束,都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和平、宽容地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君子国人“讲价”是为他人的利而“争”,也许他们损失了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但却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形成君子国“惟善为宝”的社会风气,才会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四、课堂小结
李汝珍用奇幻的想象,虚构出了一个“好让不争”的理想国度——君子国,借此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活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讽刺,也表达了他对君子国这样和平、美好的社会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其实君子国里所隐喻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里也依然存在,我们不应当逃避现实,也不应当胆怯放纵,时刻警醒自己,从自己开始一点一点去改变风气,类似君子国这样的理想社会未必不能实现。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君子国(共51张PPT)
君子国
李汝珍
1.理解“君子国”的含义,掌握关键词句的意义,掌握古今白话词义的异同。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课文以虚构的情节隐喻现实的写法。
3.结合写作背景,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君子”和“争”的含义。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李汝珍(约1763年-约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清代小说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青少年时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不屑八股文,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李汝珍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
背景资料
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经过康乾盛世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和公开化的时代。
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快速滋长,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和工厂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严重冲击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封建自然经济。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土地兼并更加恶性
发展,大批破产农民沦为无业流民,在死亡线
上拼命挣扎。同时清王朝更加腐朽不堪,对劳
动人民实行专制统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全
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二十余年,其间除在1801年去河南邵家坝做过短任的治水县丞外,其余时间均留在板浦写作《镜花缘》。当时板浦渔盐之利十分繁荣,开放的商埠口岸,每天的盐船往来带来了大量经济、文化的信息,也带来了海内外各地的逸闻趣事,极大地开拓了李汝珍的视野,成为他创作《镜花缘》的重要素材和参考资料。
然而,自嘉庆中叶,板浦盐务每况愈下,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盐商与盐政官员互相勾结,营私舞弊。李汝珍对乾嘉时期特别是板浦盐商的奢侈生活和各种社会弊端十分不满,“于社会制度有所不平,以寓理想”(鲁迅语),于是借助手中的如椽巨笔,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提出了他认为是合理的改革主张(如本文中君子国的好让不争)。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起源于先秦,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发展,成熟于唐代,明清时期达到了创作高峰。它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如先秦的神话、寓言、史传,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如《柳毅传》),宋话本以及明清的章回体小说等。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其代表作品。
才学小说
它是产生于清代的一种小说形式,是鲁迅对清代长篇小说中“以小说见才学”一类作品的称谓,这类小说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而以揭露才藻、炫耀学问为目的。
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意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内容上没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有的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有的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如《野叟曝言》。作为
一种相对独立的小说类型,它的“才学”内容
包括经史百家、诸技杂艺、诗话文评、博识名
物等多个方面。这类小说暗含各种文体和各样
知识,遣词行文并不以塑造人物性格为重,而
是为文而设,主观上是为了达成炫才耀学的目的。
(2)《镜花缘》简介
《镜花缘》是一部带有浓厚神话和浪漫幻想色彩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它以《山海经》为引子,结合了乾嘉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和海属地区的经济、人文地理、地方风物等,是当时社会大背景和地方小环境相融合的产物,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堪称乾嘉时期海属地区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正是借《镜花缘》这部书,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向世人去“正”、去“厚”、去“端”清乾嘉时期海属地区特别是海州板地区的社会状况与世道人心。
唐敖——《镜花缘》中的主人公,他在武则天时中了探花,因为和曾起兵反武的徐敬业有牵连,被降为秀才。他随林之洋等人的船游遍各国,寻得十二名花(即寻访十二才女),从此“渐入佳境”,最终在小蓬莱“撒手弃凡尘”(仙去)。
《镜花缘》成书的年代,可说是中国最闭关锁国的日子。书中的唐敖于作者笔下,却是一位有勇气出洋周游,走遍海外诸多奇奇怪怪的国家,敢于把眼光往外看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位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积极寻求自我,寄托着作者理想的先进人物。
多九公——小说《镜花缘》的主要角色之一,八十多岁。博学多识,虽名为舵手,实为老书生,知道很多海外奇事,亦有一些名士风范。多九公常与唐敖谈论学问。曾在黑齿国与黑女讲学问,夸口说知道《周易》一百多注家,被追问,却回答不出,汗流浃背。唐敖失踪后,退归家中养老。
林之洋——小说《镜花缘》的主要角色之一。为主人公唐敖妻子的哥哥,是位英俊倜傥的白面书生。与唐敖、多九公一道出海。林之洋生性恢谐,常有令人捧腹之语,其实也是作者借他之口对当时清谈风气的讽刺。
(3)“君子国”简介
“君子国”原出《山海经》,这个国度里的人个个衣冠楚楚,人人佩带宝剑,他们饲养猛兽,但性格谦和,为人忍让、不好争斗。
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一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来
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
诈、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
(1)订正字音
检查预习
瞻仰(

辏集(

隶卒(

恁(

吝教(

士庶(

忠恕之道(

酌量(

谬领(

戥(

秤(

锱铢较量(

zhān
còu

zhū
chènɡ
děnɡ
miù
zhuó
shù
shù
lìn
nèn


(2)多音字

(bó)漂泊不定
(pō)湖泊

(hào)洁身自好
(hǎo)不识好歹

(jiào)遵教
(jiāo)教书育人
素闻:
瞻仰:
数里:
辏集:
作买作卖: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一向听说。素,一向,向来。
怀着敬意看。
几里,指走了一段路程。里,长度单位,一里约为500米。
聚集。
做买卖,文中指人们买、卖商品的行为。
(3)词语解释
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畔,田界。
恭而有礼:
隶卒:
恁般:
作好作歹:
遵教:
仰体:
厚颜:
虚头:
吝教:
恭敬又有礼节。恭,恭敬;礼,礼节。
衙门里的差役。
那样的。恁,这么,那么。
遵守教导,文中指按对方说的那样去做。
体察上情。
脸皮厚,不知羞耻。
弄虚作假;骗局。
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不舍得教别人。吝,吝啬;教,赐教。
酌量:
业已:
谬领:
平水:
锱铢较量:
偏枯:
斟酌;估量。
已经(多用于公文)。
错误地接受。谬,错误,差错。
计较这些小钱(事),指在很小的事情上非要辩个明白。锱铢,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较量,比较。
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文中指偏于一方,不平衡。
指银子的标准成色。也称“平色”。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唐敖和多九公一同在君子国游玩,从君子国人交易的言行中体会到“好让不争”的意义。
2.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2):初识君子国。唐敖想要见识“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和多九公一同进城,发现君子国里的人其实并不知晓自己国家“君子”名声的由来。
第二部分(3~5):交易见君子。唐敖和多九公在闹市见到了隶卒、小军和农人的三次商品买卖时
奇异的讨价还价之景。
第三部分(6):明悟君子意。唐敖从前面
的交易中体会到了君子国“好让不争”的意义,
明白“君子”的由来。
3.“君子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它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对君子国这个国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君子国:礼乐之邦,好让不争、惟善为宝。
②作者借唐敖之口,说君子国是“如此美地”,要去“畅游一番”,可见他十分欣赏(向往)这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内容探究
1.在第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要写唐敖向老翁等询问的事情?
唐敖本就因为听闻君子国的名声才对这个国家有极大的兴趣,在遇到语言可通的老翁时,向本国人询问有关本国的事本就是很正常的反应。
而包括老翁在内的几个国人并不知道自己
国家为什么会被冠以“好让不争”和“君子”
的美名,可见君子国的国民内心里其实并未将
自己恭敬、礼让的行为看作是什么值得称道和
炫耀的事情,由此可推测君子国的人之所以“君
子”,是因为他们自身内心的纯正,而非后天的刻意为之。
2.唐敖等人来到闹市看到了三个交易场景,它们各自的交易过程是怎样的?
觉得货物质量很好,想要加价
自认“货贱”,不同意以高价卖出
付了全款,只拿一半货物
不让隶卒离开
依原价拿了80%货物
①第一次交易:
自觉给价已不算高,不想减价
觉得小军给出的价格高于货品,想照价减半
付一半钱,拿了次等货物
想让小军拿上等货物,货价相抵
难违众论,上、下等货物各携一半
②第二次交易:
买好货物,付了钱要走
留住农人,想让他将所付银两多余的平色扣去
不愿计较,只说下次再来
不愿再欠债,态度固执
多拿了两样货物作抵,离开
③第三次交易:
仍觉占了便宜,将多余平色给了路过乞丐
3.小说所叙述的这三次交易过程有什么共同之处?
①交易情况与外界相反,卖家自认货品不好,愿以低价(平价)卖出;买家成为了交易过程中愿给高价、不斤斤计较的角色。
②交易都是由买家多给钱引发争执开始,又由买家妥协、达成一种其实在卖货人的角度更为公平的结
果而结束。
③买货者与卖货人之间的争执对话与我们平
日所见的对话其实是相对调的角色,他们都不愿
对方吃亏、不愿自己占了便宜。
4.小说在描写这样的交易场景时,为什么选择了隶卒、小军、农人这三个人物作为买货人?
在我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的社会地位由高到低如此排列,作为商人、又是庶民,在面对比自己更高阶层的人、尤其是与对方谈交易时,不免是要被欺压的。但这样的情况没有在君子国出现,就像第2自然段中多九公所说,这里的人,不论富贵贫贱,都“谦恭有礼”。
手中比普通平民多握了一点权力的士兵们
在买卖时没有以权谋私、赊账压价,而是与卖
货商人公平交易,不愿卖货人吃亏,可见其中
道理。无论士庶农民,都谦和有礼、公平交易,
可见君子国平等友好的社会风气。
5.在第三个交易场景中,为什么交易完成、农人离开后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写了卖货人将“多余平色”给了乞丐?
农人离开后,卖货人仍觉得农人所拿的货物值不上所给的银两,自觉自己还是欠了“债”,于是将多余的平色付给了乞丐。可见卖货人先前所说自己不愿多拿银钱的话并不是虚伪推脱,而是真的不想占别人便宜,
体现出了君子国人心性的纯真和朴实。同时
乞丐的形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莫贪小便宜。
6.唐敖本是听闻君子国“好让不争”才上岸观瞻,而所见到的三次交易里,卖货人都如此“斤斤计较”,与买货人产生争执,你怎么理解作者这么写的用意?
①这是一种反衬和隐喻的手法。作者正是用交易过程的“争”来衬喻出君子国人的“不争”。
②交易过程中卖货人与买货者之间的争执,是出于他们各自内心不愿占便宜、愿意给对方让利,
这就体现了“好让”二字;而“好让不争”
中的“不争”其实指的是不争名利、不为
私利而争吵不休,卖货人与买货者争的是
对方的利、争的是不让对方吃亏,这其实
是不为自己争私利的“不争”的表现。
③矛盾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很能吸引目光的一种方式。相比于描写君子国人如何不争、如何一片祥和,倒不如以矛盾为重点,使读者眼光聚焦于此,用表面的“争执”吸引读者目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不争”,作者这样的写法是很出彩的。
交易中产生争执本不奇怪,但君子国闹市里的这种别样的争执还是首见,一来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二来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
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
品味赏析
1.第二自然段中唐敖说“话虽如此,仍须慢慢观玩,方能得其详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写多九公以一路上的观察对君子国“不争”与“君子”表现作简单说明,又为下文写闹市交易场景作了铺垫。
2.读一读君子国人的对话,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君子之风”?
①买卖双方之间交谈用语基本是谦词敬语,谦和有礼。如称对方“老兄”,叫自己“小弟”,又如“遵教”“敝货”“请教”“谬领”等。
②讨价还价皆言道理,言辞诚恳。如隶卒以“忠恕之道”反驳卖货人高货讨贱价,又如面对不想计
较的农人,卖货人以先前遭遇、不愿“欠债”
讨得农人妥协。交谈之中无一般闹市中市井之
人的大刺刺叫嚷,反而如读书人那样彬彬有礼。
③言辞得当,不失分寸。除了用语的谦和有礼,在劝对方时,君子国人也会顾及到个人感受。如卖货人在想要农人将银两多余平色扣去时,先称对方“有余之家”,才说自己受之有愧,给了农人面子。
④儒家思想中常教人何为圣人、何为君子,君子国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为求“公允”所说的
话其实暗含不少儒家的道理,“君子好让不争”,
被他们贯彻始终。
3.你怎么理解第三自然段中隶卒所言“失了忠恕之道”?
①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就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也是儒家思想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忠”,尽力为人谋;所谓“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因此“忠恕之道”就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将心比心。
②文中隶卒说卖货人“以高货讨贱价”,
本就不公平,却反过来说自己“克己”(即
克制约束、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认为卖货
人不能推己及人,失了“忠恕之道”。
4.画出在交易过程中唐敖所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作者要将唐敖二人的反应穿插在交易场景的记叙之中?
①课文的起因是唐敖听闻君子国的传说,要多九公一同上岸游览,唐敖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应是文章行文的线索,因此将唐敖二人对闹市所见交易之景的反应穿插其中是很合理的。
②唐敖作为一个外来的旁观者,他的反应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君子国与外界不同之处。譬如买卖交易之中,我们所常见的,是唐敖口中“买者言‘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卖者言‘付价刻减’,虚抬高价”之景,而非君子国里角色对调的交易情景。唐敖几句简单的话,既表现了看到与认知不同的君子国人言行时的新奇有趣,又从概括的角度略略
总结了一下这交易之景的异乎寻常之处,同时
也是借唐敖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特殊的地方去。
③唐敖话里有话,“此等言谈,倒也罕闻”“那‘好让不争’四字,竟有几分意思了”“那知此处却句句相反,另是一种风气”等语句,是借唐敖之口,在说明君子国的独特,称赞君子国这异于寻常的风气。
鉴赏评价
①君子国里的三个交易场景,表面上是买卖双方争执不下,实际上正是君子国人谦让的表现。如果说“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还是人之常情之中的话,那么像君子国里的这样做生意的情景可以说是人世所无,
甚至有些不合实际。但作者偏偏如此安排,就
是想通过这种极度夸张的情节将君子国“好让
不争”“恭而有礼”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着重描写了君子国里的三个交易场景,反映了他怎样的社会理想?
②在利益争端最多的地方(商品贸易),出现如君子国人那样的谦让有礼、互为对方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言行,可以说是极大的反衬。这样有违常理、不切实际的交易场景,暗含的是作者内心对于公允和平、人人平等、互惠互利的社会的理想和期望。
写法探究
1.善用夸张,虚构想象。
整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物是虚构的,交易过程是虚构的,君子国这个国家也是虚构的。作者借助《山海经》等古籍中的记载,驰骋奇思异想、幻设情景,虚构出了君子国这样一个不存于世的国度。同时无论是君子国给人“礼乐之邦”的感受,
还是君子国人尊礼重教、与天朝相同的衣冠
言谈,都可见这虚构背后的现实基础。
在君子国这片和平安宁的乐土上,人心向善、好让不争,互敬互谅、讲信修礼,作者通过幻想性的虚构情节,将交易过程夸张化,表达了自己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看法,讽刺了现实社会中的暗黑、不公与欺压,表达了自己对如君子国一样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2.记叙完整,详略得当。
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以唐敖和多九公来到君子国游览、探寻“好让不争”传闻为始,以唐敖赞叹君子国果然是“好让不争”的美地为结束。其间对君子国“耕者让畔,行者让路”以及人人平等、举止恭而有礼的社会情况借多九公之口简要概括,重点描写闹市三次“争执”的交易光景,有详有略。
同时在三次交易场景的叙写中,由交易之前隶卒与卖货人的讨价还价,到交易中小军与卖货人的货价相抵,再到银钱付清后农人与卖货人的价值追加,层层递进,君子国人的谦让有礼贯穿了整个交易过程,使得三次交易不会显得重复累赘,反而从一场完整交易的三个阶段更加突出了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特点。
拓展延伸
买卖讲价的风气古已有之。在本文描述的君子国里,人们买卖东西的时候也讲价,不过和通常情况不同,这里是买主嫌卖主要价太低,而卖主又觉得买主付钱太多,如此推来让去,最后只能各作让步,买卖方能成功。看一看以下对此种境况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君子国民情,甚受作者叹羡,然因让而争,矫伪已甚,生息此土,则亦劳矣,不如作诙谐观,反有启颜之效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君子国交易并非言无二价,也还是要讲价的,也并非不争,也还有要费口舌唾液的。什么样的国家,才能买东西不讲价呢?我想与其讲价而为对方争利,不
如讲价而为自己争利,比较的合于人类本能。”
——梁实秋(《讲价》)
①这样的交易情景本就是作者根据想象、夸张渲染而成,与实际当然是不相符合的,但君子国人交易时的争执,是为了让对方得利、而非只求私利,这是“好让不争”的风气所致。
②鲁迅说他们因让而争是很“矫伪”、很虚假的行为,其实是不太对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君子国“好让不争”“恭而有礼”的风气是由国人发自内心的善良促成的,卖货人是真心地觉得自己卖高价是占便宜,买货人也是真心的觉得商品好想要加价,就如国人并不知晓为何自己国家被称为“君子国”一样,他们也不是为了“君子”的名声而故意争执、假意推让。
③而梁实秋“为自己争利反而更合乎人类本能”之言,且不说人性本善/恶,即使自私自利果真是人的本能,我们也不应当就这样放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评判、法律的约束,都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和平、宽容地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君子国人“讲价”是为他人的利而“争”,也许他们损失了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但却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形成君子国“惟
善为宝”的社会风气,才会有这样一个理想
的“世外桃源”。


李汝珍用奇幻的想象,虚构出了一个“好让不争”的理想国度——君子国,借此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活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讽刺,也表达了他对君子国这样和平、美好的社会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君子国里所隐喻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里也依然存在,我们不应当逃避现实,
也不应当胆怯放纵,时刻警醒自己,从自己
开始一点一点去改变风气,类似君子国这样
的理想社会未必不能实现。
结构图示
君子国
总:到达君子国
分:闹市交易景
总:行乐图,知美地
好让不争
惟善为宝
听闻传说,上岸观瞻
不知缘故,谦让有礼
隶卒:买者加价,卖者不允
小军:卖者贱卖,买者不应
农人:买者多付,卖者求公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