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演讲词二篇 课件(4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演讲词二篇 课件(4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5 16:44:49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演讲词二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2.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3.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作者介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949年发表了统一场论。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自修法律,以反对奴隶制的纲领当选为总统,导致南方诸州脱离联邦。在由此引起的南北战争中,他作为总统,发挥了美国历史上最有效、最鼓舞人心的领导作用,以其坚定的信念、深远的眼光和高明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引导一个处于分裂的国家度过了其历史上流血最多的内战时期,从而挽救了联邦。 《悼念玛丽·居里》: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怀着悲痛的心情,专程赶赴纽约,在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追悼会上,发表了演讲《悼念玛丽·居里》。在这篇演讲中,他只用较少的语言评价居里夫人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而着重高度地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他认为,历史上第一流人物所具备的人格的力量,应该远远超过他的才智以及他的成就。背景资料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北方获胜后,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修建了葛底斯堡公墓。1863年11月19日,在公墓落成典礼上,林肯总统作了这篇演说。据史料记载,这篇演讲共用时两分十五秒,其间五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演说结束,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第二天《斯普森菲尔德共和党人报》立即发表了评论:“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朴实优雅。” 悼 词
概念: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
内容:(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
分类:按表达方式分,可分为记叙式悼词、
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知识链接 特征:
(1)总结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2)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的基调和内容。悼词的内容是积极的。它不能一味地宣泄个人的哀痛之情,充满悲伤的情调,使人愁闷压抑。应该避免一切感伤主义的、悲观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消极内容,面向现在和将来,化悲痛为力量。
(3)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感情务求真挚感人,语言务求质朴动人,切忌浮夸。(1)订正字音
悼念(dào) 崇高(chónɡ)
真挚(zhì) 钦佩(qīn)
热忱(chén) 抑郁(yì)
妥协(tuǒ) 公正不阿(ē)
微薄(bó)   毋宁(wú)
汲取(jī)
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抑郁:心有怨愤,不能诉说而烦闷。
安息: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
微薄:微少单薄。
毋宁:表示两相比较以后选取这一面。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悼词,爱因斯坦主要是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的? 道德品质方面。 2.爱因斯坦为什么要从道德品质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因为他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2、3):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和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4):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1.第1自然段的三句话该如何理解?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内容探究 第一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
第二层意思:她已去世。
第三层意思: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是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 第二句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来支撑。
这三句话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更为出色。 2.文章第2、3自然段中,作者赞扬了居里夫人哪些道德品质? 坚强、有纯洁的意志、严于律己、公正不阿、谦虚、顽强、热忱。
3.评价全文的结尾。
与第1自然段中第二句话前后照应,呼吁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逻辑严密,思想睿智。 1.“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段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品味赏析 不能。“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能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居里夫人所遇到的“极端困难”。“心情抑郁”和“严肃”体现了她的坚强。说人们对她“发生误解”,误解的内容是她不谦和,这是从反面来论述居里夫人“极端谦虚”的美德。 2.理解句子“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情”。 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一个从波兰漂泊到法国,一个从德国漂泊到美国,相似的经历让他们之间更加相知相惜。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十分珍惜两人的相遇、相识。写法探究 1.“总—分—总”的结构
这篇演讲由四个自然段组成,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先总说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出色;然后分别从人格、品德、力量和热忱四个方面来论述;最后再总结,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2.立意新颖
这篇悼词不像一般悼词那样流于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功绩的颂扬,而是透过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深刻揭示了她取得成就的原因——拥有伟大的人格,具有极端顽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论说了居里夫人崇高的道德品质,立意新颖。 鉴赏评价 爱因斯坦这篇简短的悼词为什么却能打动人心? 因为居里夫人的事迹本身就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这篇悼词只用“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一句话概括了居里夫人的最伟大的科学功绩 ,而用大部分篇幅赞颂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构思巧妙,睿智的思想闪闪发光。
这篇只有500字左右的悼词是一篇流露内心真情的演讲稿,它朴实而真挚,因此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拓展延伸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分别表现了课文中提到的居里夫人怎样的道德品质?
【材料一】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材料二】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
【材料三】在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燥热得像一间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桌上;……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
材料一体现了居里夫人的“极端谦虚”,材料二体现了她的“坚强”,材料三体现了她“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学习了本文,在感知居里夫人的美德的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作的智慧,他能够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抒发了能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一段资料显示,“当爱因斯坦念到最后部分时,他哽咽住了,呼吸不禁急促起来。在那一瞬间,他感到两个漂泊的灵魂水乳交融。那既是对居里夫人的歌颂,也是爱因斯坦精神境界的自白”,这是一种多么深刻动人的情感啊!总 结结构图示 总说:提出中心论点,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
比才智更加出色

      




     

悼念玛
丽·居里分说: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和热忱总说: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在葛底斯堡的演说林 肯整体感知 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第1自然段:首先回忆八十七年前先辈们的立国之本─“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这是“起”。
第2自然段:引导听众超越一场战役去思索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意义。这是“承”。
第3自然段: 给予了烈士们很高的评价,这是“转”。最后,要求听众们汲取烈士们更多的献
身精神,完成他们的遗志,不让他们白白牺牲。
照应了开头的立国之本,政治理想与立国之本相
一致,这是“合”。 1.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在整篇演讲词中起什么作用?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内容探究 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并没有直接称颂葛底斯堡战役及勇士们的壮举,而是从立国原则谈起,谈到了南北战争的伟大意义。这么做,与其说是宕开一笔,不如说
赋予了葛底斯堡战役及勇士壮举以更宏大的背景,
更深远的意义;这么做,也就使得牺牲者的伟大
奉献与活着的人的奋斗目标获得了统一。这个开
场白,也是林肯这次演说的理论基础与发展主线,
贯穿全篇。
开头谈的是“一切人生来平等”的立国原则,最后归结到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开头揭示牺牲者的献身意义,最后提出活着的人的奋斗目标,前后所体现出的精神实质是统一的。
2.在具体行文上,这篇演讲层次非常清楚,衔接也非常巧妙。试结合2、3自然段进行分析。 林肯先点明这是伟大的内战和伟大的战场,对烈士们英勇的献身精神予以高度评价。
接着,从“我们”对“烈士”的“奉献”谈起,指出为烈士们修建国家公墓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这是一“扬”。
紧接着却是一“抑”:“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一连用三个“不能够”,会引起听众强烈的反应。 然后一“解”:那些勇士已经将这片土地“圣化”了,我们所做的是很微不足道的。
在这一“扬”、一“抑”、一“解”间,听众的心便被紧紧地抓住了。 3.在不到二百五十个英文单词的演讲词里,演讲者竟能起承转合,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落成典礼的主题应该是纪念烈士,庆祝胜利,但林肯的演讲并没有直接悼念烈士,而是首先回忆八十七年前先辈们的立国之本“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这是“起”。从立国之本的高度来看待南北战争和葛底斯堡战役,来缅怀牺牲的烈士们,引导听众超越一场战役去思索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意义。战争是为了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原则的国家“能够长久存在下去”,烈士们是“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葛底斯堡则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的战场,并且因为勇士们的奉献而被神圣化了。这是“承”。 在这个意义上,林肯给予了烈士们很高的评价:他们是为国献身,他们圣化了这个伟大的战场,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做的事。而在这里的集会和演讲,相对于勇士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远远不够的。活着的人应该以行动来继承和发扬烈士们的遗志。这是“转”。
最后,林肯要求听众们汲取烈士们更多的献身精神,完成他们的遗志,不让他们白白牺牲。这样,烈士们之所以献身,是要使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原则的国家“能够长久存在下去”,而我们也是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照应了开头的立国之本,政治理想与立国之本相一致,这是“合”。
1.“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一句中的“我们这样做”是指什么?品味赏析 “我们这样做”是指为纪念南北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葛底斯堡战役,也为纪念这次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美国政府政府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国家烈士陵园,并在陵园竣工后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 2.“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一句中,“民有、民治、民享”是什么含义? 民有:政府属于人民所有。
民治:人民行使政治权利。
民享:政府以人民的目的为目的,而不是以政府的目的为目的。写法探究思想深刻
其一,在演讲一开始,林肯站在历史的角度,热情地讴歌了一个崇高的思想——自由和平等。在这个场合下发表这样的言论,意义重大。
其二,林肯把烈士的死同国家追求文明政治制度的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暗示出烈士献身的伟大意义和崇高价值,这些烈士是在维护统一并把社会推向前进的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因此他们圣化了这片土地。
其三,林肯提出了建立和维护“三民”政府,即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这一思想将铭刻于历史。正因为林肯的演讲深刻反映了这些光辉思想,才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鉴赏评价 这篇演讲历来被称为“演讲史上的珍品”,你认为它的魅力在哪里? 这篇演讲之所以被称为“演讲史上的珍品”,主要是因为在短小的篇幅内以精当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这篇演讲的原文共10个句子,不足250个单词,但是,其内涵却极为丰富。
林肯并没有像一般的演讲者那样,仅从一场战役的胜利去鼓舞士气,而是上升到了从“人生来平等”的立国原则、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进行评论,发出号召。与其说这是一次演讲,不如说是一篇政治宣言,是一篇号召全体国民为了“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而全力奋战的宣言书。 同时,这篇演讲词处处洋溢着炽烈而真挚的感情,极富有鼓动性。“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是对生者的召唤与鼓励;“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这是对未来坚定的信念。文章善于寓理于情,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拓展延伸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说
布琼尼
同志们:
人民委员会主席、最高统帅、苏联元帅斯大林同志委托我把这把荣誉剑——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赠送的礼品转赠给你们。这一礼品标志着大不列颠和苏联两国人民为反对共同敌人而结成的牢不可破的战斗合作。我们大家知道,同盟国军队一起给法西斯野兽以致命的打击,永远埋葬法西斯血腥制度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今天,1944年2月2日,是击溃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的周年纪念日。斯大林格勒的红军和公民们粉碎了敌人五个多月的疯狂围攻。斯大林格勒在德军指挥部战略意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倘若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德军就可以切断苏军通向南方的交通线,并可从后方打击莫斯科。可是,德国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最终遭到可耻的失败,几个精锐的德军师在斯大林格勒的城墙旁给自己挖掘了坟墓……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红军指战员、斯大林格勒的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和知识分子,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赏析】
演讲中,布琼尼首先指出,英王赠送的宝剑是英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它意味着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然后,他简要回顾了一年前艰苦卓绝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强调这场战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他高呼“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代表政府和人民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红军指战员和公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这篇演讲十分简短,但却铿锵有力,坚定激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演讲在回顾战争的同时,引导听众追思怀念为国牺牲的人,表达了苏联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身处战争中的将士和人民。 林肯的演讲自始至终激励着每一个听众,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国家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然后他又说“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热情讴歌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引起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他和听众站在同等的高度,下定最大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受到了作为总统的林肯对死者的深切缅怀之情,对生者的殷切激励之情。整篇演讲宛如一首深情的诗歌,在听众的耳边吟唱。总 结结构图示 起——回忆八十七年前先辈们的立国之
本——“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在葛底斯
堡的演说承——引导听众超越一场战役去思索其
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意义 转——给予了烈士们很高的评价
合——汲取烈士们更多的献身精神,完
成遗志,照应了开头谢谢观看12 演讲词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了解关于悼词的常识。
3.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
2.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诺贝尔奖;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女科学家,世间最顽强的女性,伟大的爱国者,成功的母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居里夫人。
假如现在请你来写一篇悼念居里夫人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1935年11月,人们在美国纽约的罗里奇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居里夫人的悼念会。爱因斯坦在悼念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那么,作为科学界的巨人和居里夫人的挚友,爱因斯坦又是从哪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悼念玛丽·居里》。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949年发表了统一场论。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2.背景资料
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怀着悲痛的心情,专程赶赴纽约,在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追悼会上,发表了讲演《悼念玛丽·居里》。在这篇著名的讲演中,他只用较少的语言评价居里夫人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而在大部分篇幅中,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他认为,历史上第一流人物所具备的人格的力量,应该远远超过他的才智以及他的成就。
3.知识链接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①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②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③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
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悼词的三个特征:①总结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②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的基调和内容。悼词的内容是积极的。它不能一味地宣泄个人的哀痛之情,充满悲伤的情调,使人愁闷压抑。应该避免一切感伤主义的、悲观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消极内容,面向现在和将来,化悲痛为力量。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感情务求真挚感人,语言务求质朴动人,切忌浮夸。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悼念(dào) 崇高(chóng)
真挚(zhì) 钦佩(qīn)
热忱(chén) 抑郁(yì)
妥协(tuǒ) 公正不阿(ē)
(2)词语释义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抑郁:有冤屈、愁苦等不能诉说而心中烦闷。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悼词,爱因斯坦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的?
答案示例:道德品质方面。
2.爱因斯坦为什么要从道德品质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答案示例:因为他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第二部分(2、3):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和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4):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4.比较一下,你在此之前所构思的悼词与本文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一般的悼念文,往往会从叙述死者生平和业绩着手;这篇悼词不像一般悼词那样流于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功绩的颂扬,而是透过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深刻揭示了她取得成就的原因——拥有伟大的人格、具有极端顽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及其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本文的立意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1自然段的三句话该如何理解?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示例:第一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第二,她已去世;第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是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
第二句强调了居里夫人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来支撑。
这三句话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更为出色。
2.文章第2、3自然段中,作者赞扬了居里夫人哪些道德品质?
答案示例:坚强、有纯洁的意志、严于律己、公正不阿、谦虚、顽强、热忱。
3.评价全文的结尾。
答案示例:与第1自然段中第二句话前后照应,呼吁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逻辑严密,思想睿智。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段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能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居里夫人所遇到的“极端困难”。“心情抑郁”和“严肃”体现了她的坚强。说人们对她“发生误解”,误解的内容是她不谦和,这是从反面来论述居里夫人“极端的谦虚”的美德。
2.理解句子“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情”。
答案示例: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一个从波兰漂泊到法国,一个从德国漂泊到美国,相似的经历让他们之间更加相知相惜。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十分珍惜两人的相遇、相识。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一般的悼词表达悼念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悲伤、缅怀……
2.而这篇悼词与一般的悼词不同,它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答案示例:对居里夫人的赞扬之情。
3.请从文中找出表示“赞扬之情”的词语。
答案示例:幸运地、崇高而真挚的、极端的、哪怕、面临……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爱因斯坦这篇简短的悼词为什么能打动人心?
答案示例:因为居里夫人的事迹本身就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这篇悼词只用“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一句话概括了居里夫人的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而用大部分篇幅赞颂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构思巧妙,睿智的思想闪闪发光。
这篇只有500字左右的悼词是一篇流露内心真情的演讲稿,它朴实而真挚,因此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分别表现了课文中提到的居里夫人怎样的道德品质?
【材料一】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材料二】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
【材料三】在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燥热得像一间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桌上;……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
(《居里夫人传》)
答案示例:材料一体现了居里夫人的“极端的谦虚”,材料二体现了她的“坚强”,材料三体现了她“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在感知居里夫人的美德的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作的智慧,他能够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抒发了能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一段资料显示,“当爱因斯坦念到最后部分时,他哽咽住了,呼吸不禁急促起来。在那一瞬间,他感到两个漂泊的灵魂水乳交融。那既是对居里夫人的歌颂,也是爱因斯坦精神境界的自白”,这是一种多么深刻动人的情感啊!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悼念玛丽·居里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朗读一遍《悼念玛丽·居里》。
二、新课导入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应邀出席在葛底斯堡举行的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并发表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演说。这是林肯众多演讲中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这篇演讲在当时获得普遍好评,并且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作为演讲的典范,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经典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三、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自修法律,以反对奴隶制的纲领当选为总统,导致南方诸州脱离联邦。在由此引起的南北战争中,他作为总统,发挥了美国历史上最有效、最鼓舞人心的领导作用,以其坚定的信念、深远的眼光和高明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引导一个处于分裂的国家度过了其历史上流血最多的内战时期,从而挽救了联邦。
2.背景资料
葛底斯堡之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北方获胜后,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修建了葛底斯堡公墓。在1863年11月19日,公墓落成典礼上,林肯总统作了这篇演说。据史料记载,这篇著名的演讲共用时两分十五秒,其间五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演说结束,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第二天《斯普森菲尔德共和党人报》立即发表了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朴实优雅。”美国人把这篇演讲词作为中学生的必读课文,牛津大学则把这篇演说用金字铸在校园里。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微薄(bó)  毋宁(wú)  汲取(jí)
(2)词语释义
安息:安静地休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用语。
微薄:微少单薄。
毋宁:表示两相比较以后选取这一面。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首先回忆八十七年前先辈们的立国之本──“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这是“起”。
第2自然段:引导听众超越一场战役去思索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意义。这是“承”。
第3自然段:给予了烈士们很高的评价,这是“转”。最后,要求听众们汲取烈士们更多的献身精神,完成他们的遗志,不让他们白白牺牲。照应了开头的立国之本,政治理想与立国之本相一致,这是“合”。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在整篇演讲词中起什么作用?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答案示例: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并没有直接称颂葛底斯堡战役及勇士们的壮举,而是从立国原则谈起,谈到了南北战争的伟大意义。这么做,与其说是宕开一笔,不如说赋予了葛底斯堡战役及勇士壮举以更宏大的背景,更深远的意义;这么做,也就使得牺牲者的伟大奉献与活着的人的奋斗目标获得了统一。这个开场白,也是林肯这次演说的理论基础与发展主线,贯穿全篇。
开头谈的是“一切人生来平等”的立国原则,最后归结到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开头揭示牺牲者的献身意义,最后提出活着的人的奋斗目标,前后所体现出的精神实质是统一的。
2.在具体行文上,这篇演讲层次非常清楚,衔接也非常巧妙。试结合2、3自然段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林肯先点明这是伟大的内战和伟大的战场,对烈士们英勇的献身精神予以高度评价。接着,从“我们”对“烈士”的“奉献”谈起,指出为烈士们修建国家公墓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这是一“扬”。紧接着却是一“抑”:“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一连用三个“不能够”,会引起听众强烈的反应。然后一“解”:那些勇士已经将这片土地“圣化”了,“我们”所做的是很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扬”、一“抑”、一“解”间,听众的心便被紧紧地抓住了。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一句中的“我们这样做”是指什么?
答案示例:“我们这样做”是指为纪念南北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葛底斯堡战役,也为纪念这次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美国政府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国家烈士陵园,并在陵园竣工后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
2.“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一句中,“民有、民治、民享”是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民有:政府属于人民所有。民治:人民行使政治权利。民享:政府以人民的目的为目的,而不是以政府的目的为目的。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篇演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示例:在原文不到二百五十个英文单词的演说里,演讲者竟能起承转合,在立国之本的基础上肯定了南北战争的伟大意义,热情讴歌了勇士们为自由民主而献身的精神,鼓舞活着的人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勉励他们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这篇演讲历来被称为“演讲史上的珍品”,你认为它的魅力在哪里?
答案示例:这篇演讲之所以被称为“演讲史上的珍品”,主要是因为在短小的篇幅内以精当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这篇演讲的原文共10个句子,不足250个单词,但是,其内涵却极为丰富。林肯并没有像一般的演讲者那样,仅从一场战役的胜利去鼓舞士气,而是上升到了从“人生来平等”的立国原则、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进行评论,发出号召。与其说这是一次演讲,不如说是一篇政治宣言,是一篇号召全体国民为了“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而全力奋战的宣言书。
同时,这篇演讲词处处洋溢着炽烈而真挚的感情,极富有鼓动性。“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是对生者的召唤与鼓励;“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这是对未来坚定的信念。文章善于寓理于情,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
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说
布琼尼
同志们:
人民委员会主席、最高统帅、苏联元帅斯大林同志委托我把这把荣誉剑——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赠送的礼品转赠给你们。这一礼品标志着大不列颠和苏联两国人民为反对共同敌人而结成的牢不可破的战斗合作。我们大家知道,同盟国军队一起给法西斯野兽以致命的打击,永远埋葬法西斯血腥制度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今天,1944年2月2日,是击溃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的周年纪念日。斯大林格勒的红军和公民们粉碎了敌人五个多月的疯狂围攻。斯大林格勒在德军指挥部战略意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倘若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德军就可以切断苏军通向南方的交通线,并可从后方打击莫斯科。可是,德国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最终遭到可耻的失败,几个精锐的德军师在斯大林格勒的城墙旁给自己挖掘了坟墓……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红军指战员、斯大林格勒的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和知识分子,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赏析:演讲中,布琼尼首先指出,英国国王赠送的宝剑是英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它意味着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然后,他简要回顾了一年前艰苦卓绝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强调这场战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他高呼“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代表政府和人民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红军指战员和公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这篇演讲十分简短,但却铿锵有力,坚定激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演讲在回顾战争的同时,引导听众追思怀念为国牺牲的人,表达了苏联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身处战争中的将士和人民。
五、课堂小结
林肯的演讲自始至终激励着每一个听众,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国家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然后他又说“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热情讴歌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引起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他和听众站在同等的高度,下定最大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受到了作为总统的林肯对死者的深切缅怀之情,对生者的殷切激励之情。整篇演讲宛如一首深情的诗歌,在听众的耳边吟唱。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