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送东阳马生序宋 濂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生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背景资料 序
作为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赠序中的名篇有《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处士序》《送东阳马生序》等。知识链接1.重难字
嗜学( ) 叱咄( ) 俟( )
负箧曳屣( ) 皲裂( )
媵人( ) 衾( ) 烨然( )
缊袍( ) 廪稍( ) 冻馁( )检查预习shìjūnyìnɡyùnsìduōqiè xǐqīnlǐnyèněi2.通假字
①四支(zhī)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pī)绮绣(被,通“披”,穿)3.古今异义
古义:借。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
“真”相对?。
古义:跑。例:走送之。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假走 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兵。
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
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卒再汤4.一词多义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达)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名词,书籍)
撰长书以为贽(名词,信)
至书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资质)
道质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②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乱麻做的袍子;穿着破衣服)
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⑤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介词,因为)
生以乡人子谒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助词,的)
之 弗之怠(代词,指“笔录”这件事)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弗之怠。
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8.重点词语解释
致:获得。
游:交游。
降:减。
舍:止息之处。
日再食:每日提供两餐。
馁:饥饿。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作者讲述自己青年时代读书之艰辛、用心之专一。
第二部分(4):运用对比手法,将当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自己当年艰苦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
第三部分(5、6):点明文章主旨,勉励马生应更加努力学习。整体感知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文中哪一句话?
余幼时即嗜学。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幼时读书的刻苦?
“家贫”,买不起书,于是只有靠借书来读。“手自笔录”“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说明幼时学习条件差,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明时间抓得很紧。
内容探究 3.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借书、笔录,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多以书假余”。
因为作者守信用,每次都按时还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观点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时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观点二: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自己的缊袍敝衣对比,突出成年后求学生活的艰苦和信念的坚定。
7.今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8.作者从哪几方面对马生进行了赞扬?
首先赞扬马生贤能而擅长学习;接着赞扬马生文章写得顺畅通达;最后赞扬马生求学问师的态度谦恭。
9.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1.品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用了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与艰难,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品味赏析 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文章第4自然段写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第1、2自然段作者自叙昔日学习的艰难,层层对比,推导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如在推导出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是因为其用心不专的结论时,作者做了以下对比,极具说服力量:
写法探究 “廪稍之供”“葛裘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的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的对比;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与“未尝稍降辞色”
“叱咄”的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和“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对比。 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作者的志趣。拓展延伸劝学(节选)
荀 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当今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总 结结构图示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 对比
—————
说理劝学—→致书难
求教难
奔走苦
从师艰今之诸生有凡所宜有之书
有司业、博士为师
无奔走之劳
无冻馁之患—→谢谢观看18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能说出本文的文体、作者。
2.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能准确表述词句的意思。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4.能用简洁的话表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能准确表述词句的意思。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能结合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指名回答)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明初著名散文家,他就是——宋濂。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生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学习。
2.知识链接
序:作为文章的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赠序中的名篇有《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处士序》《送东阳马生序》等。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嗜学(shì) 叱咄(duō)
俟(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衾(qīn) 烨然(yè)
缊袍(yùn) 廪稍(lǐn)
冻馁(něi)
(2)通假字
①四支(zhī)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pī)绮绣(被,通“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
走
卒
再
汤
(4)一词多义
至
书
道
质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②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乱麻做的袍子;穿着破衣服。)
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⑤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
之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三、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解释
致:获得。 游:交游。
降:减。 舍:止息之处。
日再食:每日提供两餐。
馁:饥饿。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作者讲述自己青年时代读书之艰辛、用心之专一。第二部分(4):运用对比手法,将当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自己当年艰苦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第三部分(5、6):点明文章主旨,勉励马生应更加努力学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梳理了文中的生难字词和相关文言句式。课后大家可以多多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宋濂,去体会他化苦难为动力的精神品质。
二、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文中哪一句话?
答案示例:“余幼时即嗜学”。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幼时读书的刻苦?
答案示例:“家贫”,买不起书,于是只有靠借书来读。“手自笔录”“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说明幼时学习条件差,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明时间抓得很紧。
3.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借书、笔录,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多以书假余”。
答案示例:因为作者守信用,每次都按时还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答案示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答案示例:观点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时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观点二: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答案示例: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自己的缊袍敝衣对比,突出成年后求学生活的艰苦和信念的坚定。
7.今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8.作者从哪几方面对马生进行了赞扬?
答案示例:首先赞扬马生贤能而擅长学习;接着赞扬马生文章写得顺畅通达;最后赞扬马生求学问师的态度谦恭。
9.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品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案示例:用了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与艰难,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当今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分析这篇课文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①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文章第4自然段写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第1、2自然段作者自叙昔日学习的艰难,层层对比,推导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用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对比,用“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和“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从而得出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是因为其用心不专的结论,极具说服力量。②叙议结合,突出中心。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作者的志趣。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劝学(节选)
荀 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三、课堂小结
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和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