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关 雎《诗经》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背景资料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知识链接 “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
《诗经》的精华部分是民歌,它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诗经》的写法主要为“赋、比、兴”三种,三者的区别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1.重难字
雎鸠( ) 窈窕( )
参差( ) 荇菜( )
寤寐( )检查预习jū jiūyǎo tiǎocēn cī wù mèixìnɡ雎鸠荇菜2.古今异义
古义:寻求,择取。例:左右流之。
流
今义:(液体)流动。
古义:想。例:寤寐思服。
服
今义:佩服,服气。 古义:应当。例: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
今义:会面;会议。
古义:不满足。例: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足
今义:缺点。3.一词多义
左右流之(向右)
右 右擎苍(名词,右手)
道阻且右(形容词,弯曲)
左右流之
白露未已(动词,止,文中的意思是“干、变干”)已
昔人已乘黄鹤去(副词,已经)
千骑卷平冈(形容词,平坦的)
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动词,平行,持平)
千骑卷平冈4.词类活用
①左右流之(名词作状语,向左;向右。)
②琴瑟友之(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③钟鼓乐之(名词作动词,敲钟打鼓。)
④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5.重点词语解释
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窈窕:美好的样子。淑:善。
逑:配偶。
左右流之:向左边或右边捞取。流,择取。
寤寐:指日夜。寤,睡醒。寐:睡着。
思服:思念。服,想。
悠哉悠哉:思念啊,思念啊。意思是思念绵绵不断。悠,忧思。
辗转反侧:形容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辗,转动。反,覆身而卧。侧,侧身而卧。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表达对她的爱意。琴瑟,都是古代弦乐器。友,亲爱。
芼:选择。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来使她快乐。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幻想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朗读指导 1.翻译这首诗歌。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手右手顺流采。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让人翻来覆去难安睡。
整体感知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手采来右手择。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右手采来左手择。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向往爱慕之情。
第二部分(2、3):写男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第三部分(4、5):写男子幻想与心上人结合之后的喜悦。 1.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内容探究 2.诗歌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 3.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这也正是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首诗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统领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歌中,男子为什么会爱上这位女子?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品味赏析 3.诗歌中,男子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诗歌中哪几句诗是写男子幻想和心上人结合的热闹场面?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恰当运用“兴”的手法。
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先用一两句话写周围的景物,以引起下面的诗句。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雎鸠的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描写雎鸠鸣叫旨在引出人们由鸟及人的相关联想。写法探究 2.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关雎》中,“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摹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莫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试着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这首诗歌。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鉴赏评价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拓展延伸野有蔓草
《诗经》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求过程,抒发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的苦与乐。总 结结构图示关雎荇菜追求爱情的苦与乐—→淑女—流—采—芼
君子—求—友—乐谢谢观看课件28张PPT。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 轼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背景资料知识链接苏轼书法、绘画作品欣赏 寒食帖江上帖枯木竹石图检查预习擎( ) 锦帽貂裘( )
鬓( ) 骑( )
酣( ) 妨( ) 遣( )
qínɡdiāo qiú bìn jì hān fánɡ qiǎn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朗读指导 1.翻译诗歌。
我姑且表现一下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臂上架着黑色的猎鹰,戴锦帽,穿貂袍,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我像孙郎当年射虎似的英姿。整体感知 酒喝得兴浓,胸怀和胆气更加豪壮。鬓发微白了一些,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来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2.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上阕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内容探究 1.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你从本词中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烈的狩猎场面。读到了一个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3.词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4.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品味赏析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这里他用了一个典故,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善用典故,豪迈奔放
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壮阔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词人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由此可见,这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写法探究鉴赏评价 试分析这首词的艺术表现力。
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拓展延伸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总 结结构图示
上片(描写)描写出猎的威武场面?? 亲射虎? ????
????????????????????????????????????????????????????
下片(抒情)抒发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射天狼
报效国家的豪情
渴望建功立业谢谢观看课件29张PPT。蒹 葭《诗经》1.重难字
蒹葭( ) 溯洄( )
晞 (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检查预习jiān jiā sìjīchíméixīsù huí?zhǐ蒹葭2.重点词语解释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从之:逆流向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险阻而且遥远。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湄:水和草相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登。
已:止。这里是变干的意思。
涘:岸边。
右:这里是(道路)迂回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洲。水中沚 诗歌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朗读指导 1.翻译这首诗歌。
深秋的芦苇啊真茂盛,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河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啊一片片,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对面的河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沙洲间。整体感知 深秋的芦苇啊真茂盛,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岸的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小岛上。 2.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河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不能相聚的焦灼之情。“在水一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相会的艰难。 第二部分(2):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的企求和失望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3):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 1.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内容探究 2.诗歌中,主人公为了见到意中人,有何举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而漫长,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著专一。 3.《蒹葭》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恋歌,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是《诗经》中最富“朦胧美”的作品。这种“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景物迷离朦胧,一是抒写主人公所寻找的对象如梦如幻。所谓“距离产生美”,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美,使这首诗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4.应该如何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蒹葭》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品味赏析 2.出自《蒹葭》的成语是什么?
秋水伊人。
3.《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句有哪些?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1.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抒情一层深似一层。
重章叠句(又称“复沓”)、回环往复是《诗经》的结构特色之一。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便于尽情抒发诗人的感情,也便于诵读和记忆。
写法探究 如《蒹葭》中,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追求的执著,也在这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用韵方面,韵脚的位置相同,第一部分是“苍”“霜”
“方”“长”“央”为韵脚,第二、三部分的韵脚位置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这使诗篇极富音乐的回环之美。2.恰当运用虚写、实写,增强艺术感染力。
《蒹葭》一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部分都是写秋景,再写心上人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鉴赏评价 试着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拓展延伸 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试着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汉 广
《诗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蒹葭》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 《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 《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爱慕之情与追寻之苦。总 结结构图示蒹葭————白露道路伊人感觉苍苍未晞萋萋为霜长一方水中央之涘未已之湄采采水中坻右跻水中沚兴环境凄迷苦苦追寻若即若离时间推移————执著追求爱情蒹 葭→→→→→→→→—→→→→→—赋————————谢谢观看课件21张PPT。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知识链接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则称为长律或排律)两种。
近体诗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一般来说,律诗(五律、七律)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重点词语解释
乱:纷繁。
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检查预习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朗读指导 翻译这首诗歌。
漫步于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只见雨后春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而我最爱的是那常走也走不够,常看也看不足,掩映于绿杨浓荫里的白沙堤。整体感知 1.试着分析整首诗。
首联:从大处落笔,点明景观处所,勾勒西湖春光。内容探究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用欢快的禽事写出早春的一派生机。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用乱花浅草来表现西湖早春的美景。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白沙堤。
2.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没马蹄”。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黄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子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①“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大自然带来的活力。
②“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5.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恬静、闲适之情。 1.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品味赏析取材典型,生动自然
诗人从总体着眼描绘了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常见的春天的景物,动物与植物组合,独具匠心。另外,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写法探究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总 结结构图示钱
塘
湖
春
行热爱
赞美观景之所
莺燕争春
花草渐盛
更盛之处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黄鹤楼崔 颢作者介绍 崔颢(约704—754),唐朝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 《黄鹤楼》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背景资料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知识链接1.重难字
崔颢( ) 萋萋( )
鹦鹉( )
检查预习hàoqīyīnɡ wǔ 鹦鹉洲2.重点词语解释
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朗读指导 1.翻译这首诗歌。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之愁。整体感知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后四句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 1.试着分析整首诗。
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而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节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内容探究 颔联:紧承首联,说仙人离开黄鹤楼已有千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尾联:日暮思归乃是人之常情,此时诗人远望家乡的方向,可茫茫千里哪里看得到家乡呢?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2.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李白曾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品味赏析 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意境开阔,情味悠长
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意贯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写法探究 试着赏析整首诗。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所以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鉴赏评价拓展延伸望黄鹤楼
李 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赏析】
这首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黄鹤楼》描写了作者登顶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总 结结构图示黄鹤楼吊古怀乡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谢谢观看15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在熟读诗词并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诗词。
3.理解诗词的内容、主题。
4.能从词语、诗句、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过程与方法
1.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熟读诗词并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诗词。
教学难点
能从词语、诗句、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人能够变得“温柔敦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学习其中的两篇经典诗歌《关雎》和《蒹葭》。
二、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部分是民歌,它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诗经》的写法主要为“赋、比、兴”三种,三者的区别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 参差(cēn cī)
寤寐(wù mèi) 荇菜(xìng)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崔颢(hào) 萋萋(qī)
鹦鹉(yīng wǔ) 擎(qíng)
貂裘(diāo qiú) 鬓(bìn)
雕弓(diāo)
(2)古今异义词
流
服
会
不足
(3)一词多义
已
平
右
(4)词类活用
①左右流之(名词作状语,向左;向右。)
②琴瑟友之(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③钟鼓乐之(名词作动词,敲钟打鼓。)
④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⑤左牵黄,右擎苍(形容词作名词,黄狗;苍鹰。)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逑:配偶。 芼:选择。
晞:干。 跻:登。
已:止。这里是变干的意思。
乡关:故乡。 乱:纷繁。
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2.全诗翻译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答案示例: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左手右手顺流采。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让人翻来覆去难安睡。长短不齐的荇菜,左手采来右手择。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右手采来左手择。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深秋的芦苇啊真茂盛,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河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水中央。深秋的芦苇啊一片片,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对面的河岸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沙洲间。深秋的芦苇啊真茂盛,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岸的水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小岛上。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关雎》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篇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向往爱慕之情。第二部分(2、3):写男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第三部分(4、5):写男子幻想与心上人结合之后的喜悦。
2.《蒹葭》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河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不能相聚的焦灼之情。“在水一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相会的艰难。第二部分(2):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的企求和失望情绪推向高潮。第三部分(3):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关雎》,思考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首诗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2.有感情地朗读《蒹葭》,思考问题。
(1)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诗中,主人公为了见到意中人,有何举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而漫长,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可看出他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著专一。
(3)《蒹葭》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恋歌,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是《诗经》中最富“朦胧美”的作品。这种“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示例:一是景物迷离朦胧,一是抒写主人公所寻找的对象如梦如幻。所谓“距离产生美”,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美,使这首诗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4)应该如何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5)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示例:《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读《关雎》,思考问题。
(1)统领这首诗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男子为什么会爱上这位女子?
答案示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3)诗中,男子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
答案示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诗中哪几句诗是写男子幻想和心上人结合的热闹场面?
答案示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品读《蒹葭》,思考问题。
(1)诗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
答案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出自这首诗的成语是什么?
答案示例:秋水伊人。
(3)诗中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句有哪些?
答案示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关雎》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求过程,抒发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的苦与乐。
2.《蒹葭》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爱慕之情与追寻之苦。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阅读《关雎》,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①恰当运用“兴”的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先用一两句话写周围的景物,以引起下面的诗句。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雎鸠的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描写雎鸠鸣叫旨在引出人们由鸟及人的相关联想。
②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关雎》中,“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摹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莫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2.阅读《蒹葭》,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①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抒情一层深似一层。重章叠句(又称“复沓”)、回环往复是《诗经》的结构特色之一。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便于尽情抒发诗人的感情,也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蒹葭》中,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追求的执著,也在这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用韵方面,韵脚的位置相同,第一部分是“苍”“霜”“方”“长”“央”为韵脚,第二、三部分的韵脚位置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这使诗篇极富音乐的回环之美。②恰当运用虚写、实写,增强艺术感染力。《蒹葭》一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部分都是写秋景,再写心上人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蒹葭》为主,而以《汉广》为辅,现在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汉广》吧。
汉 广
《诗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赏析: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
《蒹葭》是刻画“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
《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微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诗经》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感受崔颢、白居易和苏轼的文笔与情感。
二、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其词摆脱了绮丽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豪迈雄浑,含意深远,不拘格律束缚。有《苏东坡集》传世。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疏通文意
全诗翻译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示例: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之愁。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案示例:漫步于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只见雨后春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而我最爱的是那常走也走不够,常看也看不足,掩映于绿杨浓荫里的白沙堤。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示例:我姑且表现一下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臂上架着黑色的猎鹰,戴锦帽,穿貂袍,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我像孙郎当年射虎似的英姿。 酒喝得兴浓,胸怀和胆气更加豪壮。鬓发微白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来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黄鹤楼》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颔联紧承首联,说仙人离开黄鹤楼已有千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日暮思归乃是人之常情,此时诗人远望家乡的方向,可茫茫千里哪里看得到家乡呢?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2.《钱塘湖春行》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联从大处落笔,点明景观处所,勾勒西湖春光。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用欢快的禽事写出早春的一派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用乱花浅草来表现西湖早春的美景。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白沙堤。
3.《江城子 密州出猎》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上阕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起的壮志豪情。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思考问题。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案示例: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示例:“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李白曾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了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钱塘湖春行》,思考问题。
(1)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答案示例:“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没马蹄”。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黄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子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示例:①“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大自然带来的活力。②“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③“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全然一派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4)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恬静、闲适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你从本词中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烈的狩猎场面。读到了一个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3)词结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示例: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4)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答案示例:“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黄鹤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
答案示例:“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2.品味《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示例:“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品味《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示例:运用了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希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请简要概括《黄鹤楼》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诗歌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2.简要概括《钱塘湖春行》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3.简要概括《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诗歌借描写“出猎”场面,抒发了词人杀敌卫国的报国热情。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分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示例:善用典故,豪迈奔放。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壮阔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词人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由此可见,这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全词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望江南 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词人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词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和。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六、课堂小结
诗人的文笔总是那么美,或寄寓对自然山水的赞叹,或寄寓自己满腹的深情。课下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写写诗,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黄鹤楼
钱塘湖春行热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