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诗词五首 课件(8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诗词五首 课件(8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5 16:46:18

文档简介

课件86张PPT。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认读、理解、积累诗词中的生难字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等。
3.背诵、默写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主题。
4.能从词语、诗句、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行路难李
白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1)订正字音
樽(zūn) 箸(zhù) 歧路(qí)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酒价值一万钱。
羞:味美的食物。这个意义后写作“馐”。
四顾:往四处看。顾,回头看,诗中泛指看。
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典出《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朗读指导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整体感知 说说《行路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入京后,他却并没有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唐宋诗醇》以为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作《行路难三首》,本文便是三首中的一首。 1.《行路难》一诗中有哪些动作描写?这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呢?内容探究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明前途的渺茫。 3.《行路难》中哪两句运用了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借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被明君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4.你从《行路难》一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着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1.《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诗描写了什么场面?有什么作用?品味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四句节奏短促、踊跃,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突出了诗人的感情,诗人的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写法探究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
全诗紧紧围绕着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展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场景,生动而有层次地展示了作者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茫然无着、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
全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鉴赏评价 学习了《行路难》一诗后,你知道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吗?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受到的启发。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情调,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在重重的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示出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拓展延伸 后世认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对李白的《行路难》影响很大,请你说说本诗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在思想内容、情感抒发和语言风格方面的区别。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其一,从句式上看:李白的《行路难》更整齐匀称一些,整齐的句式会让语气畅通,气势连贯,给人一种“竹筒倒豆”般的酣畅淋漓之感;而鲍诗,虽有“江河决堤”般的气势,但总觉奔腾咆哮般的艰涩远过于酣畅淋漓的畅快。因而,让人感觉李诗较之鲍诗语气上更加贯通,大有一泻千里的气势。
其二,从内容上看:抒写怀才不遇的心情是共同的,李诗却远不及鲍诗那样无奈与消沉。 其三,从情感上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这跟鲍诗截然不同。从两首诗最后两句看,鲍诗的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得无以释怀,似乎要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李诗却高扬起希望的风帆,长风破浪,毅然前行了。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你是会就此消沉,还是选择像诗人李白那样,即使遭遇人生低谷,也会振作精神重新出发呢?请相信,不论我们选择怎样的的道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总 结结构图示

      




     

行路难盛宴华美
茫然难食
行路多艰
古贤慰藉
浩然长叹
希望犹存茫然悲愤、
执着于理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了文章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1)订正字音
朝奏(zhāo)九重天(chónɡ)瘴江(zhànɡ)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封:指谏书。
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诗中代指皇帝。
路八千:指长安到潮阳的路程。
圣明:指皇帝。
弊事:有害的事,诗中指迎佛骨的事。
衰朽:衰弱多病。
骨:尸骨。
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 朗读指导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整体感知 介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差点儿被处死。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尾联的作用。
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结构上:紧扣题目,照应颔联,向侄孙子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探究 3.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形势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的英雄失路之悲,表现了作者对亲人、对国都的眷恋。这两句借景言情,作者忠而获罪,远贬潮阳,告别家人南行,心中是极其悲痛的。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和“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作者“朝”“夕”之间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品味赏析 2.赏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写法探究 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
一、二句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愤慨。
五、六句即景抒情,“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含象征意义,景阔情悲,意蕴深广。
七、八句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诗中“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全诗于苍凉的景色中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深挚。
鉴赏评价 说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中心思想。 本诗抒写了作者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以及前途未卜的伤感情绪。
拓展延伸 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感情上的不同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两首七律虽然都是贬谪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但在感情上却有很大差异——韩诗抒发了对横遭贬谪的悲愤之情和思亲思乡及自身前途的迷茫,凄切中见忠愤之气;柳诗写音书难通,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及归梦难成,对自己遭贬谪的悲愁之情,凄苦中多哀怨之音。 此诗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总 结结构图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正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其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于 谦咏煤炭作者介绍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1)订正字音
爝火(jué) 鼎彝(yí)
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混沌:诗中指大地。
乌金:指煤。
阳和:春气融和,诗中指煤所蓄藏的热能。
爝火:小火把。
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诗中引申为“广大”。
鼎彝: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祭祀用具,引申为国家朝廷的根本。
元:原本。通“原”。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朗读指导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诗歌托物言志,以煤炭自比,寓咏怀于咏物之中,抒发了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的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表达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为民出力的爱国之情。内容探究 2.《咏煤炭》中“铁石犹存死后心”一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一句是诗人人格的真实写照。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的心,展现了诗人舍身为国为民效力、信念坚贞不变的高大形象。 请你说说《咏煤炭》中“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两句有何象征意义。 用“乌金”称煤炭,以“阳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象征甘愿为国家利益自我牺牲的人是国家的根本。品味赏析写法探究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这首咏物诗中,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写物中有咏怀,真切地表现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决心。
鉴赏评价 请你谈谈《咏煤炭》一诗的主旨。 本诗中,诗人以煤炭自喻,表达了自己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精神。拓展延伸 除了《咏煤炭》,你还知道于谦的哪些诗?试着写一首。
示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畅,平平道来,略无藻饰,而意象明晰,寄托深远,是诗人自我人格和理想的真实写照。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总 结结构图示


      




   

咏煤炭首联——埋藏深、热能大
颔联——给人温暖
颈联——甘愿自我牺牲
尾联——希望为国出力相见欢李 煜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1)订正字音
寂寞(jì mò) 梧桐(wú)
(2)词语释义
锁:锁住,笼罩。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检查预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朗读指导整体感知 说说词人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写下这首词的。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昔日的君王一朝沦为囚徒,李煜饱尝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写下了此词。
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上阕写庭院中的凄清之景,下阕写词人的去国之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去国之愁,亡国之痛。内容探究 3.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上阕用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展现了一派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写出了词人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世界。 1.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你能想象出词人什么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愁。品味赏析 2.“月如钩”除了点明时令之外,还有什么意味?
如钩的弯月暗示着残缺、遗憾,颇有“此事古难全”的惆怅之意。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3.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
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只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徒生活的孤独、凄凉。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用难理的丝线比喻纷繁的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现在常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或心情特别烦乱。写法探究 比喻形象,借景抒情。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因为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作者以“剪不断,理还乱”的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把抽象而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滋味喻愁,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这首词写景,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作者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鉴赏评价 《相见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为亡国之君,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此词所表现的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拓展延伸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写愁的千古名句,试比较其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的愁绪于有形的物象之中,形象而生动。
不同点:《虞美人》写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无穷无尽,侧重写愁思的多而绵长;《相见欢》写愁思如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侧重写愁思的繁杂纷乱。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阕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总 结结构图示
      





   

相见欢上阕:囚
禁生活西楼:空荡冷清,离别之愁
残月:如钩凄冷,人事缺憾
梧桐:寂寞凄切,家国之悲
深院:幽深凄凉,身世孤单下阕:愁绪深重——剪不断,理还乱——比喻抒怀亡国
之思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1)订正字音
麾(huī) 炙(zhì) 的卢(dí)
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八百里:这里泛指酒食。
麾下:部下、军队。
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这里指军中乐器。
翻:演奏,奏出。
塞外声:塞外的曲子。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部队。
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险。
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
可怜:可惜。
朗读指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整体感知 “陈同甫”是谁?词人为何要为他“赋壮词以寄之”? 陈同甫即陈亮,是作者的好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陈亮自东阳到上饶探访多年不见的好友辛弃疾。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同居住了十天才分别。别后二人曾作多首《贺新郎》往复赠答。第二年,陈亮又用前韵作《贺新郎 怀辛幼安用前韵》寄怀辛弃疾。辛弃疾收到后,就写下这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赠陈亮。1.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2.这首词虚实结合,哪一部分是虚写?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八百里分麾下炙……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虚写,从“梦回”一词可以看出下文描写的战斗场景不过是词人旧梦重温。
内容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刻画出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雄心,“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此句刻画出了一个满怀报国之志的词人形象。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品味赏析 3.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词中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雄壮的兵营生活场面: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
“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梦幻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4.这首词的末尾三句应如何理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和朋友的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词人想象完成收复山河大业的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了却君王的心事,而且自己也会赢得一世英名。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对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以“可怜白发生”五字作结,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写法探究 用词精练,巧用对比。
全词只有62字,却展现出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次境界,层层紧扣、环环相生。双调词的传统写法,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下阕文意并列或文意相反。这首词则不然。它首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使不可遏制的激情直泻而下。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往事消失,又回到现实,这样奇特的结构形式是作者的独创,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鉴赏评价 为什么说《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是“赋壮词”。拓展延伸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的战斗场面都很精彩,两者通过描写战斗所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试比较。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诗通过描写战场的悲壮场景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辛词通过回忆以往战斗的激烈场面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的惆怅与愤懑。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总 结结构图示

      





   

破阵子 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军旅生活
下阕——激烈战争爱国之心
报国无门谢谢观看19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认读、理解、积累诗词中的生难字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等。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理解诗词的大意、内容和主题。
2.紧密结合诗词原文,从词语、句子、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使他们在诵读、赏析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生难字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从词句、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诗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白、韩愈、于谦一起感受诗词的魅力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了文章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字廷益,谥忠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有《于忠肃集》。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樽(zūn)   箸(zhù)  歧路(qí)
瘴江(zhànɡ) 爝火(jué) 鼎彝(yí)
(2)通假字
①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羞”,通“馐”,味美的食物)
②玉盘珍羞直(zhí)万钱(“直”,通“值”,价值)
③鼎彝元(yuán)赖生成力(“元”,通“原”,原本)
三、朗读指导
1.《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1)《行路难》
金樽:金酒杯。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酒价值一万钱。
羞:味美的食物。这个意义后写作“馐”。
四顾:往四处看。顾,回头看,诗中泛指看。
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典出《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济沧海:渡过大海。诗中指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济,渡过。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封:指谏书。
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诗中代指皇帝。
路八千:指长安到潮阳的路程。
圣明:指皇帝。
弊事:有害的事,诗中指迎佛骨的事。
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秦岭:诗中指终南山。
拥:阻塞。
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
(3)《咏煤炭》
混沌:诗中指大地。
乌金:指煤。
阳和:春气融和,诗中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
爝火:小火把。
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诗中引申为“广大”。
鼎彝: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祭祀用具,引申为国家朝廷的根本。
元:原本。通“原”。
2.重点句子翻译
(1)《行路难》
①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译文:放下杯子,扔下筷子,我实在难以下咽,拔出佩剑四下里看,我心里一片茫然。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译文:我想横渡黄河,但河面已经结冰;正准备登太行山,但大雪已经封了山。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有朝一日,我一定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①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译文: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译文:云彩横出于终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3)《咏煤炭》
①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译文:一小块煤炭就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熊熊洪炉的烈焰照破沉沉的黑夜。
②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译文:鼎彝这类器具也要依赖煤炭的火力才能熔铸而成,铁是靠烧煤炭才炼成的。而煤炭虽然烧成了灰,却在铁中获得再生。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行路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答案示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入京后,他却并没有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唐宋诗醇》以为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作《行路难三首》,本文便是三首中的一首。
2.谁能介绍一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吗?
答案示例: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这对国家无益,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差点儿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行路难》一诗中有哪些动作描写?这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呢?
答案示例:“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明前途的渺茫,具有比兴的意味。
3.《行路难》中哪两句运用了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借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被明君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4.你从《行路难》一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示例: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着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体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颈联,说说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答案示例:“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形势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的英雄失路之悲,表现了作者对亲人、对国都的眷恋。这两句借景言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7.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尾联的作用。
答案示例: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结构上:紧扣题目,照应颔联,向侄孙子交代后事,沉痛郁闷。
8.《咏煤炭》一诗首联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开篇咏煤炭,点题。
9.《咏煤炭》中,借以明志的句子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表达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10.《咏煤炭》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示例:托物言志。诗歌托物言志,以煤炭自比,寓咏怀于咏物之中,抒发了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诗描写了什么场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四句节奏短促、踊跃,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突出了诗人的感情,诗人的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3.朗读《行路难》,说说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试举例分析。
答案示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朝奏”“夕贬”和“九重天”“路八千”对比,如此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朝”“夕”之间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5.赏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6.请你说说《咏煤炭》中“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两句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用“乌金”称煤炭,以“阳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象征甘愿为国家利益自我牺牲的人是国家的根本。
7.《咏煤炭》中“铁石犹存死后心”一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示例:这一句是诗人人格的真实写照。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的心,展现了诗人舍身为国为民效力、信念坚贞不变的高大形象。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学习了《行路难》一诗后,你知道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吗?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受到的启发。
答案示例:中心思想: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情调,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当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2.说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本诗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3.请你谈谈《咏煤炭》一诗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诗中,诗人以煤炭自喻,表达了自己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精神。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说说《行路难》写作特点。
答案示例:①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本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情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全诗紧紧围绕着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展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场景,生动而有层次地展示了诗人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茫然无着、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
2.读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后,你能说说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点吗?
答案示例:这首诗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挚,对比鲜明。
3.《咏煤炭》一诗是如何以物喻人的?
答案示例:这首咏物诗中,诗人以煤炭自比,托物明志,表现了他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全诗表现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后世认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对李白的《行路难》影响很大,因而从思想内容到情感抒发,以至于语言风格,两首诗都有些相像。可读过这两首诗后,你定会从中发现它们的区别。那么,请你说说本诗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区别吧!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示例:其一,从句式上看:李白的《行路难》更整齐匀称一些,整齐的句式会让语气畅通,气势连贯,给人一种“竹筒倒豆”般的酣畅淋漓之感;而鲍诗,虽有“江河决堤”般的气势,但总觉奔腾咆哮般的艰涩远过于酣畅淋漓的畅快,这“五言+七言”的模式,似乎更利于抒发内心的怨气。因而,让人感觉李诗较之鲍诗语气上更加贯通,大有一泻千里的气势。
其二,从内容上看:抒写怀才不遇是共同的,李诗却远不及鲍诗那样无奈与消沉。这与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活际遇相关,当然,更与二人的性情相关。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期,且又处在社会下层,可他偏偏渴望有人赏识,并孜孜以求之,胸怀大志而不得施展,内心的压抑郁闷无法排解;而李白则不同,身处盛唐,曾有过侍从天子的辉煌,何况他生性狂放洒脱,乐观随和,自然也就不会完全为求得官职而劳心费神。
其三,从情感上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这跟鲍诗截然不同。从两首诗最后两句看,鲍诗的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得无以释怀,似乎要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李诗却高扬起希望的风帆,长风破浪,毅然前行了。
2.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感情上的不同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答案示例:这两首七律虽然都是贬谪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但在感情上却有很大差异——韩诗抒发了对横遭贬谪的悲愤之情和思亲思乡及自身前途的迷茫,凄切中见忠愤之气;柳诗写音书难通,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及归梦难成,对自己遭贬谪的悲愁之情,凄苦中多哀怨之音。
3.除了《咏煤炭》,你还知道于谦的哪些诗?试着写一首。
答案示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你是选择像诗人李白那样,即使遭遇人生低谷,也会振作精神重新出发呢?还是选择像韩愈那样,即使内心愤慨,也还忧国忧民呢?或是选择像于谦那样,即使牺牲自己,也望为国出力呢?请相信,不论我们选择怎样的道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行路难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行路难》《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咏煤炭》这三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词——《相见欢》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南唐国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后人把他及其父(中主李璟)的作品,合印为《南唐二主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寂寞(jì mò) 梧桐(wú) 麾(huī)
炙(zhì) 的卢(dí)
(2)古今异义词

可怜
四、朗读指导
1.《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1)《相见欢》
锁:锁住,笼罩。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八百里:这里泛指酒食。
麾下:部下、军队。
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这里指军中乐器。
翻:演奏,奏出。
塞外声:塞外的曲子。
点兵:检阅部队。
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险。
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
可怜:可惜。
2.重点句子翻译
(1)《相见欢》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译文:默默无言,孤单单一个人登上了西楼,望着弯曲如钩的新月,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十分寂静,为一片清秋气氛所笼罩。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译文: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译文:醉眼蒙眬中,我挑拨灯芯,在灯下查看宝剑,梦中听到各个军营接连吹响号角。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译文: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弹奏着塞外的曲调,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部队。
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译文: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士兵)拉弓射箭,弦声如同惊雷一般。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译文:完成君王收复河山的心事,我赢得了生前死后的英名。
六、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历史背景,说说词人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写下《相见欢》的。
答案示例: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昔日的君王一朝沦为囚徒,李煜饱尝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相见欢》就是在这一时期写下的。
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陈同甫”是谁?词人为何要为他“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示例:陈同甫即陈亮,是作者的好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陈亮自东阳到上饶探访多年不见的好友辛弃疾。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同居住了十天才分别。别后二人曾作多首《贺新郎》往复赠答。第二年,陈亮又用前韵作《贺新郎 怀辛幼安用前韵》寄怀辛弃疾。辛弃疾收到后,就写下这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赠陈亮。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相见欢》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上阕写庭院中的凄清之景,下阕写词人的去国之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相见欢》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上阕用寥寥18个字,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展现了一派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写出了词人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世界。
3.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答案示例:去国之愁,亡国之痛。
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案示例: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5.《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虚实结合,哪一部分是虚写?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答案示例:“八百里分麾下炙……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虚写,从“梦回”一词可以看出下文描写的战斗场景不过是词人旧梦重温。
6.词人想要替君王了却的“天下事”指什么?
答案示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你能想象出词人什么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案示例: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愁。
2.“月如钩”除了点明时令之外,还有什么意味?
答案示例:如钩的弯月暗示着残缺、遗憾,颇有“此事古难全”的惆怅之意。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3.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
答案示例: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只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徒生活的孤独、凄凉。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答案示例:用难理的丝线比喻纷繁的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现在常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或心情特别烦乱。
5.“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刻画出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案示例:“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雄心,“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此句刻画出了一个满怀报国之志的词人形象。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案示例: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8.对《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末尾三句应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和朋友的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词人想象完成收复山河大业的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了却君王的心事,而且自己也会赢得一世英名。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对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以“可怜白发生”五字作结,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相见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作为亡国之君,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此词所表现的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相见欢》因抒写“离愁”之真切历来被人传诵,请赏析词人是如何写“愁”的。
答案示例: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因为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词人以“剪不断,理还乱”的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把抽象而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滋味喻愁,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2.为什么说《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是“赋壮词”。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写愁的千古名句,试比较其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示例: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的愁绪于有形的物象之中,形象而生动。不同点:《虞美人》写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无穷无尽,侧重写愁思的多而绵长;《相见欢》写愁思如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侧重写愁思的繁杂纷乱。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写的战斗场面都很精彩,两者通过描写战斗所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试比较。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示例:李诗通过描写战场的悲壮场景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辛词通过回忆以往战斗的激烈场面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的惆怅与愤懑。
七、课堂小结
本课的五首古诗词,或高歌雄心壮志,或倾诉悲壮情怀,或低吟家国之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应该多读多积累古诗词,进一步领悟古典艺术的无穷魅力。
八、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板书设计
相见欢亡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