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周公诫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并归纳文中的观点,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并表述语句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周公的为人处世之道,养成谦虚的品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文中的观点,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相信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深有体会。古代人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比如我们熟悉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看看西周著名的周公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韩婴,燕(郡治今北京)人,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治《诗经》,兼治《易》。汉文帝时任博士。
2.知识链接
(1)《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是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
(2)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吐哺(bǔ) 禄位(lù) 睿智(ruì)
桀(jié) 纣(zhòu) 欤(yú)
(2)古今异义词
相
骄
聪明
宽裕
(3)一词多义
子
(4)词类活用
一饭三吐哺(名词作动词,吃饭。)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5)文言虚词
以
于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也”表示判断。)
②倒装句
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畏者守之”。)
三、朗读指导
1.成王/封伯禽/于鲁。
2.子/无以/鲁国/骄士。
3.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4.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封:帝王分给诸侯的土地。这里用作动词。
骄:傲慢。
相:辅佐。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节约。
尊盛:位高势盛。
卑:贱。
贵:地位显要。
畏:敬畏。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守之以愚:保持愚拙,不事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浅:浅显。
由:奉行,遵从。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
2.重点句子翻译
(1)成王封伯禽于鲁。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2)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译文: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3)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译文:可是我还(常常)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吐出食物,(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4)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译文: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保持肃敬和谦逊有礼的态度,就会荣华显贵;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得到安定;用谦卑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威严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5)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译文:贵为君王,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6)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译文: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周公诫子的背景是什么?诫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示例:背景是“成王封伯禽于鲁”。中心内容是“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周公的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请试着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2句):摆出观点。第二层(第3~7句):正面阐述论点。第三层(第8句):反面阐述观点。第四层(第9句):反问作结,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示例:“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吾,文王之子……由此德也”是正面阐述:首先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诫子;其次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应遵循的六种“谦德”;最后写结果: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是反面论说。所以,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结论:可不慎欤?
2.总结概括周公叙述的六种美德。
答案示例:恭、俭、卑、畏、愚、浅。
3.周公对这六种美德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答案示例: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4.“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周公作出这一结论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周公叙述六种“谦德”后,进一步指出:那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人,都是因为遵从了这六种谦德。进而通过事实来证明奉行这六种谦德的重要性。这就达到从正面进行劝诫的目的。
5.桀、纣是什么人?举他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桀是夏朝末代的君王,纣是商朝末代的君王,相传两人都是暴君。举桀、纣的例子论证了“不谦而失天下”的观点,从反面进行阐述,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奉行谦德的重要性,进而对儿子进行劝诫。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写出了周公对人才的什么态度?
答案示例:写出了周公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的殷切。
2.作者以“可不慎欤”一句收束全文,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可不慎欤”以反问语气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全句虽简,却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写周公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以自己“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和对六种“谦德”的阐述,论证了贵为君王者,应该礼贤下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才能富有四海,稳定天下。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请概括文中周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示例: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2.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一个人身居要职,仍要有谦虚的美德,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3.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论证有力。结合文章的结构,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示例: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起、承、转、合”是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正面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全文,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说说它与《周公诫子》在主旨上有何不同。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答案示例:《诫子书》对比“静”与“躁”两种态度造成的不同后果,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周公诫子》着重阐述六种“谦德”,教育儿子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品德。
六、课堂小结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谨慎指的是我们做人的态度和自身修养,要想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就需要在修身上下功夫,做人做事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克己慎行,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少说多干,多看到自己的短处,多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周公诫子
课件26张PPT。周公诫子学习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并表述语句的意思。(重点)
2.理解并归纳文中的观点,理清作者论证观点的思路和方法。(重点)
3.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难点)作者介绍 韩婴,燕(郡治今北京)人,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治《诗经》,兼治《易》。汉文帝时任博士。 (1)《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其思想。知识链接 (2)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1)订正字音
吐哺(bǔ) 禄位(lù) 睿智(ruì)
桀(jié) 纣(zhòu) 欤(yú)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封:帝王分给诸侯的土地。文中用作动词。
诫:告诫、劝诫。
骄:傲慢。
相:辅佐。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宽裕:宽大,宽容。
尊盛:位高势盛。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注意把握周公谆谆教诲的语气,并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正确把握节奏。如:
(1)成王/封伯禽/于鲁。
(2)子/无以/鲁国/骄士。
(3)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4)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整体感知 1.请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摆出观点。
第二层(第3~7句):正面阐述论点。
第三层(第8句):反面阐述观点。
第四层(第9句):反问作结,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2.从全文来看,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因“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担忧其会骄傲自得,不再贤明纳士,因此告诫他“子无以鲁国骄士” 1.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内容探究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吾,文王之子……由此德也”是正面阐述:首先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诫子;其次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应遵循的六种“谦德”;最后写结果: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是反面论说。所以,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2.文中的周公提到了六种美德,请概括归纳。 恭、俭、卑、畏、愚、浅。 3.周公对这六种美德是如何评价的?用课文原文回答。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3.“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此德”是指什么内容?周公作出这一结论的目的是什么?
“此德”即指前文六种谦德。
周公叙述六种“谦德”后,进一步指出:那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人,都是因为遵从了这六种谦德。进而通过事实来证明奉行这六种谦德的重要性。这就达到从正面进行劝诫的目的。
4.周公举桀、纣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桀是夏朝末代的君王,纣是商朝末代的君王,相传两人都是暴君。举桀、纣的例子论证了“不谦而失天下”的观点,从反面进行阐述,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奉行谦德的重要性,进而对儿子进行劝诫。 5.作者以“可不慎欤”一句收束全文,有什么表达效果?
“可不慎欤”以反问语气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全句虽简,却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突出了中心。 6.本文出现了不少成语,至今还在使用,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说说这些成语的原意。 “博闻强识”语出“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握发吐哺”语出“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富有四海”语出“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指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旧时形容帝王最富有。 7.读了这篇文章,概括文中周公的形象。 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写出了周公对人才的什么态度?
品味赏析 这是表达求贤若渴的千古名句,写出了周公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的殷切。同时警示今人,对于有才之士,应给予充分尊重。 写法探究 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起、承、转、合”是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
“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 “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正面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
“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
“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全文,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鉴赏评价 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
一个人身居要职,仍要有谦虚的美德,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
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拓展延伸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说说它与《周公诫子》在主旨上有何不同。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对比“静”与“躁”两种态度造成的不同后果,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周公诫子》着重阐述六种“谦德”,教育儿子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品德。
文章主要写周公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以自己“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和对六种“谦德”的阐述,论证了贵为君王者,应该礼贤下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才能富有四海,稳定天下。总 结结构图示周公诫子总起,提出论点:子无以鲁国骄士反问作结,呼应首句,突出中心周公诫子诫子切身体会
圣言相劝
正面阐述(详)以桀、纣为例诫子 反面阐述(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