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 推荐一篇散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所有阅读过的散文中选择一篇,推荐给同学。
2.表达时,清晰流畅;倾听时,认真仔细。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组内交流,予以指导。
2.小组交流完毕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样的散文是优秀的,激发学生阅读优秀散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所有阅读过的散文中选择一篇,推荐给同学。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样的散文是优秀的,激发学生阅读优秀散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散文常常以作者独特的感受打动人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学过的或读过的散文中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其他同学。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二、交际指导
1.从自己阅读过的散文中挑选一篇,推荐给同学。所推荐的散文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读过的。
2.推荐作品时,要先介绍主要内容、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讲清楚推荐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从作品语言、结构方面来谈,也可以从感情、哲理方面来谈。最后,还要讲述该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
3.介绍作品时要详略得当,作品内容不必说得太细,重点谈谈喜欢的理由。
4.推荐作品时,可引用名家的评论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5.其他同学听完后可以对该作品提出疑问,可以对推荐发言进行点评。要侧重说说推荐发言的理由是否恰当,概述、引用是否有误等。
三、交际示例
同学们:
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篇散文就是张晓风的《春之怀古》。
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诗性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美丽自然的关爱、赞赏和对现代文明侵袭践踏自然的痛惜与谴责。
春天的音容笑貌,深深烙印在她心灵的诗笺上,以致她执拗地坚信“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她怀着对自然的那一片深情厚爱,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自然之美,讴歌着自然之美。女作家以优美深情的笔触,给我们描画出一尘不染时大自然的娇容丽姿,诗意地揭示“现代文明造成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许多美景远离人间,一去不返”的主旨。爱美的人们只有感伤地追忆凭吊往昔了。
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何处?
首先,是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张晓风散文的一大特点。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纯真的情感去把握和捕捉大自然的美,在轻风流水、花鸟草虫之间驰骋想象,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她想象成是白雪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春雷响,春雨落,她想象成是鲁莽的男孩无心惹祸,逗哭了柔弱娇气、多愁善感的女孩;布谷催春,满城杜鹃花开,红艳似火,她想象成是被顽皮的鸟儿斗急了,面红耳赤;清风徐来,柳絮飞扬,她想象成是柳树满腹才思,在吟诵无人能懂的诗句;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她想象成是春天率领精锐的部队在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春鸟在蓝天上飞翔、啁啾,她想象成是数学家在丈量空间、核算数据;蝴蝶穿行花丛,蜜蜂采花酿蜜,她又想象它们是在给花儿点数、编册;清风拂过树梢,檐前风铃叮咚作响,她想象成是风的纵宠和老风铃的记忆、垂询……这些想象奇妙无比,把美丽如画的春天写活了,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享受。也只有亦秀亦豪、心灵笔巧的张晓风会有这般丰富迷人的想象力。
再者,就是结构的缜密精巧。短文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反复渲染,驰骋想象,尽情铺写春之美景,既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枝繁叶茂而主干分明。结尾呼应中又有深化拓展,一方面易于读者梳理思路,另一方面也在反复强调中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脉络十分清晰。
还有,这篇美文给予我们心灵的深刻启迪——要珍爱自然,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你对生活展开笑容,它也报你以微笑。以一颗善心、诗心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便美丽如画,生命也因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课件19张PPT。推荐一篇散文 1.从所有阅读过的散文中选择一篇,推荐给同学。表达时要清晰流畅,并能认真倾听他人。
2.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组内交流,予以指导。
3.小组交流完毕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
4.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样的散文是优秀
的,激发阅读优秀散文的兴趣。学习目标 1.从自己阅读过的散文中挑选一篇,推荐给同学,所推荐的散文可以是教材中,也可以是课外读过的。
2.推荐作品时,要先介绍主要内容、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讲清楚推荐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从作品语言、结构方面来谈,也可以从感情、哲理方面来
谈。最后,还要讲述该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
对于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品,还需要提供更多的资
料和信息,如举出这部作品如何受欢迎,与哪个名篇名著地位相当等,以增加同学们的兴趣。交际指导 3.介绍作品时要详略得当,作品内容不必说得太细,重点谈谈喜欢的理由即可。
4.推荐作品时可引用名家的评论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5.其他同学听完后可以对该作品提出疑问,可以对推荐发言进行点评。要侧重说说推荐发言的理由是否恰当,概述、引用是否有误等。交际示例 向同学们推荐张晓风的《春之怀古》一文
同学们:
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一篇散文就是张晓风的《春之怀古》。
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诗性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美丽自然的关爱赞赏和对现代文明侵袭践踏自然的痛惜和谴责。
春天的音容笑貌,深深烙印在她心灵的诗笺上,以致她执拗地坚信“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她怀着对自然的那一片深情厚爱,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自然之美,讴歌着自然之美。女作家以优美深情的笔触,给我们描画出一尘不染时大自然的娇容丽姿,诗意地揭示:现代文明造成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许多美景远离人间,一去不返。爱美的人们只有感伤地追忆凭吊往昔了。
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何处?
首先,是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张晓风散文的一大特点。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纯真的情感去把握和捕捉大自然的美,在轻风流水、花鸟草虫之间驰骋想象,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伴随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她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象,把景物人格化,再不着痕迹地设成譬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她想象成白雪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春雷响,春雨落,她想象成鲁莽的男孩无心惹祸,逗哭了柔弱娇气多愁善感的女孩;布谷催春,满城杜鹃花开,红艳似火,她想象是被顽皮的鸟儿斗急了,面红耳赤;清风徐来,柳絮飞扬,她想象是柳树满腹才思,在吟诵无人能懂的诗句;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她想象是春天率领精锐的部队在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更妙的是,春鸟在蓝天上飞翔、啁啾,她想象是
数学家在丈量空间、核算数据;蝴蝶穿行花丛,
蜜蜂采花酿蜜,又想象它们是在给花儿点数、编
册;清风拂过树梢,檐前风铃叮咚作响,则是人
的纵宠、记忆、垂询…… 这些想象奇妙无比,把美丽如画的春天写活了,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享受。也只有亦秀亦豪、心灵笔巧的张晓风会有这般丰富迷人的想象力。
再者,就是结构的缜密精巧。短文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反复渲染,驰骋想象,尽情铺写春之美景,既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枝繁叶茂而主干分明。结尾呼应中又有深化拓展,
一方面易于读者梳理思路,另一方面也在反复
强调中加深了印象,脉络十分清晰。
还有,这篇美文启迪我们:首先,要珍爱自然,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其次,“你对生活展开笑容,它也报你以微笑。”以一颗善心、诗心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便美丽如画,令人驰魂夺魄,生命因而增添了许多乐趣。 1.余秋雨有一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针对训练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示例:要有选择性地读书;读好书;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示例1: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上网阅读好。因为:网上信
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
认为网上阅读好。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示例:我推荐《西游记》。
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示例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 “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 “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
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
么技巧。
(节选自茅盾《沦“人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
(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 第三则不符合要求。因为第三则是对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与演讲的主题无关。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