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单元复习学案七
第七单元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No.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②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知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④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⑥知道“一国两制”的构想;
2、理解层次: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考点导学]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
②内容
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③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②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
③实质: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
④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①时间: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②主要内容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d.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③意义: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4、经济特区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②作用和影响
a.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吸收侨资、外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代表作,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b.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深圳等经济特区创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②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
③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④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6、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一国两制同”构想的成功初中首先是在香港地区。
7、香港、澳门回归
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②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③香港、澳门回归说明:
a.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b.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
c.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是理所当然的;
d.我国在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实现祖国对台湾的和平统一。
[目标测评]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 )
A、实事求是 B、科教兴国 C、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A、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的目的是( )
A、冲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束缚
B、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C、利用外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D、对生产关系进行发展局部调整,解放生产力
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5、“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老人在1979 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上海浦东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收复香港
6、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其中产生的三位伟人是( )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B、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
C、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D、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7、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8、下面哪个地区不适宜使用“一国两制”政策,请你把它找出来( )
A.台湾 B.深圳 C.澳门 D.香港
9、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的构思 D、香港的顺利回归
10、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C.能打就打,武力收复 D.武力收复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11、“葬窝于高山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上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的分隔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二、材料解析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时期流传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三: 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20户社员,除两户无人在家外,18户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在契约中,每户农民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粮食任务,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功,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如发生意外,社员保证把干部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个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了指印或图章,之后他们把牲畜、土地分到每户手中。年底小岗生产队的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一下提高到12万多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小岗生产队农民的实践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其做法迅速在全国农村得到推广。
(1) 你认为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 你认为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中“小岗生产队农民的实践”,后来逐渐形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项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4)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二有无联系?谈谈你的看法
13、 阅读材料
材料一: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
材料二:截止2001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6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5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 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 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三、问答题
14、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请你写出该文件的名称。
(2)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