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单元复习学案六
第六单元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No.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纲要求]
1、 识记层次:
①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知道西藏和平解放;
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⑤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⑥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考点导学]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②主要内容: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e.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时间:1950年-1952年
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⑤意义:
a.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c.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7、三大改造
①内容
a.对农业的改造:农民个体分散的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它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b.对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②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评价: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产生:“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为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而开展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同时,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造成“共产”风。这就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开来。
②结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③产生原因:党对如何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④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9、“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①原因:
a.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式;
b.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②主要史实:
a.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
b.文革开始后,发展异常迅猛,仅半年时间,其风暴席卷全国城乡各行各业,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其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至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c.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d.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e.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③影响:
a.国家政权受到极大的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人民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b.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拉得更大;
④教训
a.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b.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目标测评]
一、选择
1、200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A、55周年 B、56周年 C、57周年 D、60周年
2、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
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3、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1951年,我国哪个地区得到和平解放?( )
A、西藏 B、新疆 C、内蒙 D、云南
5、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 )
A、土地归集体所有 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6、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7、标志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8、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9、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诞生 B、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1958年,中共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由于( )
①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②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③苏联撕毁合同 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11、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12、“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3、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问“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整风运动时期
14、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
A、黄浦江上建新桥 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 D、粉碎“四人帮”
15、文化大革命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朱德 B、邓小平 C、华国锋 D、叶剑英
16、1971年9月13日,叛党叛国,仓皇出逃,最后机毁人亡的反革命集团的头目是( )
A、林彪 B、王洪文 C、张春桥 D、姚文元
二、问答题
17、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有那几次?
(2)中国人民取得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是什么?简要说明它的历史意义。
(3)结束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够结束屈辱历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请回答:
(1)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哪一次会议通过的?碑文由谁撰写?何人手书?
(2)材料一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时期?分别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的?。
18、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写出这三次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19.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是谁?他们何时入朝?
(2.)他们为什么到朝鲜去?
20.阅读材料
材料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材料一: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哪一历史事件,同年还发动过哪一运动?
(2)出现上述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3)、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根据材料二判断,这副对联是我国建国后哪一历史时期的写照?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这两大运动有无联系?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共同的影响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