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道: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理解:不同国家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应用: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比较项目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化水平 高低 高(70%以上) 低(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和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比较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问题 表现 原因 整治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①生活燃煤排放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城市环境问题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
交通事故、
停车问题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不合理 公交优先,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
家:住房紧
张,有贫民
窟和棚户区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
城市住宅问题 发达国家:
中心区空
房过多,
逐渐衰落,
有贫民窟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通过再城市化,实现城市复兴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 贫
困、种族歧
视、 社会
争端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第二节 城市化
一、教材第32页探索
1.上面的资料集中反映了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长期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显现出来,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力为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劳务市场的开放,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城市粮油计划供应制度的取消,都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促使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
二、教材第38页活动
(1)加强城市的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功能区。
(2)加强城市管理,防治城市污染。
(3)建设垃圾场,集中处理。如掩埋、焚烧、发电,最好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4)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净化处理。
(5)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6)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7)大城市建设卫星城和城市新区等。
三、教材第40页思考
从郊区城市化的标志入手展开调查,如近郊区人口的大幅增长,工业向郊区扩展,商业向郊区扩散,近郊区景观的改变等。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②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区新住宅建设加快;③城市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等。
四、教材第40页复习题
1.首先要了解和熟悉身边的城市化现象实例,如人口、地域、经济、景观、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过程,然后围绕“变化”或“过程”这一重点归纳、概括城市化的概念。下表可做参考:
人口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及其比重上升的过程
地域城市化 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
经济城市化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
景观城市化 城市景观代替乡村景观的过程
文化城市化 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城市价值观念向乡村扩散的过程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不同特点。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逆城市化则是指不仅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过程。
3.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有:(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行,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多是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大量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课堂小结]
[A级 抓基础]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 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甲 城市数目/个 3 7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丙 城市人口/万 56 340
丁 城市人口比重/% 30.4 48.6
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市化发展标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第1题,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表中显示城市数目增多,隐含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一标志。第2题,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很可能与当地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成因,城市中心区的萎缩是逆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1.B 2.C
读某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工业化进程 B.城市化进程
C.逆城市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
4.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数量
C.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大小
解析:第3题,该图描述了某城市1994—2014年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表现。第4题,在城市化的表现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重要的标志。
答案:3.B 4.A
5.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解析: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地关系深化的表现,但也受到其他因素,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增长快,城乡差别大,农村人口过剩,其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进程过快,水平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缓慢。从图示读出:①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即城市化水平低,且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缓慢;②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即城市化进程加快;③阶段城市人口比重高,增长慢,即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慢。综合以上两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处在②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处在③阶段。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各国要倡导“健康城市”,即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城市整体。据此,完成6~7题。
6.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的素质低下 ③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④城市管理不善和绿地面积减少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7.下列各城市的做法有悖“健康城市”的是( )
A.上海提出保护苏州河,使用环保购物袋,建设城市绿地
B.北京实行“公交优先”,市区禁鸣喇叭
C.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巴基斯坦迁都伊斯兰堡
D.海口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解析:第6题,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结果;由于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所需资源量大,排放的废弃物也多,必然产生环境问题。第7题,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导致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很容易带来城市环境问题,其他三项都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答案:6. A 7.D
[B级 提能力]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第8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第9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答案:8.D 9.A
10.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解析:从图中不难判断该地区城市具有沿河分布的特征。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没有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图中城市明显北多南少。
答案:D
20世纪60年代,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政府将天然气作为支柱产业,出口剧增,经济立即繁荣,却也埋下隐患,其他工业遭到削弱。10年过去,当天然气资源开始趋向枯竭,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陡升的困境。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城市会出现“荷兰病”的是( )
A.株洲 B.桂林
C.拉萨 D.大庆
12.如果这类城市要避免“荷兰病”的出现,下列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关停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B.完善交通网,加强对内对外联系
C.合理规划,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D.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显示,“荷兰病”是指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选项中属于资源型城市的只有大庆,故大庆可能出现“荷兰病”。第12题,题意要选不正确的措施,关停资源型产业不符合实际情况,A选项采取的措施不正确。
答案:11.D 12.A
13.某市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通过搜集并查阅相关材料,分别绘制了市区1960年、1990年、2015年的平面示意图。试比较三幅图回答问题。
(1)该市从1960—1990年城市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0年前后该城市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3)该城市从1990—2015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什么?
(4)市中心区工业向郊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城区面积由小到大 城区工业区由少到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较差等。(答出3点即可)
(3)人口、工业区向郊区迁移;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4)市中心区土地价格升高,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土地价格较低。
14.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
①该市的私家车拥有量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该市69.7%的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
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
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如下图:
(1)从材料一中A→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在面积上的变化是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地理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劳动力向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扩大。
(4)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________方向的郊外。
(5)如何解决该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请你献计献策。(至少写两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措施,题目切合实际,有较强的时代特点,能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可以较为容易地解答此题。
答案:(1)增多 增大
(2)沿海城市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3)上升 第二、第三 城市规模
(4)东北或西南
(5)①公交优先;②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的管理水平;③错开出行高峰;④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⑤对市中心的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⑥正确引导私家车的发展,并辅以差别化调控;⑦关注步行街和自行车车道的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PAGE
1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知道:地域文化的含义。
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应用: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
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性和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饮食方面 南米北面 南甜北咸
语言方面 南繁北齐
武术方面 南拳北腿
历史交通方面 南船北马
戏曲方面 南柔北刚
建筑方面 南尖北平
工业方面 南轻北重
军政方面 南经北政
气象灾害方面 南涝北旱
人口生物学特征方面 南矮北高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教材第41页探索
(1)奥地利城市的古典建筑:欧洲城市多建造于中世纪,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这里有市民集会的广场以及大教堂等建筑。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反映出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
(2)美国现代化城市:美国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其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城市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在城市中心多分布着中心商务区,多是高层的摩天大厦。外围建筑物高度迅速下降,市内交通道路纵横交错、立体化发展,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
(3)阿拉伯国家城市:在阿拉伯城市中,由于人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城镇中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阿拉伯城市的市中心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清真寺,这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城市的宗教文化特点。
(4)中国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其建筑布局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势、水渠建房布街,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意味,处处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纳西民居独具民族特色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则是纳西族与其他民族文化频繁交流的见证。
二、教材第44~45页思考
第(1)问,首先要弄清自己所在的文化地区,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回答自己所在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2)问,答案可以参考后面的“复习题1”。
三、教材第45页复习题
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例如,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也明显不同;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3.以我国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特别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著称,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园林的“写意”手法。
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大,面积广阔,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功能齐全。
南方私家园林小巧玲珑、清平淡雅、曲折幽深,多文人情趣、书卷气息。主建筑大都是临水或迎面开敞的厅堂,以供宴饮,以便观赏。通过空廊、洞门、落窗、屏风等方法,使园内景色既分隔,又互相借景,融为一体。
[课堂小结]
[A级 抓基础]
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表现在物质方面
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
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其重要性与地域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C
读伦敦伊莉莎白塔与北京故宫的景观图,完成2~3题。
2.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历史
C.文化 D.经济
3.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环境
解析:第2题,伦敦伊丽莎白塔及北京故宫都是城市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第3题,故宫附近虽然是北京的市中心,但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主要是传承历史。
答案:2.C 3.C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据此,完成4~5题。
4.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5.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第4题,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由于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第5题,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4.C 5.D
下图为某城市中女性最常见的装扮。据此回答6~7题。
6.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
A.清真寺 B.教堂
C.寺庙 D.泰姬陵
7.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 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
B.绿篱草地,花园洋房 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
解析:图中展示的是阿拉伯女性的典型装束。该城市分布于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教,故常见的建筑景观是清真寺。清真寺的主要建筑风格是白墙尖塔穹顶。
答案:6.A 7.B
[B级 提能力]
读下列文化景观图,完成8~9题。
8.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甲图景观显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寒冷 B.干旱
C.地势高 D.雾多
解析:黄土高原上因黄土有较强的直立性,所以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了一个个的窑洞作为住房,如丁图所示。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甲图中的房屋为平顶,这主要是与其自然环境中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这一特征相适应的。
答案:8.D 9.B
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华民族雍容恢宏、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12.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5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 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 D.威尼斯、日内瓦
解析:第10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第11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第12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答案:10.C 11.A 12.C
13.读以下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其水源来自_________。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______的气候特点,这种结构可以挡风,南窗较大,是为冬季等进入较多的________。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结构的民居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它适应该地的环境特点,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在该地生活,因而是环境的标志物。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屋脊由外向里倾斜与当地降水稀少及水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有关
(4)寒冷、多风 阳光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的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解析: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西关大屋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趟拢门,以及独特的布局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大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地域 民居结构特点 民居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 低矮,门、窗户均较小,严实 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
南方 高敞,门、窗户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 潮湿多雨的天气
PAGE
1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知道: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主要功能区的类型。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和城市服务功能。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特别是经济因素(地租)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及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
应用:能够根据相关材料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服务范围的嵌套关系和城市体系。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及原因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 占地面积小,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①流动人口多;
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性强,呈片状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运输需求,导致集聚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住宅区 呈片状、团状、点状分布 占地面积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与文化区联系
原因: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联系
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
经济因素
地理位置(距市)中心远近 功能区 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
成因 距市中心越近,市场越大,地租越高,商业的付租能力越强 距市中心稍远,地租较低,住宅用地可达到付租要求,且方便居民上下班和购物 距市中心远,地租低,工业用地面积大,远离市中心可大大降低成本
经济因素
交通通达度 图示
原因 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市中心是交通干线的交会处,通达度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城市外缘干线与环线会合处,通达度次之,形成地租次高峰
历史因素 原有土地利用状况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城市功能分区并非一成不变
社会因素 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行政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有可能促进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
城市等级 小城市
(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
(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
服务种类 少 多 更多
级别 低 高 更高
服务范围 较小(本县) 较大(各县乃
至全省) 可扩展至全国
城市距离 小 较大 大
服务
设施 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 除了有县城的一般职能之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
影响因素 产生的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劳动力条件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材第24页探索
1.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绝大多数城镇内部的分布存在着东西向分异:西部地区富有,东部地区贫穷,其形成原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英国地理学家马恩是通过英国地处西风带、终年盛行西风以及河流自西向东流,从而导致东西部环境质量差异来解释英国城镇出现东西向分异现象的。
2.在我国不存在上述贫富分布差异的现象,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贫富差距。如果存在这种分布,是由于我国处在季风区,大部分城市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风为主),夏季盛行偏南风(东南风为主),因而工业多分布在东北郊和西南郊,这里环境质量较差,是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区,而东南郊和西北郊,环境质量较好,是中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
二、教材第25页思考
根据所在的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三、教材第27页思考
根据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个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
四、教材第28页活动
北京是一座特大城市,城市各功能分区分化明显。如王府井商业街是商业区,各类商店密集,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高楼林立;首都钢铁总公司及其附近地区是工业区,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是其明显的特征;方庄住宅小区是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外表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文化区,区内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机构。
五、教材第30~31页思考
南京城市的用地规模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扩大,在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同心圆结构。例如,城市中心地带土地使用费用昂贵,形成中心商务区,但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该地带仍混杂着其他功能适动。外围地区地价较低,以工业用地为主,并混有其他功能活动。
六、教材第31页复习题
1.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等。
2.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提供的中心地功能。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明显,服务功能也越强。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
3.首先要选择典型的功能区,即功能完备、特征显著,其次要明确该功能区的突出功能,即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哪一种功能为主;再次要了解该功能区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后从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分析它们对该功能区形成的作用,不需要面面俱到,选择最明显的因素重点分析。
[课堂小结]
[A级 抓基础]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完成1~2题。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行政干预
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
C.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D.城市规划的需要
2.若在该城市建设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
A.a B.b C.c D.d
解析:第1题,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表现为付租能力和交通便捷程度,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第2题,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位于中心商务区,应布局在市中心。
答案:1.B 2.A
读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图中,③区(CBD)( )
A.是城市的生产中心 B.常住居民最多
C.内部分区明显 D.环境质量最差
4.①②是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卫星城。造成它们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与市中心的距离 B.自然环境条件
C.基础服务设施 D.交通通达度
解析:第3题,③区为中心商务区,常住居民不多,大多为流动人口,其内部分区明显。第4题,①②两地与市中心距离差别不大,但两地自然环境、交通通达度、基础服务设施的差异可能导致地价的差异。
答案:3.C 4.A
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一个是华尔街地区,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白天人来车往,可一到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据此,完成5~6题。
5.“空心城”反映CBD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B.建筑物高大稠密
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D.内部分区明显
6.与“不夜城”相比,“空心城”没有发挥CBD的哪一项功能( )
A.商业活动 B.金融贸易
C.通信联络 D.休闲、娱乐
解析:第5题,“空心城”反映了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的特点,即白天到中心商务区购物与办事的人很多,人流量与车流量大;到了晚上,办公机构下班,商店关门,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减少,整个街道变得安静.故为“空心城”。第6题,与“不夜城”相比,“空心城”没有发挥中心商务区的休闲、娱乐功能。
答案:5.C 6.D
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
7.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解析:博物馆服务范围最大,应为⑤,乡镇行政机构具有明确的界线,为③,集贸市场范围较小,为⑥。
答案:B
[B级 提能力]
下图为印度半岛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工业区、工业区、高级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化区、商业区、高级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9.下列企业最适宜在丁处布局的是( )
A.水泥厂 B.自来水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
10.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其不利的条件是( )
A.离城市远 B.山区多灾害
C.近湖泊,湿度大 D.交通不便
解析:结合图示,印度半岛盛行东北-西南季风,高级住宅区一般在高地、上风向、河流上游、环境优美的地区。丁处远离城区,位于河流下游,最适宜布局的是化肥厂。戊地最大的不利条件是交通不便。
答案:8.D 9.C 10.D
下图为城市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P区域形成的城市地域功能区是(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D.高科技区
12.影响城市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租高低
B.建筑水平
C.环境质量
D.发展历史
解析:第11题,P处于市中心,地租最高,只有商业有能力支付,故多发展为中心商务区。第12题,城市地租及支付能力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1.C 12.A
13.读某城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
(3)F、G所示两地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工业区布局在该市的北部,可推测该城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第(2)题,从交通、河流、与居住区之间有隔离带等方面分析。第(3)题,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处。第(4)题,A处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地处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答案:(1)偏南风 (2)靠近铁路和河流,运输便利;靠近河流,用水方便;河流下游,减少污染;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
(3)G (4)A 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
14.山东半岛都市圈已初具规模,济南都市圈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核心,淄博为次核心,包括泰安、莱芜、聊城、德州、滨州5个城市。这两大都市圈的建设必将大大提升山东省的地位。读图,完成(1)~(3)题。
(1)试分析济南与滨州两城市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2)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除济南都市圈外,山东还正在大力发展山东半岛都市圈。山东半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应是________。
(4)都市圈的形成发展相比有何优势?
解析:第(1)题,由图和材料可知济南都市圈所涉及的城市分两个层次,由此可得出滨州和济南的关系。第(2)题,各城市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一定区域内的服务人口是有限的,各城市都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资源浪费及其他问题,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第(3)题,青岛是山东半岛最发达的城市,应是山东半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第 (4)题,都市圈相对单个城市来说,规模更大,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强,有利于增加区域经济实力。
答案:(1)济南的服务种类多于滨州,服务级别高于滨州,滨州的服务范围包含在济南的服务范围之内。
(2)不正确。每一个城市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使城市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与之不相适应,造成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反而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3)青岛
(4)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实行区域的整体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高国际国内的综合竞争力。
PAGE
1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功能分区 ②规模 ③标志 ④地理环境 ⑤差异
[触摸高考]
1.(山东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布局及其影响。组团式城市布局受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图中城区布局较为分散,延长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城区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投资大。图中各城区间有林地分布,林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故选B项。第(2)题,考查城市规划及功能区分布的相关知识。物流园区要求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区,①处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紧靠公路,且位于城区附近;化工园区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布局在城区外缘的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和河流下游,③处符合上述条件。故选A项。
答案:(1)B (2)A
主题升华
1.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
(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
(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
2.除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图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个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和变化?
(1)地价的高低和变化:地价曲线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2)人口密度的分布和差异:商业区人口密度最大。(3)城市用地类型的比例、集约程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少)和时空变化:商业区的集约程度最高,商业区在市中心所占比例最大、工业区在郊区所占比例最大。(4)就业人口的类型和分布:商业区多第三产业人员,工业区多第二产业人员等。(5)不同功能区的景观展示:如商业区多高楼大厦,建筑物稠密,等等。
2.(新课标全国Ⅲ卷)下图示意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客流集散地,及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2)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解析:第(1)题,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答案选B项。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甲、乙、丙站点都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故答案选A。
答案:(1)B (2)A
主题升华城市的等级与服务范围、数量、距离等的关系可用下图分析:
3.(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解析:正确读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说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2)读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
答案:(1)B (2)D
主题升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作为主要的人文地理过程之一,考查的图表载体主要有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某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等。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甲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乙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
丙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2.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变化曲线图: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图乙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