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目标导航】
1、通过粉碎敌人对陕甘宁、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史实,深刻体会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并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课堂同步练习】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
A、声东击西 B、诱敌深入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2.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指挥西北野战部队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主要将领是 ( )
A、邓小平 B、陈毅 C、彭德怀 D、朱德
3.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 )
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大别大根据地
4.揭开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
A、孟良崮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5.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 )
A、彭德怀、贺龙 B、陈毅、粟裕
C、刘少奇、邓小平 D、刘伯承、邓小平
6.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采用的“蘑菇”战术是属于:
A.运动战 B.游击战 C.阵地战 D.闪电战
7.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目标是
A.陕甘宁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
8.在刘邓大军的左右侧翼配合其跃进大别山的人民解放军是
A.华东解放军主力和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B.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和西北解放军主力
C.华东解放军主力和太岳兵团 D.华北解放军主力和太岳兵团
9.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标志着
A.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国共两党开始决战
2、阅读材料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陈毅)
请回答:
这首诗描绘了哪一战争场景?有什么意义?
3、读图题
①在图中标出大别山的大致方位。
②绘出晋冀鲁豫解放军进攻方向,并说明选择这里作为战略反攻突破口的原因。
【课堂回顾】
1、阅读材料: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第二年”指哪一年?
②材料中的“外线”指什么?“内线”指什么?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反攻主攻方向选在哪里?
2.仔细观察课本121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指出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时开辟或扩大的三块根据地,共同涉及的省份是
A.陕西 B.河南 C.江苏 D.安徽
【课堂延伸】
1.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当时许多战士想不通,纷纷请战,欲与国民党决一死战。你的看法如何?谈谈你的想法和理由。
2.材料一: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2) 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3)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这一战略吗?
3.材料一: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聚歼西北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或逼迫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 。
材料二: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以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的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战争,运用“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
材料三: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以后,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请问:(1)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读了上述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国民党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有什么相似之处?其结果如何?
(4)两个“长征”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