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杨氏之子 课件+朗读(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杨氏之子 课件+朗读(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5 19:39:1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杨氏之子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与人交流也是一门艺术。当面对别人的文字刁难时,你会作何反应?是对答如流,还是缄默不语?杨家的小孩子聪明伶俐,巧妙地用只言片语便回答了客人的问题,还赢得了客人的赏识。初读感知背景资料刘义庆
(403— 444),南朝宋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yǎ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文辞虽不多,足为家室之表。他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其著作有《世说新语》10卷,《徐州先贤传》10卷,《幽明录》30卷,《文集》8卷,《小说》10卷。
背景资料朱自清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集,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小说写的虽然全是历史人物,可是与历史传记不同,特别注重传说或事件本身的传奇性,不一定与历史事实完全符合,文学性质远远超过史学性质。小说语言精练、朴实、传神,是我国早期笔记文学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一部书。
家禽 poultry受惠 receive benefits字词整合生难字同音辨析惠顾 恩惠聪慧 智慧huì运用:
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东西既方便又实惠。
小玲是个十分聪慧的学生,很多东西一学就会。甚:很。 诣:拜见。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夫子,先生,您,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禽,鸟类。重难点词语让我们一起聆听课文吧《杨氏之子》选自(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妙答客人问题的故事,表现了他的( )、( )。整体感知中心思想南朝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赏析: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也是精华所在。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却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十分聪慧。特殊语句1.文章开篇交代了什么?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儿子九岁,他很聪明。开篇交代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聪惠,现为“聪慧”。再读课文2.“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有礼貌,懂得待客之道。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精读课文语言简练、幽默,颇有趣味。
本文故事简单,不足百字,却将梁国杨姓家中九岁男孩巧对客人问题的故事叙说得清清楚楚。文中杨氏之子与客人的对话以姓为话题,显得幽默、风趣,特别是杨氏之子机智、巧妙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杨氏之子巧妙的联想加上否定句式的运用,不仅婉转对答,表现了晚辈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驳了客人,使客人无言以对。写法特点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精练得当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思维敏捷、语言幽默的孩童形象。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到了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互动反馈心灵感悟我的感悟:
我们要学习文中小孩子的语言艺术,要多学习说话的技巧,让我们的语言更加有魅力。形容人聪明的词语
聪明伶俐 冰雪聪明 大智若愚 慧心妙舌 慧心巧思 足智多谋 伶牙俐齿 大巧若拙 目达耳通 锦心绣肠
关于智慧的名言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德国]歌德
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意大利]达·芬奇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美国]爱默生语言积累课外阅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1.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试用一句谚语回答。
3.请举出一个“难”与“易”互相转化的例子。随堂练习人们做学问也有困难和容易之说吗?学习知识,则困难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也变得困难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列举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即可。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