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课沙皇俄国的改革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课沙皇俄国的改革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05 19:5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第1课 沙皇俄国的改革
俄罗斯封建国家是9世纪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近代沙皇俄国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兼并邻国而逐步形成的。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几四世自称沙皇,这件事在俄国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莫斯科公国发展为沙皇俄国。沙皇俄国形成后,在其发展道路上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彼得一世出访西欧,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必要性
可能性
时代的要求——改革背景
2.改革目的
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
彼得一世
3.改革方式
向西方学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
改革目的
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彼得一世出访欧洲
彼得一世初见波罗的海
彼得一世
学习造船
改革内容
政治
军事
经济
科技教育
社会生活
意义

引进西欧的官僚系统,大力削弱贵族势力,加强沙皇专制权利
实行义务征兵制,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
发展工商业,鼓励新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
引进西欧先进科技;发展学校教育
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
开启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
(1)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握了大权。
(2)1697-1698年,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彼得一世
学习造船
彼得一世初见波罗的海
彼得一世出访欧洲

(七)彼得一世改革意义:
1、积极:
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俄国的国力。
2、消极:(局限性)
改革并没有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而是使沙皇专制统治更加巩固。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性质;沙皇进 “自上而下”的沙皇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农奴制的危机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73年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 26万吨 385万吨 1/15
以上两张表格反映了俄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现象?
俄国工业发展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俄国 英国
德国
铁路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0000俄里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

“大家好,我叫尤里,现在是1861年的俄国。我是安德烈公爵家的农奴,整个俄国90%以上的人口都是像我这样的农奴。我们穷苦,一年到头也无法给自己买点商品。公爵老爷挣到钱之后又购买了大量的土地和农奴。我们夜以继日工作却依旧贫困潦倒,想要另谋生路又无法自由选择。家里已经断粮了,而公爵依然把我们当奴隶一样对待。周边农奴起义的频率不断提高,看来我也得为了全家的生存做些什么了!”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市场
资金
劳动力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读史料
“……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
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
维护沙皇(地主阶级)的统治
国别 人均
(卢布) 铁(万吨) 铁路
(公里)
1850年 1860年
俄国 71 22.8 29.8 1600
英国 323 228.5 388.8 14603
法国 150 40.6 89.8 9160
据表说明19世纪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结论:
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没大量的自由劳动

农奴生活水平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农奴暴动
86次
90次
126次
1176次
次数
年代
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1825年12月(俄历),新兴资产阶级民主派“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号召用革命手段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俄国农奴制度摇摇欲坠。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俄历)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
十二月党人起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1853-1856)
  
“克里木战争暴露了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衰弱。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杂志评论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Crimean War
(1854-1856)
克里米亚战争
俄国——
英法——
固守封建农奴制。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完成工业革命,技术
先进。





(根本原因)


亚历山大二世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改革
农民暴动
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遭到惨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形式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俄国VS土耳其、英法
1、改革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经济上:
政治上:
对外关系上:
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
克里米亚战争遭到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改革的原因:
(根本原因)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3、改革的开始:

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要素:雄厚的资本、
自由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自由的劳动力
4、改革的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3、农奴可以从地主那里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2、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权利
广阔的市场
雄厚的资本
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性质: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废除农奴制法令

跪着“解放”?
欣喜若狂?
农奴制废除后的农民
农奴制废除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从法令颁布到1866年,俄罗斯地区先后有2000多万农奴获得解放
农奴在获得土地的时候,必须要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净。”
——列宁
5、1861年改革的成效:
局限:


6、1861年改革的意义:
作用:
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进一步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俄国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有所增强。改革也为俄国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7、俄国领土的扩张
从沙皇彼得一世统治开始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俄国先后用武力夺得波罗的海沿岸和黑海北岸的大片土地,向东南又吞并了外高加索和中亚广大地区。19世纪中后期,俄国通过与中国签订《瑗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继续通过战争扩展版图。
沙 俄

三次瓜分
波兰

波罗的海
(瑞 典)

黑海
(土耳其)

西伯利亚
中国、中亚
20世纪初,2 2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课堂小结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2、内容3、意义
二、农奴制危机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改革的原因2、内容3、意义


相同点:

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影响: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比较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哪些异同?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②改革内容不同:



③影响不同:

④改革的性质不同:
17世纪晚期,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
前者使俄国走上扩张侵略道路;后者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