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将相和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赵国的上卿蔺相如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武将廉颇知错能改,用一片赤诚之心赢得将相和,换来国家安宁,共同谱写了一段佳话。初读感知背景资料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原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立下两大功劳,官至上卿。他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政治家。
背景资料廉颇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封信平君。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安徽寿县。
整体感知璧玉 jade瑟瑟 trembling生难字多音字xuē(削弱)xiāo(削水果)削运用:几位主力队员离开后,球队实力有所削(xuē)弱。
晚饭后,妈妈给大家削(xiāo)了一盘水果。无价之宝:不能用金钱计价的宝物。指极其珍贵的东西。
攻无不克:只要进攻,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表示认罪。后形容主动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形容意愿一致,共同努力。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面对挑战时( )、战无不胜,成为常胜将军。
重难点词语同心协力攻无不克称赞 称颂
同:这两个词都表示高度肯定人或事物的美好,表达喜爱之情。
异:但“称赞”强调用言辞肯定和表达喜爱之情;“称颂”重在颂扬,感彩比“称赞”强烈。
1.人人都( )他是个好学生。
2.焦裕禄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得到了人们的( )。近义词辨析称赞称颂胆怯——怯懦 抵御——抵抗
记录——记载 能耐——本领
进攻——撤退 胆怯——勇敢
拒绝——答应 削弱——增强 近义词反义词让我们一起聆听课文吧《将相和》一文通过对“( )”“( )”“( )”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 )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 )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整体感知中心思想负荆请罪绳池之会完璧归赵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赏析:这一句是语言描写,蔺相如的一番话,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特殊语句一、智斗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1~10)
二、渑池之会,蔺相如力护赵王。(11~15)
三、负荆请罪,将相言和共护国。(16~18)段落大意将相和起因→秦王企骗和氏璧
经过→机智勇敢斗秦王 智勇双全
结果→完璧归赵封上大夫起因→侮辱赵王要鼓瑟
经过→针锋相对逼击缶 维护尊严
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
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 顾全大局
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结构图示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绳池之会以国为重
品德高尚
知错就改
精神可嘉1.赵王接到秦王的信后,为何“非常着急”?
因为赵王知道秦王是假意以城换璧的,只不过是想把无价之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十五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但如果不按秦王的要求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赵王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而着急。
再读课文2.如何理解第⑥段中蔺相如对赵王所说的话?
这里运用了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说明蔺相如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想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理屈”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为主动的局面。这几句话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过人的智慧。3.蔺相如提出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可能真的以城换璧,他提出举行典礼只是缓兵之计,目的是以此赢得暗中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同时这样做可让更多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承诺,看秦王是否守信。由此可见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密。4.从“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可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秦国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蔺相如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的行为?
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又粉碎了秦王的阴谋,再次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精读课文第11、14两段交代廉颇在边境上作好准备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这是秦王放回赵王的原因之一。赵王能从渑池会上平安地回到赵国,廉颇也功不可没,这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作了铺垫。本文讲了哪几个故事?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全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前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将相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第三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由此可见,全文是围绕“和”字来写的。简要概括蔺相如与廉颇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1)有勇有谋,在关键时刻置个人生死于不顾。(2)爱国,顾全大局。面对廉颇的挑衅,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避让。(3)心胸开阔。当廉颇来认错时,他不计前嫌,热情迎接。
廉颇:(1)英勇善战。(2)耿直爽快。他对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感到不满,便毫不掩饰地把不满情绪表现出来。(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真正原因后,他感到很愧疚,主动负荆请罪。
这篇历史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从中我们要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我们也要学习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正确处理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互动反馈心灵感悟我的感悟: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宽容大度、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也要学习廉颇将军知错就改的品质。仿写训练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几句话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仿写描写动作、语言的句子
提示: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时要考虑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等特点。
有关爱国的诗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南宋)陆游《病起书怀》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南宋)文天祥《扬子江》语言积累从下面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并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写在括号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2.“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3.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4.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随堂练习顾全大局聪明机智知错就改宽容大度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