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22.看不见的爱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22.看不见的爱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5 22: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看不见的爱》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母亲对男孩的宽容与理解。
4.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意,感受母爱的伟大与平凡,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句,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中“看不见”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课题质疑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看不见的爱》。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谁对谁的爱?为什么是看不见的?(初步解答)“看不见”表面指儿子双目失明,实际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看不见的爱》。
二、 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障碍
1.?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思考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屏幕
(2) 指名读一遍,正音
(3) 自由读一遍,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哪个词或哪个字。(重点学习画线词语)
(4) 领读。
(5) 开火车读。
三、 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再次思考课前问题并解答。
四、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在夏日的傍晚,我看到一位母亲很有耐心地教盲童用弹弓打玻璃瓶的事。那么课题所提到的看不见的爱到底在哪儿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了解了它的大致内容。那么母亲这份“看不见的爱”到底隐藏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不见的爱》。
二、 孩子的认真,自信。
师:还记得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板书:母亲――――失明的儿子)他们在做什么?(练习打弹弓)那么他是怎样打的呢?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2.?汇报:(找全后出示屏幕)
3.?自由读一读,说说他打得怎么样?
句子
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他还在不停地打。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a. 生:打得糟糕。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而且这是一个只有七八米远的瓶子。
师:我可从来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这引发了我的好奇,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
b. 生: 打得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师:即使瞄那么久,打得那么认真,但还是打得那么差劲,就连战在身后的我都一眼看得出这一弹一顶打不中啊,难怪我产生了想教他打弹弓的念头。
c. 生:打得有规律。
师:此时,我已从那位母亲那里得知这是一个失明的孩子,我渐
渐发现这个孩子越打越有规律时,越打越好。
(3) 就这样,我站在那孩子身后看他打弹弓,一直从傍晚一直看到??夜色笼罩。(板:夜色笼罩)
三、从动作、神态中体会母亲的爱
师:那么,这段时间里母亲在做什么呢?
1.自由读文,画出相应句子。
2.汇报。(找全后屏幕出示)
3.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概括说说母亲在做什么?(递石子)
4.这两次递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生:第二次慢。(为什么?)
相同:母亲的神态都是那样安详,带着微笑,一样的在递。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母亲对孩子很有耐心,很爱孩子。)
引:是啊,这么久的时间里,无论孩子打得是好是坏,无论孩子打得是快是慢,那位母亲的神情始终是――安详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动作始终是――轻轻地。那神情中写满了一个母亲的“爱”,怪不得,文中第二节中写道“我”从那妇女的眼神中一眼就可以知道她就是――那孩子的母亲。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了。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母亲的爱的呢?(人物的动作,神态并板书在右侧)那么,母亲的这份看不见的爱在还哪儿呢?
四、 从语言语中体会母亲的爱
1.分角色朗读4-12段,找出母亲与我的对话,仔细品读,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屏幕打出句子。
a. “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谢谢,不用!”引:别人好心帮他的孩子,母亲为什么要拒绝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失明的孩子?(母亲要不要孩子依赖别人,让他自己自己面对困难,面对现实……)“谢谢,不用!”应该是什么样的口气?(委婉,坚定)顿,(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的事实。)(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轻轻地,(读出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怀着深深的爱意)
指导朗读:多么细心而又坚定的母亲啊,我读旁白,大家读母亲的话
b.“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引:“别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
听出来了吗?“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言下之意就是别的孩子能这么玩儿,我的孩子---(也能这么玩);别的孩子打弹弓,我的孩子---(也能打弹弓),别的孩子能做的事,我的孩子--(也能这么做)。在母亲的眼里,自己失明的孩子跟健康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
师:是啊,都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别的孩子能享有的,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享有?
都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别的孩子能快乐地玩着,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
听出来了吗?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有着健康,快乐的生活啊。你能读出这份心声吗?(多人读,点评:读出了母亲的心声;母亲的话外之音;母亲意味深长的话语)
c.“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总会打中的。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自卑时,胆怯时,泄气时,打累时……)母亲坚信孩子一定行。也在告诉孩子坚持不懈,不放弃。
“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是不是一定要孩子打中呢?(是的,
看来打不打中并不重要,关键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尝试。要让孩子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懂得凡事都要尽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引读
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啊,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总会打中的。
不做,怎么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总会打中的。
师: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成功,这种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深沉的爱。因此,母亲异常地平静,你能读出这种信任吗?
4.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媒体:隐去提示语)
当我想教那个孩子打弹弓时,母亲微笑着拒绝道(谢谢,不用)又很坦然地告诉我(他看不见);当我疑惑为什么要让失明的孩子打弹弓时,母亲这样解释道(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当我惊愕这个失明的孩子不能打中时,母亲如此平静地告诉我(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师:这段对话描写除了内容精彩外,还给我们写人物的语言提供了借鉴,一个是对话可以分段来写,一个人的话就一段,知道这样写的好处吗?(条理清楚);另一个是,人物的提示语和标点的使用要灵活,大家看课文,提示语在前跟?在中间呢?在后边的情况文中没有,应当跟句号。还有一种就是无提示语,可以穿插在有提示语之中。
(板书:1、分段写对话;2、提示语和标点 ;说:“ ” / “ ”说,“ ” /“ ”说。 /“ ”)
五、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师:这一幕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驻足了很久。此时,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这个男孩还在打着弹弓,他还是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可是还没打中。母亲还是将石子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就这样,孩子不断地打,母亲不停地递。夜幕下,只听得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这段环境描写表面在写景,其实是在写人。暖暖的夜风,蛐蛐的轻唱,疏朗的星星,所有这一切都染上了母爱的色彩,变得那么和谐、温馨。
此时,作者却从这单调而空洞的“啪啪”声中听到了丰富的内涵,看到了一份常人不易看到的爱。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母亲递出的不仅仅是一颗石子,还有----(生板书:信心、勇气、毅力、尊严、希望……)
师:终于在作者即将离去之时,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因为结果已不重要。夜幕中的这份看不见的爱,已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挥之不去,令人回味。
六、 总结升华
师:课文理解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是否对“看不见的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师: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么平实,普通。有些时候我们真的看不见。但是这种爱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鼓励的话语、关切的问候、期盼的眼神以及校园外等待的身影等等,无处不在。就因为它无处在,使得我们有时真的看不见,也正是因为它无处不在,才那样伟大,那样感动。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父母,读懂他们那份平凡,深沉而又伟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