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教案(岳麓版08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教案(岳麓版08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8-27 13: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 案
I.【课标条目解读】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继续扩大帝国规模(1.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2.修灵渠,平定岭南 3.平西南夷,修五尺道)。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郡县制实施的意义:是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
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的特点: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职能: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变化: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但是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 特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皇帝个人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 经济基础:这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政治上:为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都需要一个强权来保护自己。
③ 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战国和秦形成确立:战国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处于萌芽状态,政治理论是韩非的法家观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思想上使秦始皇所创建的政治体制得以充实和巩固。儒家思想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成为封建君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封建政体从此基本定型。
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则继续沿用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六部分理庶务,皇帝则总揽一切大权。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可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它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其核心是加强君权,明朝形成了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虽然中央集权对国家统一,促进生产发展,开展重大外交活动都起过促进作用,但随着皇权的强化,封建统治的种种痼疾更加曝露,反映出日趋衰落的封建制度的反动性。(当西方各国建立民主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时,明清还在强化行将灭亡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驰道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当然,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二、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4)简要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4)见材料第一页。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参考答案:
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频繁任免丞相,严厉处置;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推行多相制,分散相权。通过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担任三省长官的 办法,分割和削弱相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使相权与皇权合一,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胜利。
西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